城市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品牌经济已成为全球城市经济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角色。在要素全球流动的时代,品牌已成为吸引国际人才、资本、信息等资源的重要核心,是克服对劳动力、土地等硬性资源约束的有效手段,更与国际大都市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发展息息相关。
在上周六举行的首届中国品牌经济(上海)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大佬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品牌经济的头脑风暴。该论坛由国家工信部、上海市政府共同指导,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主办,上海市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承办,解放日报等作为本次论坛的合作媒体。国家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上海市副市长周波等领导出席并致辞,为中国品牌发展和上海推进建设全球品牌之都鼓劲加油。
上海市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介绍:在论坛的筹备过程中,市经信委、市知识产权局和市品牌办等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将论坛的大部分“事权”让渡给承办方,使第三方找准定位、找到价值,施展了能量。论坛举办地的普陀区政府领导靠前一步,主动对接这一国家级、国际化的高端论坛,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提供多方支持。
论坛高朋满座,初显平台功能。原定三、四百人的会议,涌进了600余位上海和国内外的企业家、学者,会议中全神贯注、茶歇时互动频繁。24位演讲和圆桌嘉宾,既有“光明”、 “苏宁”等千亿能级的企业,也有“饿了么”、 “大众点评”等互联网+新兴企业。就让我们来听听,新常态下,政府主管部门、各大企业集团、中外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对于品牌的真知灼见吧!
政府新观念
“四新”经济下政府要改变原有方法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 李耀新
实际上品牌建设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今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同时一冷一热,一热是指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全球又是智能制造、大数据、互联网+和泛在互联网。品牌经济除了传统品牌的保护,除了产品品牌的创建,服务品牌的创建,还有一个新的纬度,就是在“四新”经济下怎么样加快寻找新的品牌经济成长的规律,寻找新的路径和方法。因为我们看到一百年的工业化,有很多品牌,通过历史的积淀越擦越亮,有的消失不见了,同时在互联网里面出现了新的品牌。
在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打造品牌经济,要把劳动、资本、资源、人才、技术信息化全要素联动。现在经济环境发生了漂移,以前创造的经验,一些成功案例拿到今天去讲,有的依然发挥着光芒,有的已经黯然失色。在新的背景下,人类品牌建设的实践一直在继续着,我们要提倡“四新”经济背景下怎么营造这个品牌。
未来政府工作在品牌当中应该做些什么?要退出政府在产业发展当中自娱自乐,像家长制的模式也要去掉。通过品牌打造,为我们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风向标,成为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作为上海来说,其实我们最需要补的是软实力,而软实力很大一块是我们品牌建设的滞后。在品牌建设中,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条件情况并不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民营经济做品牌建设,面临着有心无力等“三有三无”的局面。简单地说,在经济下行,定单还有,但商务成本的上升,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比较困难。
营造品牌的良好氛围,有赖于我们改变政府原有的方法,现在人家见到我们就问,你们经信委是管什么。我说这个“管”字就很传统,政府干嘛动不动就要管呢?下次要问我经信委是服务什么的。此外,我认为大数据在上海品牌建设当中,也会发挥作用,未来要把这些理念引进来。
品牌经济就是知识产权经济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 吕国强
我认为品牌与知识产权密不可分,品牌经济就是知识产权经济,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品牌。
整个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有两个特点,一是随着全球创新浪潮的发展,知识产权主要申请量每年还呈上升趋势。二是对知识产权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现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保护创新、保护品牌的基本法律制度。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首先,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工作的重点,一是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加快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 四是要制定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次,要继续深化上海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司法保护、行政监督、仲裁、第三方调解等知识产权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还要强化在自贸区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三,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去年我们已在上海建立知识产权法院,今年4月又在上海自贸区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庭,这些措施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要推进上海亚太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建设。最后,要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
“需求内生”与“资源外置”相统一
——工信部品牌专家组组长 周宏宁
今天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新常态”,一个是“品牌”。无论是否新常态,我们都应该做好品牌。品牌是一个企业需要长期遵守的主旋律,经济新常态,或者不是新常态,我们企业都应该致力于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
在新常态下培育品牌,有几个纬度可值得关注。
第一,从品牌战略上,一个企业怎么样去发展,怎么样把品牌持续打造起来,我觉得叫“需求内生,资源外置”。为什么叫“需求内生”,因为下一步内生将成为拉经济非常重要的动力。如果我们企业立足在国内,眼睛完全向外,是存在风险的。一定要把研究国内的需求立足国内,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里面的重要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看待全球市场。
第二“资源外置”。我们国家资源和承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我们经济进一步发展,如果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真的要像一些国际的跨国大品牌那样,把自己的品牌做强,把生产资源消耗外置,特别在资源消耗型,或者生产要素依赖型的产业,是品牌能够长期发展、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品牌定位上,一定要摆脱同质化,现在很多产业就是同质化。很多龙头企业都在探讨同质化,但目前还没有哪个企业真正行动起来。如果不下决心跳出这个怪圈,原来大家还可以在低利润情况下一起吃碗饭,那么在新常态下,可能最后大家都没有饭吃。
在品牌链上,多产业的交融跨界已经变得很普遍,即使在自己的产业链上,我们恐怕也不能独善其身地关起门来做品牌。向上,要挖掘它的价值为我所用,然后要致力于把你的价值释放到下游,影响你的顾客乃至顾客的顾客,要在一个品牌链、价值链上看待品牌,才能实现这种多产业、多专业的融合现象。
在世界品牌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光明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吕永杰
现代商业中的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价值的承载符号和产业竞争的核心标志。在要素全球流动的背景下,更是成为企业吸引国际人才、资本、信息等资源的重要核心。
作为一家专注食品的企业,光明食品集团在发展改革过程当中,逐步深化形成了集团内部普遍共识的三大使命。这就是光明食品要成为“安全、优质、健康食品的模范供应商,上海城市主副食品的主要承担者,全球布局、跨国经营的中国食品领军品牌”。概括而言,就是要成为食品安全的模范,供应保证的中坚,资源整合的领头羊。
目前,光明食品集团正按照聚焦核心主业的战略思想,着力打造“8+2”的产业布局,努力形成核心主业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这个“8+2”产业布局是乳业、糖业、肉业、米业、菜业、品牌食品、现代农业、分销零售以及地产物流、金融服务等。同时,集团高度重视产业链的联动协同,将此作为光明品牌经营、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光明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一直坚守这样的梦想,有朝一日光明的产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与达能竞争,与雀巢、可口可乐并肩而立。实现这个梦想,我们需要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不仅努力传承好传统的优秀品牌,也要打造好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新品牌,不仅要做好现有国内企业的经营,也要确保并购的海外企业持续经营、健康发展。
光明品牌化经营、国际化发展,已经顺利启航,尽管前途会有风吹雨打,只要我们坚持梦想,坚定信心,坚守主业,开拓创新,一定能够打造世界水平的本土化跨国公司,一定能在世界品牌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打造绿色智造园区品牌
——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管委会主任 王备军
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如何持之以恒打造绿色智造这一品牌的建设历史,经济学上有一个类聚定律,是品牌彰显的力量。
每个园区的发展都有千条路、万条路可走,园区是否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决定因素也有千种万种。但是立足创建精品园区,树园区品牌,实现一个园区应有的使命和价值,坚持走绿色智造之路,既是莘庄工业区转型的灵魂和基石,也是莘庄迎接更美好明天的美好选择。
在我们看来,绿色智造是现代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绿色智造不仅仅是鸟语花香花园式办公,也不仅是单纯的节能减排的技术措施,而是花大力气下真工夫全方位有深度,重内涵的生态工业文明,因为绿色智造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态的模式。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由外生型向共生型和内生性转变。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莘庄工业区紧紧围绕“四新”经济培育,和建设一批以“四新”为新载体的战略部署,让莘庄工业区充满创新活力、拥有良好产业生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基础。
从实体店与云店的融合蜕变
——苏宁电器副董事长 孙为民
今年是苏宁发展的第25个年头,企业发展到第二个十年时创建苏宁电器品牌。2009年取得中国商业销售第一的位置,与此同时也遇到巨大挑战。电子商务对实体零售产生了巨大分流。于是,2009年试运行一个新的品牌“苏宁易购”。
苏宁转型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的路线,在互联网后面要加渠道,加商品,加服务。同时,我们还要基于互联网延伸企业新的服务型产品,也就是我们物流服务、数据服务以及金融服务。把我们20多年连锁发展所积累的线下大量的实体店面进行互联网再造。这个过程应该说是全球零售业里面共同的课题。
经过6年的实践,再过两天,我们会把第一代的“+互联网”的店面推出来。也就是我们讲的苏宁在线下互联网店,叫苏宁的云店。这个云店在线下+体验,+生活,+客户服务,要把体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和客户服务的东西在我们实体店面内增添进来。但实际上,客户的服务,永远是面对面的才能够得到最温馨和最准确的把握。这就是我们说,在互联网这个时代,实体店面要有更多的和线上融合性的要素,这样才能更有效促进店面互联网化的转型。
在整个企业6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品牌角度讲,我们一开始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强约束,所以双线发展的阶段,我们可以说是叫双品牌在运作,线上线下两个组织,两个公司,两个品牌,两套体系在进行运作。
以品化人,重视品牌的力量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童继生
我们做过研究,当人均GDP超过四千美金的时候,开始要研究品牌,研究时尚。今天的中国,官方统计人均GDP 已经到了7500美金,上海的人均GDP算上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万5千美金。如果不算流动人口,上海的常住人口达到人均GDP两万美金。也就是说,现在是中国讲品牌经济的起步,或者说是最佳时机。
我觉得用一句话表达品牌的力量就是“以品化人”。我们品牌支撑了经济的发展,整个品牌的建设从它的发展角度上来说,有品牌建设的生态系统。一个是政府支持的系统,第二是地方企业所在地一个社会环境,第三是法制环境,第四是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本身,第五就是国外的做法,这是讲的企业品牌发展的生态环境。
中国品牌怎么走?第一,我觉得中国品牌要走好走稳,必须要有政府的作为。第二,必须要有企业的作为。中国人今天讲品牌,要以品化人,企业家准备以什么样的品牌去感化消费者,这是必须考虑的。我们中国人在研究品牌的时候,往往会强调经久耐用、价廉物美、爱不释手、性价比,可能跟西方的品牌研究是有所不同的。千万不要忽略这些因素,而去简单研究产品。此外,中国的品牌要走好,还必须要有一个法制环境。如果你一个企业好不容易花了5到10年,培育出来的品牌,知识产权随便就遭受侵犯,而得不到保护,中国的品牌是成长不起来的。
全球化下的中国品牌价值
——Interbrand全球CEO 杰兹·弗拉普顿
我们认为品牌是一个活生生的业务资产。如果是资产,它必然有价值,也是我们业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品牌在竞争下存在,如果你这个品牌做得非常正确,你每个业务的方方面面都会获益,战略也会成功,客户会承认你,会有忠实度,你和你的竞争对手也会拉开差距,最终为公司和股东带来价值,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资产。
现在我们生活在体验的世界,品牌的创造变得更加复杂,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标签的问题,其实是关于产品和服务的问题,还有他们和你互动的方式。它在于人,在于行为和文化,怎么样去触及到消费者。还有怎么样在内部打造独有的商务文化,它涉及到环境和渠道。
中国有超越发展的机会,它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也就是使我们的商业更加有个性化,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多优势。为了要进入这样一个“你”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扪心自问,我们希望我的品牌在消费者的生命当中扮演何种角色?在我们的品牌体验中,哪个时刻有最大的需求?我们的消费者为个性化愿意付多大的代价?还有全球的品牌,怎么样去打造一个真正的个性化的客户体验,你怎么样同时又是一个大品牌,又是一个定制化的、小众的品牌?你的每一个细分市场,将会是你的时代的最早进入者,因为那是你最需要关注的细分市场。
更强品牌,更高价值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学院品牌战略大师白福瑞
我来自瑞士,我们过去30年着重品牌持续性研究,我们把这些经验带到中国来,帮助中国,帮助中国学生学习品牌的持续性。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品牌战略与管理”实验班,首次开创性的整合工商管理、品牌战略、项目制三方面的全新教学架构体系,填补中国教育领域在品牌教育上的空白,针对品牌和品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未来品牌行业精英。
我们在这里谈创新,谈到品牌。在品牌当中,我们要有关注,也要有焦点。
现在,产品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了,它其实是一个在环境当中的产品,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选择,考虑到消费者的体验。公司的价值其实在这,我们看可口可乐有本身内在的价值,但是它还有一个品牌的价值,品牌的价值是无形的,但这个无形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供呼吸的空气。但这个空间是可以定义的,这种空间其实是一种情感。
我说的品牌,就像人的个性,我们必须要有情感。有时候你感到焦虑或者高兴,有的时候感觉到爱等等,我们要考虑到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创造一个新的东西,然后创造这个东西之后,大家就会爱它,信任它。
现在品牌思维当中,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开始时,我们要有愿景,也就是说我们要有这个梦想。接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如何用使命实现我们的愿景,在公司中谈论这个愿景,大家要共同创造这种共识,才能有动力去实现。所以,品牌是从内部来建设的,而不是从外部来建设。
其实很多品牌都是质量打造的,另外不仅仅是质量,还有它悠久的历史。中国现在存在什么,基于这个存在来进行创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发布品牌,这个品牌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强大的品牌应该创造价值,而这个价值应该是从内部来的,而不是从外部来的,应该从公司的内部进行沟通,然后进行市场营销和广告。
要么创新,要么蒸发
——欧洲营销之父 夏代尔
品牌不是局限于营销,其实我们的品牌应当是一个公司的战略,应该上升到战略层面。
在这里我跟大家交流5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交流”。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该说什么,你想要说什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推销你的品牌,对品牌进行沟通。在开发品牌当中第一个挑战,就是我们要确保在沟通当中,知道怎么沟通,各种不同的品牌的沟通方式会不一样,这其实是一个专业的领域。
第二关键词叫“体验”。人们今天并不关心拥有什么,比如说拥有一辆汽车,拥有一辆自行车,拥有一本书,拥有这样的家具等等。现在的人们,他们更倾向于特殊的体验,他们希望有量身定制的体验。
第三点就是“创新”。创新这一点不言自明了,你不创新你就蒸发了,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你不创新就死路一条。
第四就是“工艺”。工艺意味着质量,手工的品质,不一定是机器、机械做出来,还有什么比手来做一个产品更加精致呢?像爱马仕这样一个公司,在他们交流传播过程当中,他们总是强调手工工艺、手工品质。
第五个关键词就是“改变”。因为品牌建设的世界是一个不断改变的世界,它需要你非常快速地做出应对,做出改变,做出调整。
我还想再强调一下,要想打造品牌,要想建设品牌,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非常费时的任务,要耐心。它不仅仅是CEO的责任,也是我们公司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你要取得成功的话,你必须首先自己要爱这个品牌,如果你不爱这个品牌,那你最好还是离开这个公司。
推动驱动品牌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谢京辉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品牌经济。品牌经济在当前条件下,我们怎么来判断?第一个判断是品牌经济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标准。大力推进品牌经济,是中国在经济重量上实现高速增长后必须实现高质量、高价值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个判断,制度建设是品牌经济的关键。我国推进品牌经济发展,就目前来说,还处于一种初始阶段,对此我们必须夯实基础性的工作,尤其是人们的理念在创意发展中要确定品牌理念。
第三,有效的制度供给,才能持续推进品牌经济的发展。按照新政治,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短缺,或者制度供给的滞后,同样制约经济发展。一种体制比另一种体制效率高的原因,其实就在于制度的不同。
基于这三个判断,我们必须形成品牌经济发展的制度的支撑。结合我国的国情,在长三角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另外由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和上海社科院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20多个城市一起参加,组建这个品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