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媒体聚焦

|

涉外服务

|

居村顾问

|

公证服务

|

人民调解

|

社区矫正

|

队伍风采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最美公证员候选人:杨昌麟
2017年11月16日 15:33

  杨昌麟

  上海市徐汇公证处主任

  杨昌麟同志自1995年起任上海市徐汇公证处党支部书记、主任。二十多年来,他带领徐汇公证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将公证为民便民理念化为日常工作中一项项具体举措,更化为徐汇公证处二十多年来锐意进取、止于至善,不断创新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基础、提炼服务流程的发展路途。

  “群众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去”

  早在2012年,杨昌麟同志就提出将“公证服务进社区”融入公证为民服务的整体战略中,但公证处人员少、力量单薄,始终无法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于是,他另辟蹊径,既然无法将公证员设置到街镇,就改换思路,把街镇人员引入公证处。2015年,“公证联络员制度”出台,由公证处出资出力,从全区13个街镇吸收经验丰富的调解员,通过系统培训成为具备公证业务知识的联络员后,派驻到各个街镇开展公证咨询、宣传活动,让老百姓足不出街道就能找到联络员,从而真正实现全区307个居村委全覆盖的目标。

  仅2016年全年,13名公证联络员深入各个社区、居委,开展公证宣传、走访等活动108次,咨询接待1178次,受众总人数达到3694人,极大方便了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和特殊群体。其中,公证联络员协助受理免费遗嘱及遗嘱保管54件,将惠民服务做到“最后一公里”。司法部律公司副司长施汉生一行曾来公证处调研公证联络员制度,认为这项制度让公证工作下到最基层,触及了“神经末梢”,大大提升了公证的社会效益,给予了高度肯定。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

  杨昌麟同志在重整处内服务基础规范时,提出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公证服务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基层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证服务?”这两个问题,一直鞭策徐汇公证人不断反躬自省,坚持完善制度规范,提升基础服务水平。

  1997年,他率先推出“公证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健全了上岗纪律、办证期限、特色服务、赔偿责任为内容的窗口服务规范,立下“接待一次清”“二次必受理”“三次拿到证”的铁规矩。在此基础上,为服务好工作日不方便办证的当事人,进一步推出“5+2”工作法,二十余年来风雨无阻、节假不休,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

  为了更好倾听与了解当事人的需求,杨昌麟同志公布个人邮箱和电话作为投诉联系方式,耐心与当事人解释、沟通。曾有人提议让别人接替接听投诉电话,他摆摆手拒绝道:“这是公证工作真正的第一线,我要坚守住”。

  “群众要走的路,让我们替他们走”

  传统公证服务中,有诸多流程繁复的问题,当事人需要在众多单位中跑材料、跑手续,还要多次到公证处与公证员沟通,一些复杂的继承公证,当事人常感慨“难,太难了”。就在继承公证如火如荼的年代,杨昌麟率先提出:“不要总盯着继承收费多少,要多想想如何改变既有的服务流程,群众要走的路,让我们替他们走。”

  为此,他和处里公证员一起研究简化继承公证流程,提出要让当事人来一次公证处就可拿到所需的公证文书的设想。2014年初,公证处正式推出这一举措,将继承公证流程受理条件放宽,只要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据线索,后续的调查取证直至出具公证书,全部由公证处完成,形成继承公证服务“一条龙”模式。《新民晚报》《徐汇报》以及网易新闻、中国门户网、凤凰网等媒体相继报道这一实事工程。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领大家在家事公证服务领域先后推出特殊加急、代为专项调查取证、代办外事领事认证、公证文书送达上门等服务,仅2016年共代办各类调查8967件、代办外事认证476件。

  在杨昌麟同志办公桌前的白墙上,一直挂着一幅字:“天道酬勤”。二十多年来,无论他的办公室搬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这幅字,时刻勉励自己、鞭策自己。他常说,我感恩公证这份职业,因此我常想着还能做些什么来回报群众。每当说这番话时,他脸上所洋溢的动容与坚定,大概便是“最美公证人”的样子吧。

 来源:法治上海   编辑:吴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