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1年第12期
推进文化创新 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融入感
   

  在2010年度上海市对所有城区测评的调查中,普陀区其他各项指标均排在前列,唯独居民对普陀区的自我评价指标处在25%以下,这使普陀区的整体评价得分状况下降明显,也引起我们的关注。研究后世博时期普陀区如何建构自己的区域文化,如何强化居民的自我认同感,如何提高普陀区软实力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要设法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普陀区居民归属认同的“社区文化”因素

  普陀居民对上海人这个身份有较强的认同感,对生活的社区也有较强的归属感,但是对普陀区的归属感则较弱。居民对于普陀区有比较清晰的文化符号认同,但是对于区位竞争力的评价较低。区位综合实力还没有成为影响普陀区居民归属感的关键因素。居民们普遍认为地理区位的“自然因素”特征更能够代表普陀区的形象,“社会因素”和“发展因素”都没有成为影响普陀居民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

  居民对生活所在的普陀区的生活满意度较差,有较强的“离开”愿望。普陀区的基础设施、环境、人口素质成为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对生活所在社区的满意度却较高,这种满意度高的原因主要是来源于居民对“熟人社会”的“留恋”。

  二、对策及建议

  总体上看,普陀区居民与普陀区(区域概念)之间的“意义共同性和利益共同性”关联程度都比较低,说明在普陀区进行社区文化转型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很好地使普陀区的社区文化具有独创性和实现较均衡的转型,那么由于居民归属认同感低而带来的在上海市的区域竞争力有可能将进一步下降。

  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积极打造普陀的文化符号,并使之“品牌化”。重点挖掘苏州河的符号效应,把普陀区的苏州河论坛做成一种“市民性活动”,如可以利用普陀区图书馆举行定期的以苏州河为“话题”的文化讲座活动,强化居民对普陀区的认同感。积极利用“上海西北门户”的概念,重点打造“西北物流”产业集群。目前普陀区发展的物流和动漫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成就并不为区民所熟知,要积极宣传普陀区在近些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培养区民的自豪感,强化区域认同。

  第二,建立积极合理的社会规范,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建议利用普陀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如社区学校、中小学、大学)积极开展居民的素质教育活动。具体可以通过印制宣传手册、制作普陀区宣传片、社区学校教育讲座、大中小学学校开放式讲座等形式宣传本区域内的各种积极事件、区位优势等。

  第三,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创新,加强对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做到以人为本。在社区文化创新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优劣势,注重各地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坚持事实求是,让社区文化向个性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我们发现社区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不是“经济指标”而更多的是“熟人社会的认同感”,即人本思想最为重要,所以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抛弃那种“有了钱设施会好起来,设施好起来了,老百姓就会满意”的简单逻辑思维方式,而更多的应该从社会本身特点出发进行研究,例如,在进行桃浦区的城市化过程中要注意社区文化的保护研究。

  第四,解放基层社区,树立社区自治的典型。要把基层社区从政府的“文化主导”中解放出来,使基层社区具有自主性,以开展一些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活动,使社区生活及文化贴近民众需求,从而还社区生活以本来的面目,政府在其中只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要积极推进社区自治建设,建议在普陀区树立若干社区自治的典型,通过社区自治的模范效应带动全区的社区自治水平。在树立典型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基层社区的“凝聚力”建设。

  第五,打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推动居民活动健康有序地展开。在进行社区文化创新活动中要积极挖掘居民自发开展活动的能量,使这类活动成为居民加强沟通、形成凝聚、展现和谐的重要手段。如,对梅川路商业街、长风公园等公共空间内开展的多种多样的居民活动进行必要的介入,使这类活动成为居民间交往的纽带。

  第六,持之以恒的加强区容区貌的管理工作。调查发现,“脏、乱、差”多次被居民界定为对普陀缺少认同的主要因素。所以硬件设施的改善及加强区容区貌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第七、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提高青少年在社区生活中的参与度。目前的社区活动参与者多以女性和老年人居多,这使社区活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影响青少年认同感的形成。建议建设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通过他们的直接参与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感。比如,可以组织“社区童子军”之类的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

  第八,社区文化的创新要重视市场化的引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通过投资建设丰富多样的文化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文化消费途径,用市场的活力推动社区文化的转型与创新。例如,可以委托第三方文化公司参与到社会区文化建设中来,这样既可以减轻社区本身的负担,同时又使社区文化建设过程比较“中立”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过程更加“去政府化”。

  第九,打造独特的传统文化留存区,增强居民“留恋”感。可以结合真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组织专家对普陀区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研究与整理,把真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融入到具体的项目规划之中,可以打造如东京浅草寺模式的独特传统文化留存区,以与其它几个副中心相区分。

  第十,学习宝山区经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立项招标对普陀区社区文化精神进行系列研究。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既做到建设好商贸普陀,同时也做到建设好生活普陀,以使居民的认同感逐渐提高。

  (本文为普陀区委在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