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媒体聚焦

|

涉外服务

|

居村顾问

|

公证服务

|

人民调解

|

社区矫正

|

队伍风采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进百家门 听百家情 解百家难
2017年11月7日 13:44

  2017年6月,在司法部举办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委员会表彰大会上,上海市共有18名优秀调解员和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获得表彰。他们是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战线上的涌现出来的先进表率。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上海市3万多名人民调解员、6400多个人民调解组织倍受鼓舞,决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宗旨,继续努力奋斗,围绕大局不断开创上海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为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崇明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潘永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的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虽然我已经60多岁,但依然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不懈把人民调解工作干下去。我会时刻把群众装在自己心中,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永远做群众的贴心人。

——潘永国

  崇明区港西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老潘调解工作室的发起人潘永国是一位在当地远近闻名的群众“贴心人”。他办公场所不大,案件却成千上百;他权力不大,却管事不少;他年已退休,却奔忙不断,也荣誉不断,先后荣获崇明县十佳调解员、崇明县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称号。

  崇明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潘永国风采

  无怨无悔 7年倾情调解

  2010年11月潘永国成为港西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虽然他正式成为调解员只有7个年头,但是从事调解相关工作却将近30年的时间。早在潘永国还是20多岁小伙子时,他就进入派出所工作,后又转至港西社保大队担任支部书记,30年来他坚持进百家门,听百家情,解百家难,因此在港西地区可以说是“无人不识、无人不晓”。

  自从潘永国同志当上了专职调解员,他更加谦虚谨慎,他说:“在调解员这个岗位上,我还是个新手,要多听、多看、多学。”为此,他到处寻找各种书面资料,包括各种法律条文、各种调解书籍,遇有不懂的地方认真请教专业人员。他还注重从电视节目中汲取调解养分,自从成为专职人民调解员以来,老潘时时刻刻都把调解工作放在心上,下班吃完晚饭就开始观看《老娘舅》、《甲方乙方》等调解节目学习调解知识和调解技巧,看完之后,还会同其他调解员共同分析案情,讨论其中运用的调解技巧。

  成为调解员后,潘永国倾心付出。对有的人来说上班时间是8个小时,不能迟到早退,但是对他来说,一天24小时都准备着工作。2011年,港西镇一家养老院半夜发生火灾,一名老人被烧死,家属在养老院吵闹,他知道情况后连夜赶到现场开展调解工作,直到事件平息才离开。调解结束,他没有回家休息,而是立即回到单位,准备迎接已经约好的调解对象。老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能失信于人,作为调解员信誉胜于一切”。

  除了调解员的身份以外,在家里,潘永国也是丈夫、父亲、爷爷,潘永国的妻子曾患过癌症,虽经手术后控制住了病情,但是身体还是大不如前,需要家人时常照顾,但自从潘永国从事调解工作以后,时常早出晚归,非但不能照顾妻子,反过来还需要妻子照顾,甚至还常常影响到妻子的休息。儿子、儿媳都在外工作,小孙女需要爷爷照顾,但潘永国为了调解工作,时常顾不上。曾经,潘永国的妻子一度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别人劝他趁此机会向领导提出调岗,可潘永国却说:“只要领导和群众信任我、需要我,我就要一直干下去。”所幸,潘永国的家人对他的工作一直很支持。

  1个调解室 12个调解联络点

  37名调解志愿者

  由于潘永国调解业绩突出,他经手的案子几乎全部成功化解。为借助其在当地群众中的声誉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成效,潘永国个人调解工作室于2015年的5月正式成立。为了方便群众上调解室反映情况,老潘还协调在港西镇的12个行政村设立了联络点,形成了区域联动。同时他还发挥自身号召力,发动辖区内的老干部和群众积极加入调解志愿者队伍,无偿服务群众,调解矛盾,目前有37名老同志加入调解志愿者队伍。

  在静南村,令人头疼的小区宠物扰邻纠纷、施姓老人的赡养问题、陆姓姐弟争产等纠纷均在潘永国的指导下由调解志愿者成功化解,部分人民调解案例还被改编成小品搬上了舞台,成为调解经典故事。排衙村,左右邻居为了界址问题大打出手,村干部焦头烂额,自从有了潘永国指导的这支队伍,两家村民再也没动过手,发生矛盾,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调解员。

  “5+1”调解法化解纠纷无数

  潘永国还总结了一套自己的调解方法,即“5+1”调解法,5即“望、闻、问、切、断”,“望”即要亲自到现场查看;“闻”即要认真倾听当事人叙述;“问”即要对疑问之处仔细询问;“切”即要了解事情的症结所在;“断”即要对案件作出初步判断,不能当断不断、和稀泥;+1即“舆论评议法”,就是将那些不涉及隐私、秘密的适合公开的矛盾纠纷,向一定范围内的群众公开,由群众评议,以舆论为导向,使双方当事人正确评估自己的主张,从而使纠纷顺利解决。7年来,通过“5+1”调解法,潘永国同志调处了无数案件,成功率达100%。

  一腔赤诚“磨”出绕指柔

  工作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颗赤诚之心,只有让当事人感受到你的一片赤诚和真心,才可能感化当事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潘永国就有这样的一股子劲,他常说自己比别人唯一厉害的地方便是一股子“磨”劲,为了调解成一个案子,他可以一整天待在当事人家里,可以每天给当事人打电话,可以帮当事人干活,甚至愿意帮当事人出钱。7年来,潘永国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陪了多少笑脸,打了多少招呼,有时还被别人冷嘲热讽,旁边的群众有时候看不过去,跟潘永国说,你怕他干什么,调解不成又能怎样,他骂你,你也骂他啊。潘永国总是笑笑说:“我是一名专职调解员,我的职责就是化解纠纷,而不是制造矛盾的,所以我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才对得起自己的人民调解员身份。”他常常自嘲说,想当年,自己也是年少气盛,自从干了调解工作,生生的把他这样一块百炼钢变成了绕指柔。

  7年时间里,经潘永国调解的案件超过300余起,他组建了自己的调解工作室,壮大了调解志愿者队伍,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工作法。可能你以为他有三头六臂,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可是每次突发事件的现场,他的身影又总是那么显眼。邻里兵戎相见时,总是他阻挡在中间;婆媳拌嘴怄气时,总是他好言相劝;父子兄弟反目成仇时,总是他从中劝和;无论出现什么矛盾,什么纠纷,他总是冲锋在前,从不知退缩、不知疲倦。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没有自己,只有群众;在他的观念里没有放弃,只有坚持;在他人生的航标里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只有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来源:律新社   编辑:吴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