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以来,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聚焦重点领域突破,扎实推进司法行政改革,从人民群众最得实惠的工作改起,想群众之所想,改群众之所盼,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上海改革样本”。
最近一段时间,法制日报上海记者站针对部分改革领域,分别派出多路记者,以新闻观察的方式,全面展示这些领域改革的推进情况,讲好新时代司法行政改革的“上海故事”。今日起,“上海市司法局”政务公众号将开辟“观察”专栏,陆续刊发这些报道,请关注!
近日,闵行区人民调解协会会长叶祖贻给《法制日报》记者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中身着大红滑雪衫、带着生日帽的柳老先生笑得十分开心,女儿和女婿手捧蛋糕站在他身旁。据说这是前两天老人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拍的。
此前,记者曾历时三个月追踪这对父女房产之争的化解之路,见证了闵行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下称闵行专调中心)法、情两张牌的调解威力,也见证了“东方智慧”如何走出“捣糨糊”的认识误区。
父女成仇
2017年9月底,记者第一次来到闵行专调中心,也第一次见到柳老先生。白发苍苍的他正与女儿分坐在调解桌两端,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我养了她这么多年,她离婚时又帮她买了新房,现在她要把我给她买的房子送那个一无所有的男人,还天天和我闹!”老先生指着女儿,情绪激动。
对面的女儿别着头,也是一脸的激动,“分明是你无理取闹,你就是嫌我新找的丈夫没房没车,处处挑剔为难。你从来都是只考虑你自己,没想过我的幸福。”一时间,调解室内满是火药味。
“难道父女见面就只能是这种场面吗?都先冷静一下吧……”叶祖贻不仅是闵行调解协会会长,还是闵行专调中心负责处理涉老纠纷案件的专业调解员,她果断地打断了父女争吵。
待双方情绪稳定后,叶祖贻说,“专调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成功调解上百起专业性、行业性纠纷。如果你们信任,就委托我们调解,专调中心一定会指派最专业的调解员提供一站式调解。”
据介绍,柳老先生曾是一位国有企业的厂长,妻子早逝,一手将三个女儿拉扯成人,现在坐在他对面的是大女儿。十年前大女儿离婚时,老人将自己在市区的房子卖出,资助大女儿在闵行买了一套大房子,并与她同住。一年前,大女儿瞒着老人与男朋友领证结婚,婚后矛盾便出现了,这次老人提出要搬走,但要求大女儿返还市值一半的房款,约两百余万元,大女儿认为父亲当年行为属于赠予,拒绝返还。
“我之前找过很多地方,他们都没有帮我解决实际问题,今天在地铁站看到了专调中心在作宣传活动,就想再来试一试。”老人告诉记者,他对这里也同样没抱太大希望,只是想调解是免费的,就索性试一试。
“调解员给我电话问我愿不愿意接受调解,我当然愿意,都快一年了,一家人都被折腾的筋疲力尽了。”大女儿虽说很想把事情做个了结,但信心明显不足。
办完委托手续,工作人员又详细了解了纠纷的经过和双方的意愿,请他们回家等调解通知。走出专调中心,记者也和这对父女一样,对这起棘手的纠纷能否彻底画上句号表示担忧。
法情并举
一个半月后,记者接到叶祖贻电话,她告诉记者,柳老先生父女的调解工作有所进展,现在双方在举证。11月20日,得知老人要去银行查询转账记录,记者便一同前往。
“我那笔钱是十年前转给她的,当时的汇款单早就不知道被放到哪里去了。”一路上,老人忧心忡忡,因为转账凭证是最为重要的证据。
在中国银行窗口,工作人员调出了老人账户的所有转账、收款记录。经过仔细查询,找到了十年前的三笔转账记录,与老人转给大女儿的款项相对应。拿到了证据的老人长舒了一口气,“有了这个我不怕她赖账。”
听到这话,一同前去的叶祖贻将老人拉到一边,正色道:“柳老先生,你这笔转账记录距今已有十年了,按法理来说已经过了追溯期,法院是不会受理你诉求的。”
老先生紧紧握着凭条,生怕再次丢失,“可是证据在我手里,这是事实吧。”
“虽然您有证据,但是房产证上只有您女儿的名字,根据《物权法》规定,房屋的产权属于房产证上的姓名登记人所有。”
听了叶祖贻的话,老人没了刚才的自信,“律师也是这么说的,他一听房产证上没我的名字,就直接劝我放弃。这么说,我这笔钱是没法要回来了?”
看着失落的老人,她话锋一转:“钱和女儿哪个重要?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能体会到您把三个女儿抚养成人的不易。但您再想想,您和大女儿共同生活的十年里,她还是挺孝顺的吧?且据我所知,她选的这位新丈夫虽没车没房,但为人踏实可靠。您现在这个年纪了,另外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比起这笔钱,大女儿对您的照顾似乎应该更重要吧?”
老人神色黯淡了下来,沉默良久后缓缓地说,“其实,我这个岁数有没有这笔钱并不重要,但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她是我最看重的女儿,结果却伤我最深。”
听了叶祖贻会长推心置腹的谈心,老人的口风终于有所松动,但要大女儿“诚心诚意地道歉”。
送走老人后,记者和叶祖贻找到老人的大女儿柳女士,这是一个半月来叶祖贻与她的第8次沟通。记者注意到,当她听说老人态度转变以后,深表怀疑,“我爸这个人倔得很,律师说的话他都只信七分,没有法院的判决,他怎能死心。”
专调中心另一位年轻的调解员王艳听闻此话后,严肃地说:“虽说房产证上只有你的名字,但国家法律规定保护老人居住权,法院在判决时必须考虑老人的居住问题。最后的可能就是将你父亲的名字添加到房产证上,这样你父亲去世后,他可以通过遗嘱将属于他的部分房产分给你的另外两个姐妹,届时会更加麻烦。”
一听如此专业的法理知识,柳女士沉默了。
“你们母亲去世的早,在那个不重视知识的年代,老父亲一人供你们三姐妹大学毕业真的不容易。而且,在你离婚的最艰难时刻,是他卖掉房子,让你有了更好的安身之处。人要懂得感恩,这是你的父亲,也是你在上海最亲的人,真的要在法庭上针锋相对,今后你们父女就可能老死不相来往了。”叶祖贻的问题直戳柳女士心口,记者注意到她的眼睛湿润了……
亲情回归
“我爸爸为了我们是吃尽苦头,妈妈去世早,二妹三妹远嫁他乡,是我们俩相依为命。我第一段婚姻失败后,爸爸第一个来安慰我,这次再婚,爸爸怕我再被伤害。这我能理解,但他越来越偏执,尤其是这次,他把十年间出的钱全部列了个清单,天天催我和丈夫还钱,伤了我的心。”柳女士有些哽咽。
“爸爸要的太多了,他知道我除了把房子卖掉,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叶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柳女士求助道。
叶祖贻拿出专调中心多位调解员在咨询专家后共同制定的调解方案,建议柳女士将父亲当年资助的购房款按十年的利息,返还给父亲,保留柳老先生户口。
柳女士沉思良久,默默地点了点头。“我相信你们说的没错。”
从柳女士家出来,叶祖贻告诉记者,专业调解必须“法情并重”,法在前,情在后。她解释说,过于强调法理的调解,由于缺乏温度,不太能够令人接受,同样过于强调情理的调解,则因为缺乏原则而容易被诟病为“捣糨糊”,效果也不好。
2017年12月26日,柳老先生与大女儿签署了调解协议书。这是他们在三个月的调解过程中第四次面对面调解。
还是第一次那间调解室,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柳女士坐到了老人身边,丈夫王先生也来到了调解室。在协议书上签好字后,柳女士伸手扶起老人,“爸,我和老王已经把钱转到你的那张卡里了,我现在就陪你去银行看一下。”
“不用了。”老先生摆摆手,“这么多年来,你做的事我还不放心吗?”
听到老人的话,两行泪水从柳女士脸上划过,她挽着老人的手,低声道:“爸,我错了,都是我不好,惹您生气……”老人也有些哽咽了,握着女儿的手说,“傻囡仔,是爸爸不该和你计较这些。”
王先生把房产证递给了老先生,“爸,这张证还是你保管吧。”老先生接过证,塞到女儿手中,并示意王先生搀着自己的另一只胳膊:“都是一家人,谁管都一样,回家吧。”
记者目送着这一家子相互搀扶走出专调中心,亲情在给他们开过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后,再次回到了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