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泗泾人民法庭调解室内,人民调解员杨海峰与同事正在对一起物业纠纷案件当事人进行调解,杨海峰说:“我们一般从法理与人情入手,寻找当事人利益结合点,力求化解纠纷。”
杨海峰是松江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资深专职调解员,目前常驻泗泾人民法庭工作站,从事诉调工作。他和同事们每年要调解超过千余件案件,这已经不知道是他调解的多少个案件了。目前泗泾法庭近70%的案件都要经杨海峰和其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程序。
杨海峰说:“我们目前主要是对立案的民商事诉讼案件进行诉前调解。调解工作虽然辛苦和麻烦,但却又光荣而充实,调解员的工作就是要努力让当事人化解矛盾,达到案结事了,没有后遗症。”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九年来,杨海峰怀着对人民调解事业的满腔热爱,立足于本职岗位,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和当事人的一致认可。他紧紧围绕“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宗旨,踏踏实实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诠释着优秀人民调解员的真谛。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杨海峰是松江区第一批专职人民同调解员,他从文员开始做起,不管是在联合调解中心还是在松江法院调解窗口,从刚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后面的诉调对接,他都兢兢业业,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慢慢充实自己的业务技能。
通过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专业培训、向业务部门请教、向单位领导前辈学习、向书本网络查询等方式,逐渐适应了相关业务流程,熟悉了各种案件的调解模式,调解的范围也从单一的劳动争议案件拓展到涉及物业、债权债务纠纷、婚姻家庭、损害赔偿等其他类型的案件。
他说:“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因为每一个案件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遇到的情况各不相同,必须不断以问题为导向,随时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不断积累、进步。”
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杨海峰具备了比较丰富的人民调解工作经验,能够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保证了人民调解岗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尽量化解当事人矛盾
杨海峰还特别善于从不同的案子、不同的当事人中比较归纳,找出调解成功的关键和失败的原因,举一反三,采用最合适的调解方式,对症下药,使双方的矛盾有效解决,达到案结事了,没有后遗症。
例如在劳动争议调解中,双方各执一词,关系紧张,一般采用背对背调解,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利弊,在考虑时间、人力等成本的基础上,大家作出一定的让步,握手言和;在婚姻家庭关系的纠纷中,则往往偏向于从亲情角度出发,提出多一点宽容与包含,同时借助孩子、家人、朋友的外力,维系好家庭关系,使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在物业纠纷的调解中,由于当事人往往会以物业服务不到位作为拒付物业费的理由,则要释明案件的法律关系,引导当事人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邻里纠纷中,更倾向于解开双方的心结,使矛盾迎刃而解;在买卖合同纠纷中,则要对双方说明各自的利益风险,建议退一步海阔天空……多年来,经过工作经验的日积月累,调解的技巧日趋完善,提出了“三结合四运用”及“七巧调解法”等方式方法,使矛盾的化解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调解不是简单的息诉
在多年的诉调工作中,杨海峰也有一些深刻的感触,诉调案件不同于一般的基层纠纷调解,除了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坚守。他曾遇到过一些案件,表面上看上去,当事人也许是对立的诉讼双方,但实际上有可能是“手拉手”的双方,借诉讼调解这一形式希望达成共同的目的。比如某公司资产已被法院查封、冻结,而此时该公司法人的前妻以公司前员工名义,起诉该公司要求支付劳动报酬。这时,作为调解员,就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防止偏听偏信,在调解过程中认真评估,如果确有可疑,应该及时与审判庭的法官进行情况沟通,在审查证据和材料时特别注意。
杨海峰说:“调解是司法的一部分,法律的目的是维护公正,这种公正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判决公正,也包含了事实上的司法公正。所以我们的的调解工作也不仅仅是要实现息诉,而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更有效率地达成司法公正。”
多年来,杨海峰凭借着饱满的热情、执着、智慧和毅力,扎根在人民调解行业,对调解工作尽职尽责,他先后荣获了“2011-2012年松江区人民调解能手”、“2013年松江区人民调解协议书评比三等奖”、“2011-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人民调解员”2014年“松江区人民调解协议书评比”二等奖、2015年“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为松江区的人民调解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