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最新报道

|

媒体聚焦

|

嘉宾观点

|

精彩图集

|

历届回顾

|

精彩视频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大江东:长三角30城衢州议事,“一体化”有啥新动作
2018年4月25日 14:11

  一年一度,长三角30个城市都有一场“春天的约会”,商议新一年的合作。4月12日、13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以下简称“长三角协调会”)第十八次市长联席会议在浙江衢州举行。

  这次“约会”不同寻常。

  此前的1月12日,沪苏浙皖四地高层领导在苏州召开座谈会,商议如何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不久,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组建,三省一市抽调人马集中上海办公。预计今年6月,沪苏浙皖四地又将在上海再次召开高层领导座谈会,公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一系列深度合作方案也将随之出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新时代序幕徐徐拉开,处于两个重量级会议之间的“衢州会议”因此有了特殊的意味——一体化提速,各个城市有何新思路、如何新作为?在一体化深耕21年的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如何继续发力?两日衢州之行,东姐观察到长三角城市群协作的三个新变化。

  新成员,安徽铜陵等4城市加入“长三角俱乐部”

  长三角协调会城市代表在衢州合影。图片/衢州

  衢州会议不寻常之一,是长三角协调会再度扩容。

  被外界称为“长三角俱乐部”的这个协调会,已5年没有“纳新”。协调会成立于1997年,前身是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部门主任联席会议制度,2003年、2010年、2013协调会成员数壮大到30个。

  此次再度吸收安徽铜陵、安庆、池州、宣城为新成员,长三角协调会成员增加至34个城市。

  扩容,意味着“长三角俱乐部”城市群代表性进一步扩大。

  2010年之前,协调会成员仅局限于沪苏浙三地,2010、2013无疑将助推安徽与沪苏浙的深度协同。

  “这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表示。2016年国家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长三角要实现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在区域协同行动中,既要培育壮大上海、长三角核心区、长三角城市群多层级的现代化建设引擎,还要全面增强各个引擎的对外辐射和服务,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先行和领跑,进而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的现代化建设。”

  “作为自发的区域合作和交流机制,协调会推动了长三角城市的功能分工和市场共享,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经济效率显著提升。”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说。据他的研究团队测算发现,“加入长三角协调会,可使地区劳动生产率总体提高8.9%”,“无论是统计意义还是经济意义层面,协调会都对区域经济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组建后,协调会常设联络处或将从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调整到新成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21年深耕“一体化”的长三角协调会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新载体,专委会、联盟等社会力量或成一体化重要推力

  衢州会议上,长三角城市旅游联动工作成果发布。图/衢州新闻网

  衢州会议上,长三角协调会的几个专委会争相为自己做起“广告”。

  去年,旅游合作专委会举办长三角旅游发展论坛、发行长三角旅游护照、发起成立长三角主题乐园产业联盟,合作成果不少。

  “但是,”旅游合作专委会的李志宏话锋一转,“旅游专委会成员仅有20个城市,希望更多城市,包括杭州、苏州、无锡、舟山等积极加入,加速长三角旅游一体化。”

  品牌专委会秘书长姜卫红也广发“英雄帖”,邀请大家参加4月底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长三角(上海)品牌博览会。这是今年1月“苏州会议”定下的方案,旨在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品牌建设创新联动、融合发展,打响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品牌。目前参展城市已达19个,企业近400家。

  近两年,长三角协调会之下的各类专委会、合作联盟走上了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前台。继前期成立的新型城镇化专委会、青年创新创业联盟等等之后,“衢州会议”又新成立了大数据应用专委会、智慧医疗发展联盟等2个专委会和4个合作联盟,形成10个专委会、9个合作联盟,今年还将探索在就业扶贫、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发起相关合作联盟。

  过去,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主要是按行政区分级设置载体机构,而专委会、合作联盟等民间机构跨地区营运,通过项目运作,更好地解决行政区分割和各自为政,提高一体化发展效能。

  不过,他们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要依靠社会力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共同谋划、共同出资,建设一批覆盖长三角的一体化运营专业机构。王振希望能鼓励有财力保障、有专业人才支撑的社会组织参与区域一体化建设,“比如,成立长三角轨道交通公司、长三角开发银行、长三角产业合作基金、长三角生态基金,以及覆盖长三角整个区域的各种专业性的社会组织等等。另一方面通过机制创新,促进各地行业合并或联合,形成覆盖全区域的新型功能平台、新型服务机构。如推动大学、科研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交易市场、养老机构的跨地区发展和机构整合,形成一体化运作的体系和机制。”

  新期盼,从交通互联、产业合作到规划、制度全面对接

  “衢州会议”现场。图/衢州

  “建设大花园,迈入新时代——协同打造绿色美丽长三角”,是此次衢州会议主题。长三角协调会成立21年来,18次市长联席会议中有10多次提及环保协同,但将“绿色协同发展”列为会议主题,还是第一次。

  环保协同治理是老问题,大到海岸线、长江岸线治理各自为政,小到垃圾互倾,区域环保纠纷频繁发生。各地都在加快绿色发展、注重生态治理,却没有形成合力,问题在哪里?各地生态保护规划不对接、政策、制度不一致是重要原因之一。

  《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共治课题研究》显示,针对海岸生态保护,沪苏浙三地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划,目的、宜居、期限、范围都不同,规划本身就存在不协调。在海岸带生态合作治理中,各地往往通过访问、会议、签订宣言和倡议书方式协作,缺乏法律约束。各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行政力量不相上下,遇到利益相关的事项很容易开展合作。一旦出现强大利益冲突,就难以协调,这些约束力弱的协议和不成熟的机构就“不堪一击”。

  在衢州会议,各城纷纷呼吁,规划对接、制度协同是区域一体化提速前提。而杭州、南通显然已领先一步。正在谋划编制的杭州都市圈新一轮总体规划,重点强化上海及长三角城市在空间布局、产业定位、交通枢纽、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和衔接。南通则专门规划了《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成立沪通交通对接工作联合领导小组;实施《启隆海永两镇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与崇明协同共建机制。

  显然,这是谋求共生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提供数据,仅从30个成员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来看,差距非常大,近3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平均值的第一名约4.2万,最后一名仅为764。

  “一体化”是不是将第一名淘汰的产能转移到“最后一名”?王振认为,这样的思路显然不符合新时代要求。传统的区域一体化,是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产业梯度转移、功能辐射扩散。眼下高铁、互联网飞速发展、人口流动快速,人们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要求日益提升,简单的产业梯度转移无法满足各城市对一体化的追求,为提升城市群同城化水平,更需要互补合作,健全促进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统一市场准入政策、探索地区合作立法机制,形成“1+1>2”的效应。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作者:郝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