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最新报道

|

媒体聚焦

|

嘉宾观点

|

精彩图集

|

历届回顾

|

精彩视频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专家:长三角当前应重点协同突破三个方面
2018年4月14日 13:11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正步入“快车道”。

  2018年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市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向媒体阐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他表示,江苏、浙江、安徽及上海三省一市将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这被视作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强力再启的信号。

  4月12日至13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8次市长联席会议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会议上,长三角经济协调会迎来第四次扩容,安徽的铜陵、安庆、池州、宣城四城正式加入,至此,成立于1997年的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达34城,包括江浙沪全境和9座安徽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跨越一体化门槛的阶段。”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同济大学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表示,告别过去粗放式发展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当下需要加快一体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才能赢得未来。

  二十多年来,张尚武始终关注长三角一体化问题,在他看来,过去二十多年长三角的一体化,更多地来自于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诉求,如今则迫切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他认为,无论是加快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还是保护生态环境,这些迫在眼前的问题,都需要创新区域协同的体制机制平台,“要形成一种执行的力量,大家共同遵守,以协同的步伐一起建设。”

  【对话张尚武】

  城市群是开放的系统

  澎湃新闻:有观点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活力,正是来自于城市间的竞争,这个您怎么看?

  张尚武:如果没有竞争关系,一个地区就不会有活力。但以邻为壑,各自为战,损害的是整体利益。我们要关注到的是一体化不是消除竞争关系,而是形成更良好的竞争环境,大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合作,逐渐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同质竞争、恶性竞争。

  澎湃新闻:有的城市可能会担心,一体化进程中,会因为“虹吸效应”丧失了原有的优势?

  张尚武:城市群是开放的系统,同样修一条高铁,可能带来机会,也可能把你机会吸走,无论是否主动融入,该被吸走还是要被吸走,这是规律,不可避免。而且每个优势都不可能长期保持,现在的优势并不代表就是未来的优势。

  区域发展本身就是要素资源不断流动、优化配置的过程,长三角更开放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靠封闭、独善其身,已经不可能的了。只有开放,才会有更大的活力,在协同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新的优势。对长三角城市群而言,加快一体化进程,才能为每个城市创造更多的、新的发展机会。

  长三角到了必须一体化发展的时候

  澎湃新闻:能简单描述一下长三角区域格局的形成过程吗?

  张尚武: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长三角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转轨都是刚刚起步,当时每个城市主要是内部结构调整的矛盾,区域一体化诉求并不强烈。上世纪90年代是长三角的重要转折期,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东部沿海,城市开始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到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限制,城市间的联系比较有限。

  进入2000年以后,是区域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明显加快,城市大规模扩张,空间蔓延、环境污染现象开始变得严重。当时有个说法叫做“诸侯经济”,强化了竞争关系。大概15年前,各地大搞开发区,靠降低成本吸引投资。你划一个20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我就划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国家层面也开始关注区域协调问题,一系列的区域协调政策、经济区规划,包括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都是“十一五”开始,陆续出台的。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转折期,那么2010年以后,则进入了一个整体转型期。就是上海从“十二五”开始提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是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社会发展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长三角面临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过去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长三角到了必须一体化发展的时候。

  比如上海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必然面临功能升级和布局调整的要求,但这个过程是需要在区域协同中完成的。比如上海特大城市发展压力问题,需要通过增强长三角整体的综合承载力来缓解,特别是上海与周边城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存在很大落差,需要联手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上海作为长三角的国际门户和中心城市,发挥着两个扇面作用,需要与周边城市建立起更加便捷的联系,否则城市能级难以提升,而周边城市也需要更有效地联通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及上海市中心,否则这些城市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一体化还未真正解决空间规划问题

  澎湃新闻:您认为,当下长三角一体化首要需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张尚武: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体制平台问题,第二是规划问题。

  长三角和京津冀不一样,京津冀由中央直接来抓,而珠三角是在一个省内,可以靠省级力量来推动,但长三角横跨三省一市,推动主体不清晰。虽然二十多年前,长三角就成立了经济协调会,定期召开三省一市成员单位的协调会议,工作也在不断深化,但更多的还是自下而上的推动,大家就各自的需求,找到对接点,还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推动,还是通过三省一市间协调来做,长三角需要在体制平台上形成面向未来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协商、解决具体的问题的机制。

  第二是就是空间规划问题。虽然国务院批复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还是偏重宏观层面,明确发展目标、战略定位,提出区域协同发展要求。我认为还没有真正解决空间规划问题,比如说沪宁沿线集中了几千万人口,到底需要安排几条通道,区域交通要分几个层次,与城市的关系怎么安排,人流、物流怎么组织,特别每个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正在启动编制,但谁都讲不太清楚互联互通的大格局应该怎么样。当然区域规划的编制、实施,是否能发挥实际作用,也同样碰到了体制平台的问题。

  长三角需要重新考虑铁路网

  澎湃新闻:具体哪些领域,您认为当前应当重点协同突破?

  张尚武: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交通、环境保护和要素布局。

  首先是交通。区域一体化,首先是交通一体化。这里有一个背景,发达国家的城镇密集地区都有发达的铁路网,是因为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铁路时代,之后才进入汽车时代。但我们没有经历这样的过程,过去40年长三角物流主要还是靠公路在运输,铁路近年发展很快,也主要是客运。

  对城市间通勤、物流来说,铁路是更加集约化的运输方式。长三角需要重新考虑铁路网,包括客货、城际、快轨的布局和联通,这也是很多城市非常迫切的需求。既有技术问题,也有体制问题。比如我们大部分铁路都是国铁,与城市快轨能不能联网运输。当时我们参加上海总规的时候,大家就曾提议能不能建立一个地方性机构,负责长三角地区铁路网的规划建设运营,而不是现在的模式。

  第二是生态和环境保护。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生态压力大、环境污染是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但这是一个区域性问题,比如太湖流域污染治理、水网湿地保护等,淀山湖是上海的水源地,水质取决于环淀山湖的整体环境。怎样建立一种生态补偿机制,也需要体制平台层面来推动。

  第三是要素布局。未来的长三角有更高的发展目标,需要对许多战略性要素做出空间安排。目前长三角地区空间连绵程度很高,空间越来越固化,回旋余地也越来越小,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十分紧迫。还比如机场布局、能源基地、重要的基础设施廊道等,也需要做出前瞻性安排,即使现在不实施,也要预留好。

  澎湃新闻:您怎么看,在整个一体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应该扮演的角色关系?

  张尚武:过去主要是政府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现在越来越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从长远看是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关系。

  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多方共同参与,政府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应该管什么,在哪些方面应该发挥作用,哪些应该交给市场去做,这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归根到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问题,最终其实就是区域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需要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的转变,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