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images/00725734.jpg)
邓廷毅(左一)与生物医学院士在一起(上为院士们的浮雕像)
![image](images/00766193.jpg)
邓廷毅纵谈从艺感受
在我们周围多才多艺的人不计其数,但多才多艺到这样程度的人,据圈内人士说也许在全中国亦属凤毛麟角,这个人就是上海致公党员邓廷毅。他擅长雕塑、陶艺、国画、油画、摄影、古玩修复、医学图谱绘制、医教模具设计等诸多艺术门类,且都卓有成绩。基因?天赋?聪敏?是什么使然?邓廷毅却说,与玩票有关。
迷上雕塑
![image](images/00725735.jpg)
邓廷毅雕塑于右任像
邓廷毅,今年五十有八,正值艺术和人生的黄金时代,喜欢旁人称他为“阿邓”。他的邻家有个浙江美院的才子,在其影响下,阿邓6岁握笔。5年的素描规范学习使他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也有了考美院的愿望。不料,文革使他的愿望成为泡影。1969年,阿邓尽管没去“修地球”,但同样离不开修修补补的命运,
成了一名敲砖补墙的泥水匠。
能真正打倒一个人的人,就是这个人自己;同样,能真正让一个人站起来的人,也是这个人自己。那时,正是大兴画领袖像的时候,阿邓所在的房地局的领导也想表忠心,跟形势,却苦于局内无此方面人才。于是,阿邓毛遂自荐。领导既喜又惊:“小邓,这是画宝像,是政治任务,画坏了要坐牢的,你不要瞎开玩笑。”初生牛犊不怕虎,从未画过巨幅油画的阿邓竟然爬上脚手架,面对3米高、2米宽的铁皮画开了。一星期后,身穿绿军装的毛主席大招手的巨幅画像矗立在了房地局大门口。工友们见之无不啧啧称赞“像!这小子挺聪明”。过后,阿邓仍旧每天修修补补,然他会画“宝像”的名声不胫而走,更主要的是阿邓的心里觉得自己开始站起来了。
![image](images/00766192.jpg)
邓廷毅国画《寿色》
命运的改变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一次,阿邓修屋修到了雕塑家陈道坦的家里,看着满屋子的栩栩如生的雕像,有些面孔还是自己熟悉的,阿邓当即被这高超的手艺镇住了,迷住了,甚至忘了干活了。同样,陈道坦也被如此专注的青年感动了,他想不到一个泥水匠会对他的雕塑如此痴迷和兴趣浓郁,便和阿邓交谈起来。不知是地球太小还是命中有缘,交谈中陈道坦得知,阿邓的伯父、作曲家邓尔敬与自己竟是武汉艺专的同学,而阿邓本人又酷爱艺术,陈道坦当即收他为徒。阿邓喜出望外,受宠若惊,立马叩头拜谢。道别时,老师反复叮咛:“常来我家玩哦。”
阿邓的生活就此开始改变。
1974年的一天,阿邓有幸亲眼目睹了陈道坦为邓尔敬塑像的全过程。老师面对坐着的伯伯,用特有的泥巴,从身体塑起再到头部。老师边塑边说:“塑像首要是抓特征,你看,你伯伯的特征是大额长颌,人中饱满;其次是抓神,眼睛是人的精神的集中体现,抓住它便行……”仅这么一次全过程,聪敏过人的阿邓就记住了塑像的要领。不久,阿邓按捺不住内心的“蠢蠢欲动”,先给班组里的工友塑像,再给朋友之父——曾以一曲《桃花红》赢得“桃花太子”美称的周璇的原丈夫严华塑像。严华很有特征:高鼻梁大额头,虽已满脸皱纹,但那绅士派头的韵味仍在。两人躲在小房间里偷偷地塑着像,不久,一尊高50厘米的塑像完成了。严华对着镜子反复比较后说:“还了我的风采。”
从平面的巨幅画像到立体的圆塑像,阿邓在艺术种类的跨越上迈出了转折性的一步。在母亲的支持下,阿邓开始经常为卫校画解剖图,制作医学模型,并被经常外借。从此,阿邓走上了雕塑之路。
1978年,阿邓的泥塑“仿古青铜器”获“上海首届民间艺术品展”二等奖。此为阿邓艺术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项。
开眼底图先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国著名的耳鼻喉科专家、时任上海五官科医院院长的吴学愚发现阿邓做的模型十分准确、十分精致,本会画画的吴学愚慧眼识才,即将阿邓调至五官科医院。吴院长一直想把在60年临床工作中积累下来的近500幅《耳鼻咽喉科病例图谱》的速写画成彩图,他力邀阿邓合作。为了让不懂医的阿邓有直接的感知,吴院长带着阿邓坐堂专家门诊,每逢特例,更要让阿邓看过。那时候,无论是吃饭还是走路,阿邓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的病例图形,同时,他还不断地收集资料、分辨各种病例图形的差异。他的用心、敏锐、仔细,使他有一次还协助专家为一位病人查清了病因,使该病人得到了及时诊治。
聪敏和悟性过人的阿邓不负吴院长的期望,于1979年完成了《耳鼻咽喉科病例图谱》。这本不是照片胜似照片的图谱也成了全国各医大的教材。阿邓绘制的眼底图(据报道,世上仅有三人能绘制这种图谱)被收入《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分册》。吴院长喜出望外地说:“我一辈子的愿望终于在小邓身上得到了实现。”在此基础上,阿邓又将图谱做成教学模型,成为全国耳鼻咽喉科的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
![image](images/00766127.JPG)
邓廷毅油画《古镇印象》
1986年,时任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的吴之理和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章央芬夫妇拟出资为先师、上医大创始人颜福庆塑像,纪念其诞辰104周年。上医大领导自然想到下属五官科医院的邓廷毅。阿邓知“三难”而上,欣然授命。此“三难”是:被雕者已作古,缺少直感;颜福庆的子孙均在世,他们能否认同是关键;把平面照片雕成立体塑像,有不少技术难题。在经过大量的案头工作,拿出泥稿后,颜福庆在美国的儿子,沪上的孙子及校领导,陈道坦老师都赶来审稿。他的子孙们均出乎意料地认可:“比照片的效果好得多。”在一片赞誉声中拍板定稿,反制成像,屹立校园。阿邓也很快被调至上医大校务处做宣传工作。
吴学愚见自己引进的人才灵性超人,聪敏勤勉,干脆将自己所认识的著名画家曹简楼、曹用平等介绍给他。阿邓的艺术人生就此打开了又一扇窗。在以后的日子里,阿邓向他们一一拜师。他学他们的技法而又不囿于他们的框框,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1986年阿邓赴日参加国画联展。
聪明好学的阿邓在1988年至1994年间,拜陶艺大师许四海为师,开始了陶艺制作。其中紫砂作品《树桩壶》及摆件参加上海首届工艺美术节作品展;紫砂雕塑作品《金蟾》参加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展;紫砂雕塑作品《束柴提拿两便壶》、《岩石壶》参加“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名家作品展”(北京)。
绘病例图谱不忘雕塑,雕塑不弃陶艺,陶艺不薄国画的阿邓在艺术的殿堂中得心应手,肆意徜徉。1996和1997年,他的国画作品《不染》和《映日》分别参加了“上海百花展”和“上海花鸟画大展”。阿邓在艺术的道路上跨出了一步又一步,他的多才多艺崭露头角,名声鹊起。
爱上修复古玩
冲动、好奇、探险、兴趣、热望,是一切成功人士的内在生命力。上世纪90年代初,浑身细胞中充盈着艺术元素的阿邓对因收藏热而兴起的古玩修复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急切地想钻入其中,知道和掌握它的奥秘。问阿邓怎么又转移了目标,他说,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就是喜欢东摸西摸,觉得自己有精力,能行,就喜爱上了,玩票而已。
1994年,阿邓受已在美国享有盛名的古玩修复专家、著名水粉画家哈定女婿陈泳效之邀赴美学习。在陈先生的指导下,悟性颇高的阿邓如鱼得水,很快掌握了雕塑、瓷器、木器、照片、大理石……的修补技术。不久,阿邓对于各类物品的整旧如新、整新如旧,已能随心所欲,并赢得了声誉。学习结束后,阿邓摆脱诱惑,回到阔别多年的上医大复职。不久,他在汲古斋成立了“邓廷毅工作室”。
成功的橄榄枝向来青睐富有天赋的人,聪敏的人总是与成功有着天然的缘分。阿邓时时用心琢磨着修复技艺的点点滴滴,古玩修复技术日渐长进,日益高超,日趋成熟。一位台商在上海花巨资买了一组十八罗汉寿山石雕,其中一只搬运时不慎损缺一角。他慕名找到阿邓,阿邓检视之后轻巧地说,立等可取。只片刻工夫,石雕修复如初。台商佩服至极,内心得意的阿邓则说:“此小技也。”阿邓还曾修复过一尊修补难度极大的明代万历年间的海水龙纹青花瓶,深得用户的赞赏。
阿邓说,修复古玩首要的是讲究材质,然后根据原件的造型制成与原件一脉的胚体,补上后再画上同样的花纹,最后用特殊的方法使补片与原件在釉色、细度、光度上融为一体,使其不露破绽……
四大系列浮雕墙
2000年,上医大与复旦大学合并,阿邓被安排至复旦档案馆工作,同时兼职复旦文博学系高级修复工艺师,他的用武之地更宽泛了。那时,阿邓一边为学生开设古陶瓷修复讲座,一边为久负盛名的老校长、老教授、医学院院士制作四大系列浮雕墙。
阿邓说,人像雕塑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所谓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圆雕的效果比浮雕好,应用范围极广,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雕塑形式,但因制作成本高,占据空间大,因此,馆藏作品往往采用浮雕。
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把人的头部按正常结构、比例压缩成3厘米厚的半立体的肖像。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由于其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在美化城市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制作上比圆雕难度大。
不管是圆雕还是浮雕,被雕塑者的亲属是最权威的评判人,要得到他们的认可很不容易,但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雕塑者才能说成功。阿邓不为所难,他翻资料、寻照片、作比较;他抓特征、找神态、显气质,力求形神兼备。2004年,当苏德隆、戴天佑、杨铭鼎等教授的仿古铜色的浮雕出现在校区时,复旦师生赞之有加。药学院院长陆伟跃见之,也精选了许世瑾、俞开基、宋梧生等7位学科领军人物请阿邓制作,同样也挂在师生进出最多的学院墙上。浮雕,这一视觉艺术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复旦大学一炮打响,开了全国高校的浮雕墙之先。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阿邓为马相伯、李登辉、颜福庆、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6位已故老校长的半身浮雕像在张江校区揭幕。为表现各个校长的不同风采,阿邓时而用流畅奔放的手法,时而用含而不露透出理性的手法,再现各位校长逼真的美、丰富的美、端庄的美。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参观档案馆时,看着塑像不禁赞叹道:“这很像我的父亲。”
2006年,阿邓又为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谈家桢和医学教育家陈灏珠、肝癌研究专家汤利猷、微生物学专家闻玉梅、耳鼻咽喉-头颅外科学专家王正敏、有机化学专家林国强、生物医学专家贺福初等7位生物医学领域著名专家创作了院士浮雕墙。6院士(谈家桢因病没到)都愉快地出席了“院士浮雕墙”的揭幕仪式并在浮雕墙前集体留影,他们对浮雕像都很满意。
这一年,阿邓还为辛亥元老、复旦大学创始人之一,人称“复旦孝子”的于右任塑像。于右任的女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在揭幕仪式上看了形神兼备的塑像后,赞叹不已。出席揭幕仪式的嘉宾们纷纷在雕像前拍照留念。
2007年,为庆贺原上海医科大学创建80周年,阿邓又创作了第四系列浮雕墙,陈同生及16位“中国近代医学先贤”浮雕墙。同年,阿邓的油画《古镇印象》在上海参加第14届“江南之春”画展。
2008年,被上海市文广局列为“上海收藏文化周系列展”之一的“邓廷毅人像浮雕艺术展”在汲古斋举办,好评如潮,名声飞扬。
雕塑是一门高雅的造型艺术,人物雕塑尤其是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它能让今人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激励和启迪后人。阿邓的四大系列浮雕墙成了复旦大学,乃至上海高校的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画为心声
热爱艺术的人一定热爱生活并善于观察生活,否则,艺术从何而来。阿邓的热爱和善于观察,在他的作品和作品的题目中即可见一斑。如国画《冬暖》、《夏凉》、《合欢》、《清趣》、《不染》、《心声》等。国画《岁寒》的画面中大量的是苍劲的松树干,浓密的松针,只在画面中间偏左靠上的地方露出一小片天空,就在这片有限的间隙处,四只羽毛为粉红色的鸟儿神采各异地探出脑袋,依偎在一起。出人意料的几点红色在墨绿色为主的画面上分外鲜明,不仅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灵气和活力,也使寒冷的画面陡增了几分暖意,更为整幅画注入了深邃的内涵,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意境。同样,在国画《夏凉》中,两只小鸟在芭蕉叶的遮挡下,窃窃私语,旁若无人,把烈日和炎夏还给了大自然,不能不让读画者为小鸟们的我行我素和自找凉快而心生钦佩,并感到丝丝凉意。
如果说这样的意境在国画创作中并不少见,那么在阿邓的笔下则占了较大的比重,说明阿邓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敏感,对人生态度的辨证和豁达。这样的创作思路和人生态度,也同样在他即将举办的摄影展的作品中得到映证。
简单的一个画面和司空见惯的场景,因为新颖的思考角度,独特的拍摄视角,特意的局部截取,再加上言简意赅和来自画面又高于画面的文字说明,让一幅幅照片成了让人享受的视觉艺术,也成了让人思辨和遐想的精神养料。如高大的吊车臂给常人留下的似乎总是负重不堪的印象,而阿邓在摄影时却把重点放在卸货后似乎还在自由晃动的吊钩上,题目是:《如释重负》。让观者不仅联想到,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生活中是否也应放下烦恼,善待自己呢?
一个人人见过的画面:一股清泉从山石缝中汩汩而出,形成一道小小的瀑布,溅起的万千水柱无情地激打着四周的一些树草,一株不知名的小树苗在瀑布下方的石缝中挣扎而出,尽管被水柱击打得晃动不已,却依然顽强向上,尤其是两片青翠欲滴的叶子煞是好看,显示了小树苗不畏打击的蓬勃坚韧的生命力。让人拍案叫好的是阿邓给这张照片起的名是《绝处逢生》,这不仅让记者联想到在人生曲折的道路上谁不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各种打击,难道不应该从这株小树苗身上省悟些什么吗?
一幅好的作品,首要的当然是要让人产生美感,但更高的境界是应该能让人产生积极向上或对现实和自身状况的联想及思索,透溢出一种生命的气息。这样的作品一定受欢迎,有生命力。阿邓的多数作品似乎做到了这一点。
幸福“阿邓”
2009年对于阿邓来说真可谓是五福临门。这一年,阿邓先后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副会长、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6月,他新创作的紫砂雕塑《文房六宝》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展”(深圳)优秀奖,《秋思墨壶》等4件紫砂作品在“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亮相。更大的一福是,今年6月,阿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谓五福临门。同时,阿邓还是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发明协会会员。但阿邓更多更长远的幸福则在于,他将能终身从事他所喜爱的事业。人们常说,一个人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幸福,而阿邓所从事着的工作每一项都是他的至爱,让人称羡不已。
纵观阿邓的艺术道路,不乏名人名家的指点和教诲,但在这些艺术门类中很少经过科班学习的阿邓的聪敏和好学,天赋和悟性,起了内因性的决定作用。难怪知道阿邓的人,不管是圈内或圈外的都钦佩地说他有天赋、是全才,是名副其实的多艺多才。至少,据记者的孤陋寡闻,目前在上海象他这样的多面手唯其一人。
![image](images/00725736.jpg)
“岩石壶”参加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名家作品展
![image](images/00727777.jpg)
国画“国色”参加上海美协海墨画会海墨春秋画展
在人生的殿堂里,每个人都是雕塑家,既精心地雕塑别人,又悄悄地被别人雕塑。阿邓的恩师陈道坦在中国书画出版社为阿邓出版的“海上名家”画册的序言中说:“邓廷毅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尤其他的人品就象他的作品一样被众人认可。希望他百尺竿头,在艺术的海洋里去搏击、去探索、去追求吧。”而阿邓自己则谦逊表示:“跟风出专辑乃东施效颦,挥笔舞刀玩票而已。”
好一个玩票而已,如今竟成了大师。而且,有了这种低调和虚心的态度,阿邓会止步不前吗?有道是:虚心使人进步!
祝福多才多艺的阿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