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获悉,2017年上海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4275人,重新犯罪率为0.18%,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崇明、徐汇、杨浦、奉贤、嘉定、长宁六区保持重新犯罪零记录。
自2014年上海确定为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市以来,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推出许多具有“上海特色”的管理举措。
“社区矫正是没有高墙的监管教育改造,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别于监狱,过去几年来,我们从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三方面下手,全面探索‘上海经验’,力求让对象不再重新犯罪。”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陈耀鑫告诉记者。
集中执法提升执法能级
在徐汇区社区矫正中心宣告室内,一场入矫宣告仪式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宣告室的布置像一个小法庭,方强(化名)站在房间中央,社区矫正专职干部和其亲属坐在两边为仪式作见证,民警叶治国站在前方庄严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宣告方强为期一年的社区矫正生活正式开始。自从社区矫正集中执法模式推行以来,每一名像方强这样的社区矫正人员都必须进行集中宣告。
“社区矫正中心是我们的根据地,集中执法既避免了单兵作战的风险,也弥补了执法力量的不足,让社区矫正执法监管更规范、更严肃、更权威。”叶治国告诉记者。
集中执法模式最初在2014年开始在上海各区推行。为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性,市司法局党委研究决定,从全市选调218名戒毒民警担任专职矫正民警,但当时区矫正中心建设尚不完备,部分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仍然在街道司法所进行,由于司法所执法力量薄弱,导致了部分矫正刑罚执行严肃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矫正对象的在刑意识,影响了矫正效果。
到2015年,上海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牌、统一用色、统一设施、统一功能”的要求,在全市建成了22个标准化的区级社区矫正中心,实现了全覆盖。
自此,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开始加快集中执法模式的推进,所有矫正民警集中办公,入矫宣告、教育训诫等重要工作一律集中进行,同时以区社区矫正中心为中枢,指导和帮助司法所做好日常监管和帮扶工作。
2017年,为进一步发挥民警集中执法作用,上海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矫正选派民警集中执法模式的意见》,着力打造“一个坚持、两个明确、五个统一”的规范化集中执法模式。
“一个坚持是‘立足中心、辐射街镇’的集中执法工作原则,凸显区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中心地位;两个明确是明确民警的业务分组和岗位责任制;五个统一是民警统一办公、统一使用、统一执法、统一管理和统一考核。”陈耀鑫告诉记者,“集中仅仅是第一步,做好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矫正民警集中执法模式和规范化建设,大幅提升执法能级才是我们的目标。”
电子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
“我一定遵纪守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当宋哲(化名)从静安区司法所所长何俐手中接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书》时,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两年的社区矫正终于顺利结束。
宋哲恢复自由最关键的“仪式”,是民警为其解下了手腕上的电子监管手环。记者看到,手环体积不大,外形酷似电子表,服刑期间不可自行脱卸。
“两年来我一直戴着,开始还比较排斥,后来也就习惯了,就当自己戴了个手表。”宋哲告诉记者,“但是今天终于能把它摘下来,我心里特别高兴。”
不可脱卸式电子监管设备如今已成为上海社区矫正日常监管的利器。“目前全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7256人,人员总量众多,光靠人防是防不住的,只有靠技防,靠信息化,才能确保监管问题上不出纰漏。”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刑罚执行处处长张国华说。
电子手环是否真的“不可脱卸”呢?矫正民警介绍说,电子手环的安装和拆卸都需要专业工具,当记者亲自戴上一个手环后也发现,除了暴力破坏,穿戴者无法在不使用专业工具的情况下卸下手环。
强化电子监管措施的运用是市社区矫正管理局今年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之一。张国华介绍说,目前上海采用不可脱卸式电子监管设备和手机APP定位二者兼施的方法,电子监管设备随身携带,监管能力强,手机APP定位让矫正民警通过移动执法仪就能知晓矫正对象身处何方。
在杨浦区社区矫正中心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网上社区矫正移动监管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屏幕地图上的每一个绿点都代表一个社区服刑人员,通过电子系统定位,平台能全程记录其活动轨迹,一旦出现社区服刑人员长时间离开居住地、长时间停留于一处,或是电子设备遭到破坏、电量不足等情况,系统将立即报警,矫正民警会立刻赶往现场查清问题所在。
截至2017年底,通过不可脱卸式电子监管设备、手机定位APP实行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占全市在册总数的98%,基本实现电子监管的全覆盖。
“强化电子监管措施只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推进市区两级指挥中心建设,把指挥中心打造成社区矫正场所安全管控的管理中枢、社区矫正资源管理的集成平台,来科学合理调度资源,提高执法效能,推进社区矫正执法运作一体化,也是市社区矫正管理局信息化建设重点改革发展的目标。”陈耀鑫说。
三分教育体现治本安全观
社区服刑人员小刘正式入矫后,在社区矫正中心领到了一本《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入矫须知》。
其中的《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罚细则》他读得很仔细: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公益活动,获得主办方好评的,奖1分;有稳定工作或积极寻找就业岗位,首次就业的,奖1分;无故缺席宣告会的,扣5分;无故迟到的,扣2分……
“作为社区服刑人员,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写的清清楚楚,有了这些标准,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争取少犯错误了。”小刘告诉记者。
2016年,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开始在全市各区试点“三分”教育体系,实施对不同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精确化管理。
“社区矫正是一项带有强制性的工作,如果说社区矫正体现的是‘刚’,那么三分教育制度体现的是‘柔’,针对不同社区服刑人员,采用不同的矫正手段,以展现‘刚柔并济’的弹性。”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教育矫正处处长杨挺说。
据田航军介绍,所谓“三分”,指的是“分段、分类、分级”:分段教育以时间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阶段,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矫正教育手段;分类教育以犯罪类型和罪因为主要标准,采取同一类型配套一个矫正项目的方法,目前已建立了针对女性、未成年、伤害类等9类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类矫正项目,做到“对症下药”。
分级教育则是“三分”教育体系中最为灵活的部分,社区服刑人员经日常考核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对象,对一级对象需通过建立循证矫正个案加强矫正;对二级对象通过恢复性司法理念以“认罪—悔罪—赎罪”为主线加强教育改造;对三级对象以自我救赎的理念通过信息化、社区服务项目化、志愿服务等手段达到助人自助、自我矫正的目的。
除了三级划分外,各社区矫正中心还采取“一人一案”的原则,针对每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在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矫正方案,增强个别化矫正的作用效果。
“社区矫正有三大任务,即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适应性帮扶。以改造人的思维看,教育矫正无疑处在中心位置。上海要在社区矫正工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光靠硬件建设是不够的,教育是一个突破口。”陈耀鑫说,“上海市建立三分教育体系,正是要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和践行以‘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为目标的治本安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