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0年第6期
关注用药安全
  作者:任进  

  人的一生中免不了会碰到生病、服药之类的事情,但如何正确服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据保守估计,在我国每年有将近2500万的人吃错药,后果严重的,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安全用药,如何合理用药,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关注的问题。

  对任何药物而言,它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作用。所以,老话说的“是药三分毒”,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曾有人估算,我国每年有20万人因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而致死。尽管这个数据本身未必确实,但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药品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其定义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的使用剂量下,出现了一些和使用它的治疗目的不相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增强。但对身体健康没好处,反而有负面影响;另一种情况是,在特殊条件作用下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这个情况比较难以预料,比如某些人对药物过敏等等。所以,科研人员在研制药品的过程中,会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努力找出药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作为药物的消费者,大家在使用药物时一方面要遵医嘱,另一方面要仔细研读说明书,既要尽可能全面了解毒副作用,也要谨记具体的服用方法,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及时停用,如有必要,得去医务单位寻求帮助。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句俗话,叫“久病成医”,说的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得病体验,总结出了一系列对自己的求医用药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自己的经验用在其他个体的身上就没那么合适了。目前,我国国民对药物的滥用,在相当程度上和人们的“久病成医”有关系,而滥用药物与误用药物一样,成为国人实现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极大障碍。滥用药物的问题在我国已是非常严重,除了有病患自己给自己用药的情况外,医务单位更是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最常见的当属抗生素的滥用。有数据表明,我国门诊感冒患者中有大约75%使用了抗生素,外科手术中使用抗生素的比例更高,有95%,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这些,都远远高于国外使用抗生素的水平。

  滥用药物危害甚重,以抗生素为例,滥用最大的危害就是令细菌产生耐药性,这样,今后要对症下药更是难上加难。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病患死亡或者残疾,在我国,每年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案例中,由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到40%;我国有1/3的残废人是听力障碍,其中60%到70%是和使用抗生素有关。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谨慎使用抗生素,切勿滥用。这样做,其实也是在和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接轨。,

  要做到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牵涉到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药物本身的质量。相关单位要把握住药物研究、申报、评审、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一切严格按照国家的法规进行,从药物本身做起,消除质量与安全上的隐患。

  其次,是医院、医生和药剂师的工作态度和质量的问题。对医院来说,要严把进药质量关,强化对相关人员和药物的管理;对医生和药剂师来说,要加强业务能力培养和医德建设,减少工作差错率。由此,尽最大可能为病患创造良好的就医条件。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患者本身的问题。如果觉得身体不好,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医院看医生,并且把自己的病情对医生详细、准确地描述,即使是过往的病史,也不要遗漏,以便医生能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诊断和处方。

  对于病患,目前在国际上提倡的是个体化治疗,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身体状态、得病程度、已经用药的情况都有着个体差异。这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治疗方式是国际上的大趋势。实际上,我国的中医在很早以前就注重个体化治疗,通过对病患的望闻问切,根据实际情况开药,数日后再对用药作调整。相比较而言,西医则是通过大量的研究,根据研究的平均水平制定用药剂量的范围并加以应用的。往往是医生开出的同一剂量的药物,对某些人效果显著,对另一些人则效果不佳,或者产生的不良作用因为个体差异而不同。由此可见,中医药理论在当今依然有着相当大的可取之处。

  总之,用药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社会文明的发展脚步,需要全社会认真加以对待。

  (作者为科技系统委员会副主委、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根据作者参加“致公说事”聊天节目文字记录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