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致力振兴中华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17/7/6 11:02:10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这一天,是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中国军民,终于忍无可忍,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驻屯军的步步紧逼、关东军的磨刀南望,决心背水一战,绝地反击。

  7月17日,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在庐山发表谈话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8月25日,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发表就职通电:“誓驱日寇,收复失地”。国共两党终于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的爱国青年不是已经投身战场,就是正在奔向战场。

  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民族危机的顶点,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开始。全面抗战,不仅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得以保全,使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满目疮痍的中华民族得以浴火重生,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抗击日军侵略中所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建设伟大强国的无尽动力。

  一、艰难曲折的十四年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前6年(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局部抗战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区,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后8年(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面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举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

  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是局部抗战的兴起阶段。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于次年1月28日晨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以配合和掩护日军在东北的侵略行动。面对日本的大规模侵略,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及其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是在东北采取不抵抗政策,继而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妥协退让,致使日军轻易实现了侵占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的企图,并迫使中国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在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和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政治主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率先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积极支持中国军民在各地的抵抗,直接参与、推动并主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

  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是局部抗战的扩大和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侵华日军按照既定步骤向内蒙古东部和华北地区进犯,并企图炮制第二个伪满洲国。面对日本侵略的步步扩大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巨大压力,国民党政府在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的同时组织了一定的抵抗,国民党一些抗日将领率领守军相继进行了长城、察哈尔和绥远抗战。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的转变,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政策主张,并在处理西安事变的关键时刻予以贯彻,为国共两党结束内战、走向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七七事变(亦称“卢构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举国全面抗战。在此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大规模阻击日军,以巨大的牺牲连续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正面战场成为战略防御阶段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战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义无反顾挺进抗日前线,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作战的胜利;继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开辟了独当一面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使中国抗战形成了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夹击敌人的战略格局,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

  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以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放弃速战速决企图,转而实行在正面战场保持压力,主力着重针对后方游击战争的长期战争战略。在此阶段,国民党对日抗战逐渐趋向消极,反共摩擦明显增多。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在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同时,竭力维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大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断战胜日军主力的残酷进攻,使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显著上升,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长期独立坚持的中国抗日战争继续发挥着反法西斯同盟国对日作战东方主战场的作用。1943年2月至1945年9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1943年夏秋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率先在华北敌后开始转入反攻作战,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军局部反攻的序幕。随后,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也在缅北、滇西地区发起反攻。为挽救失败的命运,1944年春,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面对日军孤注一掷的进攻,国民党军接连失利,甚至发生溃败。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不断发展,解放了大片国土和人口,迫使日军向其占领区的点、线龟缩。中国抗战的局部反攻牢牢牵制了日军陆军主力,有力支援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对日进攻。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开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同时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战果辉煌。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字投降。

  在这场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不仅收复了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强占的所有失地,而且光复了甲午战争时被日本掠夺的台湾等全部国土,一举洗雪了遭受日本野蛮侵略的奇耻大辱。为了世代铭记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二、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一个重大转折。回望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后的百年间,世界列强几乎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尽管中国人民进行过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中国失败而结束的。抗日战争则不同,亿万中华儿女逐步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形成举国御侮的伟大力量,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其一,抗日战争是一场促进民族觉醒和团结的战争。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斗争。抗日战争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气势震撼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激发起全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彰显出气贯长虹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比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的历次抗争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中国自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扫近百年屡战屡败的悲观阴霾,鼓舞着中国人民走出灰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与自信。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不但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撑,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抗日战争是一场改变国家命运的战争。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饱受列强欺压的对象,不要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连起码的平等对话的资格都没有。一个屡战屡败的民族,可能赢得同情,但不可能赢得尊重。抗日战争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创造了历史机遇。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中国初步废除了各国通过对华不平等条约攫取的许多特权,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重新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其三,抗日战争是一场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民族战争,而且是追求民主与进步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抗日战争中,作为中国两大政治力量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共赴国难,创造了团结御侮的光辉业绩。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不肯放弃反共政策,特别是到全国抗战后期,不断强化独裁统治,逐渐失去了民心。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拥护和支持。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改变,为新中国建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这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结成国际同盟,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终于打败了侵略者。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在这场关乎世界和平、人类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的日军数量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中国首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德、意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东、西方分别酝酿,通过发动一系列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列强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其后,德、意两国又在西方形成战争策源地。德、日、意法西斯结为同盟,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最危险的敌人。当西方主要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动实行妥协纵容政策时,中国人民高举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帜,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至1939年9月战争在欧洲爆发时,中国已独立进行了8年的抗战,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独立抗战则已持续了10年之久。

  第二,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以灭亡全中国为目标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展开全国性抗日战争,在世界东方首先开辟了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被卷入战争的中国人口达4亿之多。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开始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的表现,它对世界产生了牵动全局乃至改变格局的影响,实际上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中国人民持续进行了8年全国抗战,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结束。

  第三,中国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制约着日本的“北进”和“南进”,保障了同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牢牢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致使日军被迫背着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南进,从而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东西对进、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中国还派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国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的持久抗战,不但为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而且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起了重要作用。苏联元帅崔可夫说过:“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掩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说过一段话:“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说过,如果“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

  第四,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国际性的战争,建立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意、日侵略者的重要保证。中国不但在世界东方率先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全球范围时,中国主动加强与美、英、苏等同盟国的战略协调,促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并与同盟国并肩战斗,为最后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战争后期,中国又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五,为赢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按照1937年的比价,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四、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同奋起御侮的人民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都为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先后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一是积极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侮。从鸦片战争开始,几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抗击外敌入侵,但始终不能集中全民族之力共同御侮,摆脱不了一盘散沙、屡战屡败的命运。正如毛泽东所说:“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具政治组织力的先进政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不懈努力,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

  二是明确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实行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强国,必须实行一条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指导方略。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十大救国纲领,并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篇纲领性文献中,科学分析了所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勾画出全国持久抗战发展演变的3个阶段,阐述了中国在战略相持阶段转弱为强、准备反攻的重要意义,并且指明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光明前景。其光辉思想,指引全国军民最大限度地动员、武装起来,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是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有利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格局。中国抗日战争是弱者同强者的较量。基于对中日双方优劣短长的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实行战略创新,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制定了一整套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的纲领、原则和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策应,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效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日军,抗击了几乎全部伪军。人民抗日武装在战争中赢得群众的极大拥护,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坚持抗战的主力军。广阔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争,在持久抗战中发挥了重大的战略作用。

  四是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打造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抗日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目的的战略基地,是敌后抗战的基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开辟敌后战场、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在全国创建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一整套抗日民主的方针政策,开展了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项社会改革,尤其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提高了广大群众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抗日民主建设的典范,并为建立新中国提供了丰富借鉴。

  五是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的表率作用,以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必胜信念。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长期、艰苦、复杂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号召、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视为崇高的使命,并且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作为敌后抗战的大本营和指导中心,是广大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在抗日各条战线上,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不朽的民族之魂,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并强有力地感染和激励着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五、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才能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凶恶敌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持续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们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回望中国抗日战争的壮丽史诗,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行的新成就,告慰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今天的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做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蚌埠市“五老”志愿者德育报告团纪新建根据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1期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