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活化石丨游人徘徊不肯离 千年遗址在闵行
编者按: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和脉,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记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上海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文物保护点2745处,共计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作为承载城市发展记忆的"活化石",在记录上海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他们也在时刻更新着"自我介绍"......
七宝老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七宝老街,居住在上海七宝古镇的新街青年路傍,现在已经有1000多岁了。周一至周日全天为大家开放,南大街是吃货的天堂,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是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
我有七件宝贝,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和玉筷。大家有所不知,其实我还有第八件宝,那就是沈渭滨同志,我的守护者。他对我的修复倾注了大量心血,写了5万余字的《七宝沧桑》两卷,有他才有如今的我。
我有点像城隍庙,但小吃比城隍庙集中,主要以七宝汤团和方糕为特色。每年,我这儿都会有食品类的节庆活动。天香楼推出的是颇具代表性的上海菜;七宝戏园展演的是沪上一些主要地方戏曲。
浦江召楼老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在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我出生在元朝初期,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的面积达150亩之广,散落着不少清代建筑,目前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有"礼耕堂"、"梅园"等。
我不仅有一批较大规模的古建筑,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来到古镇核心区内,那丁字形的平西街、兴东街、保南街与纯佑街相向展开;那波光粼粼的姚家滨、 复兴港水道呈十字形逶迤伸展;那新栽的绿杨与参差错落的街舍相偎河岸,给游人赐予的是一种宁静与从容。我还有三大法宝:召楼大曲、召楼羊肉、召楼手撕走油 红烧蹄膀。
马桥遗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马桥遗址,我曾经静静的躲在闵行区马桥镇以东2公里,北纬31度2分、东经121度23分12。被大家在1959年发现,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两次发掘。
我处在冈身地带上,共分4层,依次为唐宋时期遗存、春秋战国时期遗存、商周时期遗存和新石器时代遗存,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纹印陶器、石器等珍贵文物。
距今5500年,我已经形成陆地。总面积超过150000平方米,范围之大为同一时期遗址所罕见。1982年被考古界定名为"马桥文化"。1977年,被上海市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号桥碉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一座年迈的碉堡,坐落在上海市漕宝路七号桥边。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抗日武装歼灭敌伪军的战斗,我作为解放军们的强力外壳,抵挡住敌人,保卫我们的家园。为此,1987年,这里被上海县人民政府命名为"七号桥抗日、解放战争纪念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又由闵行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政府在我身边修建了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的广场,请上海油画雕塑研究院设计制作了一座革命勇士形象的雕像。在其东侧还兴建起一幢新楼,辟为七宝镇近代史陈列室、镇党校和业余艺术学校。
我很荣幸的在1987年被列为上海县文物保护纪念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项家宅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项家宅院,是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同时也是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全面落成。诞生在江川路街道,沪闵路南端东侧的星河景苑南缘,与浦江花苑隔墙相望。
院内主体建筑为两栋二层楼房,中西结合风格,围花式铁护栏,正门安装彩玻璃。东院墙亦为清水青砖白灰圆包缝,大门额墙浮雕西洋花卉纹,2013年下半 年,由闵行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主持全面维修,2014年6月完工。现在我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以独特的院落布局和精细的建筑工艺,再现了老闵行人的生活品 位,我将为广大民众献上一份近现代优秀建筑艺术欣赏的美景。大家看了想不想住在我这儿呢?
四面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四面厅,我住在上海交大农学院北部,从宝南路农学院侧门进去,走不到100米就能找到我了,我是清代建筑物。似亭似榭,似亭似堂,四面皆为窗轩,利 于四面观景。除此之外,我这里还有鸳鸯厅,花篮厅,楼厅。彩绘栋梁,雕刻精细;石阶门窗,有眉有目,情趣盎然。不过由于杂物较多,还有铁栏杆,游客无法到 北侧欣赏我。
我是上海七宝老街所独有,不过由于位置比较偏僻,所以很少人认识我。
马桥天主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马桥天主堂,出生在闵行区马桥镇东街。是鸦片战争以后诞生的,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我还有十多个小堂,称为"公堂",一直开展教务活动。 1987年,教区拨款,重修之后,让我焕然一新。1989年11月21日,正式复堂。2003年9月,我被列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多年的风霜雪雨,屋顶多出渗漏。经堂区申请,主教批准在2010年7月为我修建,加上教友的热心资助,4个多月的施工后,12月4日闪亮登场,继续为大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