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玲代表:践行"护隧先锋"的神圣梦想与诺言
每天深夜时分,当万家灯火熄灭,老人和孩子进入梦乡,何小玲和她的团队开始工作了。这支团队是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何小玲担任技术负责人。8年、8座城市、887公里,554座车站,他们守护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安全。
图说:深夜时分,何小玲正在地铁站台工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维保是个苦差事,拿设备、扛脚架,是只有男性才会从事的工作,何小玲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女人而退缩。隧道里的路并不平坦,光线暗视野差,时常一不小心就会摔跤。每个车站长度不一样,有时候要走上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维修点。隧道里也很闷热,再加上不通风、含氧量低等因素,走上两步就气喘吁吁。这就是何小玲每天身处的工作环境,她和其他工人一起协同合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用行动践行了“护隧先锋”的神圣梦想与诺言。
图说:深夜时分,何小玲正在地铁隧道里工作
图说:深夜时分,何小玲正在地铁隧道里工作
何小玲说,家里老一辈人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家族里的女孩很少。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造就了何小玲不服输的精神,她觉得男孩能做的事情她也能做到,并且还要做好。何小玲从小成绩优异,大学她选择了化学专业,毕业后就深入一线,撸起袖子干起了施工。工作20余年,何小玲从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她带着团队日夜奋战,成功首创“微扰动”技术工法,解决了软土地基地铁隧道沉降的世界性难题。何小玲凭借出色的技术和创新的理念成为了行业专家,引领了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领域的技术发展。
作为地铁维保和应急救援队负责人,何小玲管理着200多名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中有人从18岁起就跟着何小玲,至今已有十余年。在这些农民工中,她先后培养出了3个项目经理、12个项目副经理、15个带班骨干。不少农民工通过实践锻炼,成功由原先单一的劳务型人才转变为技能型人才,并成长为企业的带队骨干。
图说:深夜时分,何小玲正在地铁里与同事交流工作
何小玲对待他们亲如手足,除了教会他们谋生的本领,在生活上的关心也无微不至。有些农民工的妻子和孩子来上海投靠他们,何小玲都尽其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落实妻儿的工作和上学问题,解决农民工兄弟的后顾之忧。春节是合家团圆,欢度佳节的美好时刻,辛苦一年的农民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仍然有人不能回家过年。每逢除夕夜,何小玲都会带着丈夫和儿子来工地陪这些留守上海的农民工包饺子、吃年夜饭,让他们即使身在异乡也能感受过年氛围。
近年来,何小玲个人荣获全国和上海市级荣誉近十项。2015年,她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的光荣称号。今年,她更是光荣成为了党的十九大代表,人生的履历上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说:何小玲正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平时由于工作忙碌,在家的时间并不多,何小玲很少和周围邻居打交道。她笑称,小区里认识她儿子的人都比认识她的人多。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何小玲总是半夜出门,偶遇她的邻居都对她从事的工作十分好奇。通过电视台播出的十九大专题片,邻居们终于找到了答案。现在小区的人都知道了她十九大代表的身份,就连小区里70多岁的老奶奶都会问她去北京开会的事。何小玲坦言,通过这件事她发现身边的人都在关注十九大,这是个好事情。十九大不仅关乎国家命运,更是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何小玲说,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她会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担当,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