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省市,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把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作为提高全市2400多万市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常抓不懈,作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形成群防共治工作格局的突破口不断探索,不断夯实监管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向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目标迈进,各项创建工作进展明显,全市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持续保持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态势。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一、率先推进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四有两责”,坚持“六个统一”推进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
2015年4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同志在听取了上海市食药安办、市食药监局主要负责人赴京所作的工作报告后,明确要求上海在全国率先落实食品安全“四有两责”(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履行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责任)试点。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即刻落实相关措施。当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食安办和市食药监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落实区县政府食品安全属地责任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方案》(沪府办〔2015〕62号)。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上海市各级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坚持“六个统一”(统一监管要求、工作规范、工作流程、信息平台、信息公示、执法装备),重点推进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
为确保“四有两责”和“六个统一”切实得到落实,上海市率先推出八项创新举措:一是在企业公示栏中公开监管部门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管责任人员名单及电子码查询系统。二是完善全市统一的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监督抽检、举报投诉处置工作规范(SOP)。三是运用现场移动执法装备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时记录日常执法活动信息,公开监管信息。四是每个街镇监管所建立网格化电子监管地图,量化辖区监管工作总量,配足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辅助人员。五是根据食品风险等级和企业信用等级确定监管和抽检频次。六是加强基层监管所的标准化配置,特别是要求配备监管执法车辆和现场监管执法记录仪等必要的技术装备。七是探索制定食品监管干部岗位技术等级、晋升条件和方法等激励机制,开展按人定岗分类管理工作。八是制订食品安全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各区县积极响应,开展了广泛动员与全面部署,结合本区域实际,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四有两责”和“六个统一”得到较好落实,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二、率先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职业化、专业化队伍
2015年,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以及国家食药监总局提出落实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四有两责”要求,本市针对基层普遍反映的监管压力大、本领恐慌、履职风险大、晋升空间狭窄、个人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积极探索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开展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激励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市政府从2015年底,首先在浦东新区、徐汇区、嘉定区三个区市场监管局开展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于2016年7月起推广到全市所有区县市场监管局。本次改革主要是对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设立独立的职务序列(四等十一个层级),拓宽食品药品监管干部的晋升通道;适当提高收入水平,优化工资收入结构,完善绩效考核,绩效向现场执法倾向,向主办人员倾斜,与办案质量挂钩,与管理成效挂钩。同时,本市制定《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积极探索建立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培养专业性强的“全科医生”型的监管干部,对食品生产企业检查员、药品GMP和GSP检查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检查员等专业队伍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准入门槛,从严培训考核使用管理,确保食品药品专业检查员的职业性。
三、建立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制度。2015年市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本市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将食品安全纳入市、区县、街镇、村居委会四级联勤联动,重点加强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食品摊贩违法经营、餐饮油烟污染、餐厨废弃油脂非法处置、保健食品制假售假五项食品安全网格化事件的整治,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和处置能力。全市各区县积极构建食品安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格局,将食品安全纳入网格化管理。按照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标准建立网格化监管机制,划分责任区,明确监管人员,落实监管责任和任务,开展食品安全网格化事件整治、排查和动态跟踪,确保网格化监管落到实处。二是依托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治理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的城市顽症。各区县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结合市委“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无证建筑必须拆除、脏乱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大力开展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的综合治理,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闵行区、嘉定区、黄浦区、徐汇区全面建立了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一户一档”,摸清了底数,采取各种措施实施综合整治。据不完全统计,仅 2016年上半年,全市各区县就查处整治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1.3万余户次,其中取缔、关停、歇业7903户次,行政处罚1733户次,督促办证并获许可证1806户,督促登记备案纳管1191户,督促转变业态490户。
四、发布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
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自2014年6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以来,先后开展17项专项课题研究,市食药监局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46次专题会议修改完善,在全市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于 2016年7月1日作为以市政府名义发布的32项专项规划之一正式发布。规划对接国家和本市“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确定了“十三五”期间本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目标,形成了10项预期性和6项约束性指标的指标体系,首次将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主要食品品种信息追溯覆盖率、食品药品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可实施率、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数占常住人口比重列为主要指标。明确了“1-2-4-9-5”的主要任务,即继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建立食品和药品两个现代化治理体系,落实法规标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和人才、社会共治等四个支撑体系,提出了“舌尖上的安全”治理工程、保障工程等九项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工程和五项保障措施。
五、率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倒逼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要求,本市在多年探索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实践的基础上,上海市食药监局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市商务委、市农委等部门于2014年开始着手研究起草本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市政府于2015年7月27日正式颁布《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3号),这是全国第一部实施信息追溯管理的地方政府规章,为推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
上海市政府33号令自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积极推进33号令的贯彻落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根据33号令的要求,市食药安办、市食药监局会同市农委、市商务委、市卫生计生委制定发布《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品种目录(2015年版)》,明确10大类20个重点监管品种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上传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倒逼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二是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经过各方努力和上海仪电集团、上海万达信息的积极参与,已建成“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系统”,系统运行至今,实现了“按时上线、数据查询”的预期目标,基本情况良好。三是加强宣贯培训。市食药安办、市食药监局组织各区县监管部门以及被列入追溯品种目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引导生产经营者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同时还组织召开了全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工作推进会,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截止2016年6月底,追溯平台上传数据企业总数近13960家,上传数据3964万条。
六、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2013年,市政府在全国率先颁布《关于本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基层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一户一档”信用档案记录,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和分类监管机制。2014年市食药监局“全面推进本市食品药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二是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与联合奖惩。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息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共享。2015年,市食药监局共向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传送行政监管类、行政资质类信息34.5万条,相关部门通过信用平台查询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相关法人与自然人信息5.66万条,共享输入与查询使用数据均居本市各行政部门前列。
七、推进餐厨废弃油脂闭环管理
市政府于2012年12月在全国率先颁布餐厨废弃油脂管理方面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餐厨废弃油脂处理管理办法》,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地沟油”问题,深入开展综合治理。一是加强餐厨废弃油脂收运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整合专业化收运队伍,实施“四个统一”(统一收运车辆并安装GPS、统一收集容器、统一作业服装、统一持证上岗)。二是将餐饮服务单位安装和使用油水分离器列入许可条件,提高油水分离器安装覆盖率。三是在全市16个区县的餐饮服务单位及废弃油脂收运企业推进电子信息化系统,实行废弃油脂收、运、处全程实时监管。四是由市食药安办、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绿化市容局、市交通委、同济大学、巴士集团等26个单位联合研究,建立深入推进本市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公交车示范应用课题项目,课题开展两年来使用B5/B10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含有5-10%餐厨废弃油脂制的生物柴油)的公交车已有104辆(在本市10条公交线路上正常营运),累计行驶232.6万公里,累计使用B5/B10生物柴油77.6万升(约合659.6吨),其中含废弃油脂制BD100生物柴油约4.33万升(约合37吨)。目前上海餐厨废弃油脂规范收运已由2011年之前的平均每天不足20吨,提高到现在日均90余吨的水平,并初步研究探索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处置和鼓励生物柴油使用的补偿机制和扶持政策,形成了餐厨废弃油脂闭环管理体系,有效地治理了“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
八、加强网络食品经营监管
市食药监局联合市通讯管理局制定《上海市网络餐饮服务管理办法》。《办法》从督促网络订餐平台和入网餐饮单位履行主体责任、强化网络订餐监管机制、鼓励平台对接共享与政府监管信息等方面,加强网络订餐的监督管理。2015年以来,先后发布《关于依法提供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服务的提示》、《入网餐饮单位许可资质审查工作指南》、《关于鼓励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采集和应用政府食品安全数据的指导意见》、《“家厨”类网络订餐平台食品安全提示》,督促和指导网络订餐平台规范经营,共清理网上无证餐饮单位4.2万余户次,率先对3家存在违法行为的网络订餐平台实施行政处罚,5家平台的1.7万余户网上餐饮单位的监督公示脸谱信息已经在平台上线。比如长宁区政府与大众点评网针对线下食品安全和线上网络订餐监管,联手展开创新数据和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大众点评网庞大的后台数据及推送功能,有针对性地展开问题整治,对食品安全进行精准执法。
九、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交流
一是加强各类食品风险监测。根据各类食物消费量和食品风险程度,以代表性为原则、以覆盖面为重点,分类分级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本市连续10年开展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监测数据。2015年,共监测24大类12742件食品,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0%,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今年1-6月共监测33大类7247件食品,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2%。二是开展食品中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风险监测。2015年,共监测26大类9755件食品,涉及7大类455项指标,监测项次合格率为99.7%。三是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本市建立了以30家二级和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报告主体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同时,通过“上海市学校因病缺勤监测系统”、本市545家药店治疗腹泻类药物销售监测信息系统、23家主动监测的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例监测系统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四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制度,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2015年,针对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及行刑衔接案件的涉案食品,及时开展了13项健康风险应急评估,为风险管理和执法办案提供科学支撑。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修订和管理。近年来,本市积极开展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根据监管亟需,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发布实施27项地方标准,解决了当前食品安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火锅食品中罂粟碱、吗啡、那可丁、可待因和蒂巴因的测定》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项火锅中非法罂粟壳的检测方法,作为国家食药监总局指定检测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对打击非法添加发挥了重要作用。六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从2011年起,每年向全市发布食品安全白皮书,全面公开食品安全监管情况,并编辑市民版在新闻晨报上发布。市食药监局及时向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通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在政务网开设 “消费提示”、“预警公告”和“行业指南”3个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栏目。2015年共发布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磷虾油产品、厨师上门烧制家宴、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等消费提示、预警和行业指南42项。
十、加强监管信息公开
一是主动公开行政处罚信息。建立了食品安全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工作机制,2015年共公开食品等行政处罚案件信息5473件,符合条件的一般程序处罚案件信息均已进行公开。2016年1-6月,已公开行政处罚案件信息1656件。二是主动公布典型案例。2015年市食药监局开展本市食品药品稽查执法十大优秀案例评选,并与上海电视台《案件聚焦》栏目合作推出专题报道。三是主动发布“黑名单”、“红名单”。本市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严重违法失信食品生产经营者及有关责任人“黑名单”制度,截至目前已发布食品“黑名单”9批,涉及21家企业,47名个人。同时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继2014年首次试点开展本市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红名单”评选活动后,2016年再次开展此项评选活动,在2016年6月13日的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正式公布93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入选2015-2016年度上海市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并与人民日报合作加大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的宣传。四是主动公开抽检信息。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开工作机制,统一了抽检信息报送的时限要求、格式模板,明确了应公布的抽检信息100%公布,防止选择性公布。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已建立监督抽检信息每周三例行公布的工作机制,并及时公布问题食品的核查处置结果。2015年市食药监局公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11039批次,2016年以来已公布27期10085批次,各区县也都主动公布其监督抽检信息,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十一、规范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管理
上海郊区农村自办酒席风俗由来已久,自办酒席管理工作也一直是郊区县食品安全主要工作之一。从2010年在本市嘉定区南翔镇试点推行以来,经过六年时间的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以硬件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责任属地化和培训经常化为核心的“四化”管理制度,确保了近年来本市农村自办酒席底数清、情况明、安全有保障,至今未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一是加大投入,确保硬件设施合理到位。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办酒场所厨房间设施的指导意见》,要求区县食药安办对整改完成的场所(农民会所)进行现场检查,对符合要求的进行登记备案。二是健全办酒户申报登记制度、消毒指导制度、厨师管理制度、“两证上岗”制度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管理有章可循。三是将农村自办酒席管理纳入区县、街镇、村等各级考核,同时村(社区)与办酒场所负责人签约,办酒场所与办酒户、厨师签订承诺书,对各自责任进行明晰,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四是定期对厨师、办酒东家和“茶担”等开展培训,确保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五是引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主要有镇政府投保、村委投保以及办酒场所、办酒户自行购买保险等多种方式,强化了食品安全风险意识,提高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也为农村自办酒安全上了一把“放心锁”。六是加强科技监管,确保监管效能不断提升。2014年起,本市各郊区县先后将PAD移动终端、移动执法平台配置到农村自办酒席的现场巡查人员,巡查人员可通过该移动终端登陆“食安业务系统”,直接完成巡查情况录入、笔录录入、拍照取证、相对人签字确认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自办酒监管工作效率和规范程度。
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国务院食安办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继续贯彻“四个最严”要求,不断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切实保障公众食品安全,为把上海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消费最放心的城市之一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