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华代表:仰目天穹测精度 俯身教苑育栋梁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7/10/18 17:55:28

  他是同济大学土生土长的“70”后教授,今年他的名字与多项重要荣誉连在一起:年初,他领衔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沪上所获唯一一等奖;3月,他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5月,他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并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近日,他领衔的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面对鲜花和掌声,这位同济年轻的学人却有着一份超常的冷静,他“躲”开媒体的镜头,依然忙碌于讲台和实验室,一如既往地静心埋首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他深知,现在还远未到庆功的时候,前方还有无数个科技难关等待着他们去一一攻克。

童小华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坚守学者之本,坚持一个方向深耕二十载

  2013年12月14日,我国“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虹湾区域成功软着陆。这一刻,也让童小华的科研团队倍感自豪:他们多年研究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为嫦娥探测器着陆避障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实现量测级探测精度,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在我国测绘卫星、高分卫星等领域的多个航天工程任务中,都有其理论方法的成功应用。

  成功源自何处?探寻他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记者发现他心中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他从学生时起,就一直都是最勤奋、最用功的那一个。”程效军教授曾是童小华大学4年的班主任,可以说是看着他一步步奋斗、成长起来的。测绘遥感地理空间数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可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其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应用的成效。在同济大学接连读完本、硕、博,毕业后留校,童小华一直专注于测绘遥感地理空间数据质量的研究。

  在导师的指引下,从读博时起,童小华就开始瞄准“空间数据的精度”这一国际前沿方向,20年来坚定执守,潜心深耕于这一研究领域,从数据的精度误差,到数据的不确定性,再到数据的可信度,在相关理论与技术方面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

  在钻研学术的同时,童小华以活跃、机敏的学术思维,又开启了新的科研征程。

  面对航天工程对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的需求,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多年的学术积淀,他带领团队成功探索出了一套测绘遥感地理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将它们从地面上的应用扩展到我国的航天事业。我国首次“嫦娥三号”着陆探测器软着陆避障探测关键任务、我国第一颗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颤振下高精度测图等测绘关键问题的解决,都有他们的科学技术贡献。

  伴随着出色的成绩,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专家……荣誉、光环接踵而至。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朴素、沉稳、内敛、低调……坚守着一个学者的本色、作风和情怀。童小华说,学术路上,他有幸得到不同学科领域前辈、导师、学者的指引和提携,获得众多部门的资助,这些在关键时刻都给予他肯定和支持,“对年轻学者来说,这种学术上的‘第一桶金’和持续多年的支持,的确给人以很大的鼓励。”

  谨守为师之道,自抬标准以身示范育栋梁

  每周二下午,同济大学测绘学院大楼内一间会议室,童小华教授团队的学术例会雷打不动地开始。团队内30多个在读的硕士生、博士生与老师们齐坐一堂,每人汇报各自手头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进展、所遇到的问题及后续打算。童小华教授凝神细听,对同学们做出的工作成绩,他给予鼓励,对存在的关键问题,他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学生频频点头。

  童小华教授在指导学生

  这,只是童小华教授倾力培养青年人才的一个缩影。他将“教书育人”视为自己为师之天职,对“人才培养”格外顶真。他一直带头上讲台,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他不轻易调课,为不影响正常授课,经常乘头班航班出外参加学术活动,赶最晚一班航班返沪,有时回到家中已是凌晨。

  刘向锋今年3月完成论文答辩、顺利毕业,他博士读了5年。他说,因为童老师课题组做的都是前沿性的研究,做实验、做研究费时颇多,加之导师精益求精的高要求。“这对我们来说是压力,不过做着做着,就做出了新东西,就感受到了做科研的乐趣。”导师5年的悉心指点与亲身垂范,让他渐渐爱上了学术研究。

  导师的奋斗经历和科研精神也时时给青年学子以无声的鞭策。“童老师是实干家,是一步步踏踏实实做出来的。”“老师本来就有天赋、很聪明,偏偏他还比别人更努力。”“老师既能把握研究的大方向,对治学的细节方面又十分严谨,还特别富有科研的抱负与激情。”

  经过这样高标准的严格培养,学生渐渐在学术舞台崭露头角。2015年,童小华指导毕业的博士中,有4人同年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童小华年初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成果中,第二负责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谢欢教授就是他的第一个硕士和博士生,去年破格晋升教授时才33岁;在读博士生高飒撰写的学术论文,受到国际期刊主编盛赞;博士生叶真同学在读期间已发表SCI论文近10篇……

  在向年轻人言传身教的同时,作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的院长,尽管教学、科研任务极其繁重,童小华还是乐意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思考、谋划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蓝图。“以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为核心,扎实推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有力支撑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实现强国之梦同舟共济。”

  在他力推下开展的学院试点改革也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测绘工程专业入选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建设计划;学院教师中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人、上海千人1人;学科重大科研成果获突破,学科主持承担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位教授担纲973、863、重点基金等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嫦娥、高分卫星、北斗等工程任务,在解决国家、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测绘关键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童小华说:“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认真履职尽责,将教育科研一线党员的心声带到大会上,同时将大会的精神带回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今后继续立足本职、不忘初心,坚持科技创新探索,继续服务于我国航天测绘遥感等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