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活化石丨铁血宝山诉忠魂 抗战精神永长存

2017/12/25 14:06:31  来源:东方网   作者:吴梦迪  选稿:唐风立

  编者按: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和脉,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记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上海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文物保护点2745处,共计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作为承载城市发展记忆的“活化石”,在记录上海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他们也在时刻更新着“自我介绍”......

  在宝山,有着诸多抗战遗址,其中既有标志性的四行仓库,也有不少貌不惊人,也许就在你居住的弄堂里,或者在你经过的街道拐角处,它们构成了上海城市记忆不能忘却的部分。

  罗店红十字纪念碑

  这里,长眠着淞沪抗战前线救护伤员时为国殉职的中国红十字总会上海第一救护队的苏克己、共产党地下党员刘中武以及陈秀芳和谢惠贤等四位红十字烈士;这里,是淞沪会战是第一场有大量中国坦克参战的现代化战役,是中国两百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整体团结作战。在上海,有这样一座红十字烈士纪念碑坐落于此,那就是我——罗店红十字纪念碑。

图片来源:宝山区政府网站

  我始建于1946年,碑上镌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第一救护队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四周刻有四烈士遇难的事实经过。1981年6月,我在罗店中学原址得以重建。1984年3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我列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200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对纪念碑进行了修缮,供后人瞻仰。

  高高耸立的红十字纪念碑,是历史的见证碑。我见证了血与火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不甘屈服,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高高耸立的红十字纪念碑,是历史的警示碑。警示着中华民族过去曾经因为落后而遭受过挨打的历史;警示着我们后人必须居安思危的古训,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努力开辟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吴淞炮台抗日遗址

  芦苇、湿地、海鸟,江口穿梭而过的货轮、游轮……这一切并没什么特别,但矗立在江边的数门火炮却昭示着这里的不同。长江与黄浦江在此汇流入东海,有着“黄金水道,三江交汇”的美誉。这就是我——上海吴淞炮台遗址,一个面积仅有几十公顷的海滨角落,却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扮演着非比寻常的角色。

图片来源:宝山区政府网站

  也许大家来到我这儿参观,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而我却清晰地看见一幕幕历史留下的印记:清朝名将陈化成抗击英军、殉身炮台的悲壮;“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解放上海吴淞战役等历史风云……这里曾硝烟弥漫,炮火连天,这里曾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新生。无数的革命先烈曾在这片热土上流血牺牲,写下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无名英雄纪念墓遗址

  参观完吴淞炮台抗日遗址,那接下来就要轮到我登场啦,向大家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无名英雄纪念墓,是宝山区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我所在的位置是共江路668号泗塘二中校园内,是纪念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三千忠烈将士的公墓的遗址。1984年,我被列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点。

图片来源:宝山区政府网站

  关于我的历史,那可要好好说一下了。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军民奋起抗战,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在蔡廷锴、张治中的指挥下,坚守一个多月。庙行一带战斗激烈,伤亡最多,在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的倡议下,宝山各界捐地30亩,建墓树碑,以昭其勇。我在1936年“一·二八”事变4周年公祭前落成,墓正中石碑上刻有“义薄云天”四个大字。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被日军用炸药炸毁。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建纪念碑。

  狮子林炮台遗址

  宝山的抗日遗址有很多,相信大家对之前提到的遗址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吧?但提到我——狮子林炮台遗址,可能很多人就未必了解了吧。

图片来源:宝山区政府网站

  我目前所在的位置是在宝钢厂区内宝钢电厂北侧,练祁河与宝钢护厂河交汇处,紧靠长江江堤。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我这里曾是中日双方争夺的主要阵地。驻守的国军九十八师一部与日军展开激烈交战。日军攻占炮台后,将炮台的废钢拆下,拖走4门钢炮、2门野战炮还炉再造武器,炮台被毁。

  1949年5月26日,解放军第33军97师攻占了之后,为“钳击吴淞、避攻市区”的战略思想实现,为解放上海胜利奠定了基础。1978年建设宝钢时,我就被划入了宝钢厂区。

  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旧址

  大家好,我是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旧址,建于1919年-1932年。其中,大中华纱厂筹建于1919年,由沪上巨商聂其杰、聂其琨兄弟招股1000股兴办,在蕴藻浜北泗塘河东购地150亩建厂,1922年4月正式投产,是当时上海纱厂中生产能力最大的一家。华丰纱厂则筹建于1920年,由沪上巨商王正廷、张英甫等人集资100万元创办于吴淞,地点位于大中华纱厂东面,占地100余亩。

图片来源:宝山区政府网站

  1958年,两厂合并后,我变成了上海第八棉纺织厂,相信不少老上海一定熟悉这个名字了。2008年,我再次进行全面改造,摇身一变,成了半岛1919国际创意产业园,很多年轻的朋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我现在的位置是在宝山区淞兴西路258号,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至今仍完整保存了从幢原厂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式建筑,对于研究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我可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哦。

  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

  大家好,我是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所在的位置是在罗泾镇新川沙路以东,川念路以西的小川沙河口江堤边。我的占地面积是60平方米,碑高1.65米,碑文保护得较好,字迹依然清晰。

图片来源:宝山区政府网站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8月23日凌晨,日军以一旅团之众,在我的周围登陆,沿途烧杀、淫掠。不到100天的时间,日军仅在罗泾的范围内惨杀无辜群众2244人,烧毁房屋10908间。1973年8月13日,宝山县罗泾人民公社在我这儿竖立了“永志不忘碑”。1985年9月3日,我被重新立碑。同时,为了方便市民祭扫和参观,在罗泾陈东路121号新建了“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1984年3月19日,我被列为上海市纪念地点,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

  上海少年村旧址

  各位好,我是上海少年村旧址,我的前身是上海净业孤儿教养院,始建于1946年,同年7月15日迁入现在的地址——宝山区少年村路500号。

图片来源:宝山区政府网站

  其实,原先我是一所收容教育孤儿、家境贫困儿童和流浪儿童的慈善机构。赵朴初、许啸天、周云耕(中共党员)等一些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担负起了教育、抚养的责任。宋庆龄和中国福利基金会给予了很大的援助。1951年,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后来并入上海儿童福利院。我于1954年停办,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94969部队驻地。2002年,驻军部队对我实施了修缮,同年11月12日,我被列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

  庙行纪念村牌坊

  我是庙行纪念村牌坊,是1座钢筋水泥牌坊,始建于1932年。因“一·二八”淞沪抗战造成房屋摧毁,许多灾民无家可归。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分别在庙行、大场、高境、马桥等地捐建纪念村,为劫后余生的灾民提供住房,同时建纪念牌坊,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原庙行纪念村内建有6排72间平房,分给因战争造成无家可归的72户灾民。村庄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被日军部分炸毁,而我则幸存了下来。

图片来源网络

  字碑处有正书阳文题刻:“庙行纪念邨”坊名。在我的正间立柱上分别正书阳文题刻有“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捐”及“中华民国二十有一年壬申”字样。如今,我所处的位置在一二八纪念路28弄锦辉绿园南门东侧,保存状况依然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2003年,我被列为宝山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