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海法治报》以《要在服务平安建设中有更大作为——沪社区矫正改革发展步入快车道》为题专版报道上海司法行政改革之社区矫正改革重点工作推进实施情况,为让更多人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现将原稿编发如下。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它融监督管理、教育矫正与社会适应性帮扶为一体。尽管这里没有高墙电网,但依靠着社区矫正工作者们的责任和爱心,让那些曾经误入歧途的社区矫正人员真正认罪服法,并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从源头上遏制、减少违法犯罪。
上海市于2002年率先开展社区矫正试点,2003年上海被列为全国社区矫正首批试点省市。试点以来,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79617人,累计解除矫正72246人,累计接收刑满释放人员20余万名(自2005年计算),截止2017年11月底,全市两类人员重犯率分别为0.18%、0.9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市社区矫正管理局综合会议室,局司法行政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正在召开,会议主题就是总结梳理改革进展和成果,进一步推进改革任务。从工作人员手中,记者拿到了一张司法行政改革任务分工表,表上清晰罗列了13项社区矫正改革项目,每一项都有明确的任务内容、落实责任及完成时间。局长陈耀鑫介绍说,这些改革项目是在全面对照梳理司法部改革文件、张军部长对上海司法行政改革具体要求以及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对上海市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有关内容的细化分工,认真研究确定的。
全面推行集中执法模式
“社区矫正中心现在就是我们的根据地,集中执法避免了单兵作战风险,弥补了执法力量的不足,大家集中起来协同作战让执法监管更规范、更严肃、更权威”矫正民警叶治国对记者说。叶治国是2014年选派参加社区矫正工作的218名戒毒民警之一,参加社区矫正工作之初,由于所在徐汇区暂未推行集中执法模式,叶治国被派至徐家汇街道司法所工作,社区服刑人员的入矫宣告、训诫教育、执行变更、佩戴解除电子监控设备、档案管理等等,这些工作他都要参与,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叶治国说分散执法最大的顾虑还是执法力量薄弱带来的执法风险,现在所有的矫正民警都集中在矫正中心执法,大家有分工也有协作,工作上的烦恼也消除了。
目前,上海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牌、统一用色、统一设施、统一功能”的要求,在全市16个区已建成22个标准化的社区矫正中心。
据了解,2015年矫正中心在各区实现全覆盖以后,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加快了集中执法模式的推进进程,现在所有选派民警均已集中在社区矫正中心,并以区社区矫正中心为工作平台,承担履行区社区矫正机构的主要执法职责,兼顾指导和帮助司法所做好社区矫正日常监管和帮扶。
“集中仅仅是第一步,做好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矫正用警集中执法模式,大幅提升执法能级才是我们的目标。”陈耀鑫对记者说。为了让集中执法模式最大程度优化现有资源,提高工作实效,市社区矫正管理局的顶层设计是“一个坚持,两个明确,五个统一”,一个坚持是“立足中心,辐射街镇”的集中执法工作原则,凸显社区矫正中心工作重心地位,两个明确是明确民警的业务分组和岗位责任,五个统一是民警统一办公、使用、执法、管理和考核。”
集中执法的效果怎么样,数据最能说话。记者从杨浦区社区矫正中心了解到,该矫正中心2016年将12名民警集中起来分别编制成综合组(调查评估、电子监管、基层督导、档案管理)、衔接组(接受解矫、入矫宣告)和管教组(入矫整训、重点管控、未成年人矫治)3组9个岗位,集中至今,负责档案管理的民警共完成809本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负责入矫整训的民警共组织开展入矫整训班39期,累计参加的社区服刑人员2844人次,其中大课教育117课、爱国主义教育39课、队列训练39场、集中社区服务39场,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和权威性得到了切实保障。
电子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
与在封闭的监狱中执行监禁刑相比,社区矫正最大的区别是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服刑期间,仍然生活在社区中,并不会与社会隔离,然而如何对社区服刑人员有效、动态监管一直是一大难题。
“现在全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总数在7300人左右,每年累计接纳的有17000多人,人员总量多,监管任务重,光靠人防是防不住的,只有靠技防、靠信息化,才能确保我们在安全上不出大的纰漏。”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刑罚执行处处长张国华说。
强化电子监管措施的运用是市社区矫正管理局今年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之一。在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指挥中心,具体负责信息化的工作人员符佳华通过网上社区矫正移动监管平台上向记者演示了社区服刑人员电子监管实时监控情况。符佳华告诉记者地图上一个绿点代表一个社区服刑人员,通过系统定位,平台能全程记录其活动轨迹,一旦社区服刑人员离开居住地,系统将立即报警,用通俗的话说电子监管发挥的是警示、电子眼和风筝线的作用。
截止今年11月底,通过不可脱卸式电子监管设备、手机定位APP实行定位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占全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的98.21%,基本实现社区服刑人员定位监管的全覆盖。
强化电子监管措施只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以杨浦区为试点单位大力推进市区两级指挥中心建设,把指挥中心打造成社区矫正场所安全管控的管理中枢、社区矫正资源管理的集成平台,来科学合理调度资源,提高执法效能,推进社区矫正执法运作一体化,也是市社区矫正管理局信息化建设重点改革发展的目标。
目前简易指挥平台在市级层面已经建成,并落实了专人值班制度,大大方便了监管信息的日收集、报送工作,全市22社区矫正中心监控视频也已全部接入局指挥平台,并与市司法局、司法部指挥中心实现联通,信息化在执法监管工作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
社会化优势充分凸显
今年3月,市社区矫正管理局与市民盟在徐汇区矫正中心举行共建签约。近年来市民盟在浦东、徐汇、长宁、闸北、闵行等区先后开展“黄丝带”社区矫正帮教活动,活动推出的“阳光矫正”理念、“三师助一”帮教模式让不少社区服刑人员受益。
陈耀鑫表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最显著的优势就是社会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化便是其四个基本要求之一,而吸纳更多主体共同参与社区矫正一直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58家民主党派、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参与教育矫正工作,与社区共建29个区社区服务基地,195个街镇社区服务基地。与此同时,安置帮教工作引进治理型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也呈多点开花之势,目前除新航和志愿者协会外,全市共有1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9家社会团体、1家基金会共计34家社会组织参与矫正帮扶工作。
在吸纳更多主体参与社区矫正的同时,深入推进帮教服务品牌化建设也是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改革发展的目标。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理事长王元洪告诉记者,目前协会已经打造出了“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活动月、“帮扶新航和谐”专场招聘会、“关爱行动”、“市新航驿站”、“维稳化解矛盾”、“联手帮教”、“恢复性司法”等一批独特的品牌服务项目。
而另一品牌项目“市新航驿站”的成绩单同样出色。从2008年2月成立至今,“市新航驿站”累计接纳入站人员358名,住宿135名。其中社区服刑人员54名,刑满释放人员304名,男性346名,女性12名,入站人员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先后三次获“上海市过渡性安置就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三分教育彰显攻心治本价值
“我们都知道社区矫正有三大任务,即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适应性帮扶。以改造人的思维看,教育矫正无疑是处在中心位置的。上海要在社区矫正工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光靠硬件建设是不够的,教育是一个突破口。”陈耀鑫说。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分段、分类、分级“三分教育”。即“一段一制、一类一项、一人一案”,分段教育主要是以初期入矫教育和后期解矫教育为重点(中期阶段主要侧重于分类教育和分级教育),采取每一个矫正阶段配套一个制度的方法,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在刑意识和立足社会能力。分类教育主要是以犯罪类型和原因为主要标准,采取同一类型配套一个矫正项目的方法,目的是提高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级教育则是在社区服刑人员考核等级确定后,制定相对应的教育方案,即每一个人员配套一个矫正方案的方法,合理分配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矫正个别化。“三分教育”中,分段教育是基础,分类教育是重点,分级教育是深化。
目前,在浦东新区和徐汇区试点的基础上,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正在全市全面推进“三分教育”体系。据悉,去年徐汇的重新犯罪率为零(已连续两年为零),浦东的重新犯罪率为0.11%(仅为3人),也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样的成绩对于浦东这样的大区来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