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发生各种矛盾,大到维修资金筹集使用、物业收费调整等小区治理,小到婆媳矛盾、邻里纷争等,应该找谁来解决?现在在社区,居民们首先想到的是找法律顾问——这些由政府聘请来的专业律师,能够帮居民代写法律文书、代理诉讼,也能指导基层干部调解处理纠纷。其实,法律顾问制度目前已在普陀区273个居(村)委全覆盖,以“公益+补贴”方式为律师服务提供经费保障,让人们不出社区就能及时享受到高质量法律服务。
居民离不开的“法律夜门诊”
甘泉路街道是个典型的老式居民区,常住人口11.2万,是上海市较早建成的工人新村。这些年来,许多老小区出现公共设施老化、维修资金告急等问题,物业矛盾重重。同时,小区居民邻里矛盾、婚姻财产纠纷、经济合同纠纷等也频频发生。
但老小区在法律援助方面却是空白,一位居民区老书记感慨道:“小区事务牵涉到越来越多法律问题,家门口化解不力就会导致矛盾激化,社会影响很不好,可我们毕竟不是专业法律工作者。”
早在2005年,甘泉司法所在居民区开设了“法律夜门诊”,邀请居住在本社区具有法律素养的专业人士组成志愿者队伍,在居委会“坐诊”,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夜门诊”从一开始的不定期,到有固定门诊日,每个门诊日,关门时间总是一延再延。
居民对“夜门诊”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参加“义务出诊”的上海申蕴和律师事务所主任彭涛说:“律师作为第三方力量,立场中立,居民对其信任度高,在平息和化解纠纷方面作用显著。”
“法律夜门诊”的设立,让甘泉路街道尝到了甜头,街道司法所进一步尝试探索政府购买法律服务、逐步建立居委法律顾问制度,率先选择各类矛盾较为突出、法律需求比较大的汪家井、东泉苑、黄陵、双山4家居委进行了试点。与司法所结对的律师事务所,向每一个居委派出一名责任律师和一名助理,每周两次在居委会开设咨询、调处工作,配合居委会对居民进行解释、疏导,厘清正当诉求,找准适当渠道。
法律顾问实现“私人订制”
在曹杨新村,法律顾问每月至少到居民区“坐诊”一天,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居委会处理日常法律事务,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此外,每个工作日安排顾问律师在司法所服务窗口轮班坐诊,调处区域日常矛盾纠纷。
曹杨新村司法所在居民区设置法律顾问公示牌和服务律师值班时间台卡,公开法律顾问的个人信息、联系电话和监督电话,居民有法律服务需求即可随时联系,实现即时咨询、即时解答,提升居(村)委法律顾问服务便捷性。
曹杨新村司法所还开辟了绿色通道,为行动不便或存在其他特殊困难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更好满足居民法律需求。去年年底,家住金杨园的徐老太致电居委会寻求法律答疑,电话中老人表示她腿脚不便,出行困难,希望能得到法律顾问的帮助。得知这一情况后,居委会联络员立即与服务律师取得联系,由居委会联络员陪同服务律师一起上门,解答了徐老太的法律问题。
法律顾问“坐镇”,一边直接参与居民区矛盾化解,一边指导居委干部开展工作,将一起起小区纠纷化解于无形之中。遇到疑难问题,法律顾问还会带一支团队进行集中“会诊”,找出最佳方案。
“公益+补贴”为律师服务提供保障
律师参与矛盾调解,其思维方式和解决方式让居委干部受益匪浅。
“原来,当居民发生矛盾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信访,使一些本应纳入法制轨道解决的问题涌向信访部门。”甘泉司法所负责人说,这支专业力量的介入,帮助居民厘清各方权力义务关系,自主选择理性解决方式,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信访量比以前大大减少。
同时,以“公益+补贴”方式为律师服务提供经费保障,将法律顾问经费纳入街镇财政预算。
如今,普陀区10个街镇273个居(村)委均已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区司法局于今年5月份已制定了《普陀区完善居(村)委法律顾问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居(村)委法律顾问的选聘模式、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日常管理、考核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为全区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开展居(村)委法律顾问工作提供规范、系统的业务指引;并举办了普陀区居(村)委法律顾问工作培训班,就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社情民情以及服务社区过程中出现的共性、疑难问题进行培训。接下来,区司法局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着力优化基层社区法治“小生态”,为推动基层“自治”、“共治”、“法治”提供坚实的法律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