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刘卫萍主持召开调研座谈会。与会人员既有来自监狱、戒毒、社区矫正的机关干部,也有执法一线的基层民警,还有来自市预防青少年犯罪帮教中心、市爱心帮教基金会、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等群团组织的工作人员,围绕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话题,大家畅所欲言。
原定2小时的会议“无奈”延长到了4小时,许多现实难题被抛出来,并一一寻求对策。
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鞠光说,未成年犯的刑期一般较短,与成年犯相比有更高的可塑性,更容易改造好,但如果出现重新犯罪,往往恶性程度也更高。未管所开展了多年的改造工作,不仅有了一整套教育改造的机制,而且积累了很多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相信拿出来的话,对于帮助和挽救一些已经游离在违法边缘的问题少年,防止他们堕入犯罪泥潭,会起到很大作用。
夏阳戒毒所查永刚接下话题,他表示,每一次收治到未成年吸毒成瘾人员总是让人非常痛心。他们通过做好职业培训工作、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心理健康指导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探索艺术干预模式、提升教育戒治质量,打造家属亲情堡垒、提升防复吸成效,落实辅助教育、提升戒治持续力等经验做法,帮助了很多青少年,但要保护青少年远离毒品危害,不仅要靠强制隔离戒毒,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吸毒。
市监狱管理局杨国强讲到,监狱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开发未成年犯风险需求(再犯风险)评估量表,希望对回归社会未重新犯罪的原未成年犯进行调研取样,以获得实证数据支持,还可以同步在基层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探索筛选青少年中可能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这些工作都很有现实意义,但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
市戒毒管理局宋冰讲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未成年犯的故事,深深感到对这些孩子来说,积极有效的提前干预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形成系统性、规模化的以预防为主的法治宣传教育,很多孩子会因此改变一生。在监狱和戒毒工作中,既有生动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也有业务本领过硬的宣讲队伍,但目前的社会面宣传,更多的是碎片化、零散性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市社区矫正局杨挺说,在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特殊性,格外注重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目前,各区均将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作为社区矫正的一个特殊群体实行项目化矫治,已联手爱心企业设立了6个未成年人“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有效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为这些孩子回归正途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到这一群体,共同关爱和引导这些一时失足的孩子。
群团组织也纷纷发言。
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陆芸讲到,实践中发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都会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与家长的沟通不畅、自我认知出现障碍、交往的“朋友圈”都是有问题的人等等。
问题一搞清,可以做的就很多。新航目前已经建立了市、区、街镇三级服务体系,保障青少年帮教服务全覆盖,以“专业服务特色化、特色服务项目化、项目服务品牌化”为思路,关注违法犯罪青少年,同时将服务向特殊人员未成年子女延伸,以专项活动为突破口,通过项目活动吸引志愿者加入,依托爱心助学加强与爱心基金会合作,依托关爱行动加强与相关单位联动,共同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
谈到未来的发展,她提出了资金缺乏的问题,有的资金是一次性的,有的资金来源有行政壁垒,希望有更好的政策扶持。
市爱心帮教基金会陶媛媛补充说,正在做的事情很多,有针对服刑、戒毒、社区矫正等人员困难家庭子女的“爱心圆梦”助学活动,有针对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的“合家欢”未成年子女关爱项目,有对工读学校学生开展的“拥抱明天”系列活动,也有面向普通学生的“致青春—奔跑吧”励志夏令营。
但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也很有限,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原有的固定捐赠很可能难以为继。怎么开源?还觉得没有办法。
预定2个小时的座谈会,一直开了近4个小时,天都全黑了,大家还意犹未尽。
刘卫萍听了大家的发言甚为感慨,她在和大家的交流中讲到,单纯的依靠改造来矫治青少年犯罪,对个体、对家庭、对社会,伤害已经造成,是“治已病”。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治未病”,对整个社会来说更为重要。
司法行政系统在这项工作中应当担负起责无旁贷的使命。各个职能部门和单位多年来形成了很多很好的工作机制、品牌项目,也有不少优质资源,每一个拿出来都是晶莹的好珍珠,但可惜的是,那么多的好珍珠没有串起来,而是七零八落、散在各处,缺少整体性、系统性的考虑和谋划。
下一步,监狱、戒毒、社区矫正和司法行政各相关工作,要集中发力,对内要摸清底数、理清机制、盘活资源,对外要更加主动走出去,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加强顶层思考和顶层设计,搭建形成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系统性工程。
调研组一致认为,面向新时代新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要用好大调研创造的良好契机,找准问题青少年的症结所在;要重新审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各家工作情况和资源,积极走出去,实现内外互通,在把上海建设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的进程中,发挥好司法行政应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