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活化石|黄浦江边说黄浦 百年繁华自此始
编者按: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和脉,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记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上海现有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文物保护点2745处,共计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作为承载城市发展 记忆的“活化石”,在记录上海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他们也在时刻更新着“自我介绍”......
外滩
亲爱的游客,欢迎你来到美丽的上海。
不论你来自黑龙江或是海南岛,欧洲或是南美,你到上海来的第一站大概都是我这里吧。
刚建成时的外滩公园
你好,我是外滩。
“十里洋场”的典型代表、万国建筑博览会、亚洲金融中心、“东方华尔街”……不用多作介绍,一百多年来,江湖上已经有 太多太多关于我的传说。但是你可知道,在19世纪初的清道光年间,这里还只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浅滩,上面布满了由船夫和苦力踏出来的条条纤道。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利之后,清政府签署《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其后几年,上海道台被迫与英国签订《上海租地章程》,这份土地章程被视为上海 租界存在和运作的依据法理,我也由此正式被划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人又在此建立了法租界。
今日外滩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强势扩张的19世纪和世界政治风云诡谲的20世纪,西方国家依靠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现代化、都市化、资本经济如潮水般涌来,而我首当其冲地成为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开端。任何从这里走过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百多年来风起云涌的历史并没有消逝,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参与着这座城市的延续和发展。
人民广场
在黄浦江边饱览了各个国家各种风格的百年建筑带来的别样风情,再向西1000米,穿过九江路、福州路或南京路步行街,你会到达目前312、318、320、204四条国道的共同起止点——人民广场。
历史上三个跑马场选址示意图
我的前身是号称“远东第一”的“上海跑马厅”。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商将当时风靡欧洲的马术运动带到中国,1850年前后,英国侨民霍格、吉勃等人 组织跑马总会,在现南京东路、河南中路交界,以每亩不足10两银子的价格“永租”土地81年,开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跑马场。跑道直径800码 (731.52米),由于场地太小,骑手经常把马骑到外边的泥石路上,人们便开始把这些路称作“马路”,这也是现在称城市街道为“马路”的来由。见圈地赛 马有利可图,1862年,霍格等人将目光投向今西藏中路以西的地方,由一英国军官骑马从现在的上海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门口起,向西由静安寺路(今南京西 路)折马霍路(今黄陂南路)再向东经跑马厅路(今武胜路)至现在的上海工人文化宫,折向北沿西藏路回到原地,所经土地共计460余亩,辟为远东最大赌窟, 即“跑马厅”。
赛马会盛况
“跑马厅”的全盛时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年春秋季举办两次大型马赛,每次三天。时人撰文记载:“观赛者宝马香车,衣香鬓影,更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大有万人空巷斗新妆之慨”。又有民谚云:“香槟票,到处销,吸尽了中国人的血,装满了殖民者的腰”。
建国初期的人民广场
在赛马运动的兴盛中,上海的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也推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风尚的更新。从那时起,欧美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沪上开始深入人心。解放以 后,这里改建为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原跑马厅的系列建筑也改为公共建筑。终于,这块曾被殖民者“征用”多年的土地又交还给了人民,成为大家休闲娱乐及开展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
南京路
跑马厅建成之后,由于人流量激增,带动了附近区域的商业发展,租界内原本“溪涧纵横”的“卑湿之地”,从“芦草丛生,田间丘墓累累”渐 渐变得商贾云集。殖民者顺势开辟了一条从跑马厅通往外滩的小路,因为马场内部是一座花园而定名为“花园弄”(Parklane),这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 1853年,小刀会起义,上海县城富户纷纷躲进租界,租界出现华洋杂居的局面。中国人开始在租界经商,带来南京路商业发展的一次飞跃。随后,花园弄附近商 业日益繁荣,地价飙升,范围也由东向西不断延展,直至静安寺。为纪念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带来的利益,1865年,英租界工部局正式将这条路命名 为“南京路”。
早期南京路
于是,得益于租界经济的繁荣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逐渐从那样一条聚集着流动商贩的田间小路,发展为后来万商齐聚、寸土寸金、商家必争的“中华商业第一 街”,为上海繁华街道之首。19世纪末的《沪江商业景词》写到:“满街装饰让银楼,其次绸庄与疋头,更有东西洋广货,奇珍异产宝光流。”陆续有英资开设福 利公司、惠罗公司、泰兴公司(今连卡佛)和汇司公司,合称为前四大公司;而侨资开设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则合称后四大公司。绸布店 有“老介福”、“协大祥”、“宝大祥”、“富丽”等,久享盛誉;金店有“老凤祥”;钟表店有“亨得利”;眼镜店有“吴良材”;剪刀店有“张小泉”;瓷器店 则有“国华”和“景德镇”,百年品牌,数不胜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京路
今日南京路商圈
直到今天,我没有停止发展和革新的脚步,在几十年的市场经济探索中,南京西路逐渐成为顶级品牌集散地,南京东路则成为旅游购物休闲街。
大世界
大世界刚建成时
租界的繁荣、商业的发展、相对长的和平时期,带来市民社会的兴盛。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当时的法国领事甘司东看到了这一趋 势,并认为,在法租界建一个大型游乐场有助于提振人气。经过磋商,1917年,敢为人先的上海巨商黄楚九在临近公共租界的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敏体尼 荫路(今西藏南路)口建立了号称远东第一俱乐部的上海“大世界”。
这就是我。
当年的大世界内部
从开张之日起,我就是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人们说,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在这里,以游艺、杂耍、南北戏剧和曲艺为特色,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各样 的文化大餐。白天,有时兴的电影放映,《七粒珠》、《黑衣盗》等侦探片、惊险打斗片轮番上映;晚上,则是书场、剧场、杂耍台的天下,十几种不同的表演形式 精彩纷呈;更有各式中西餐馆,游乐之余美食大餐也让人流连忘返。“乾坤大剧场”里首开男女同台演出之先河,更成为许多名伶的发迹之地。
今日大世界
今年,经过修缮,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平台的身份重新开门迎客,专注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展示和传承。首期原生态展厅就汇集了裕固族服饰、凤翔木板 年画、凤翔泥塑、无锡精微绣、海派玉雕五大非遗手工艺,今后,这些非遗技艺、作品、民俗、文化、表演和美食还会不断更新,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张文化含量 极高的城市名片。
上海城隍庙
说了经济的发展历程,不得不提一提上海一地的历史沿革。这就轮到我登场了——上海城隍庙。
百年前的城隍庙
一百多年前,开埠前的上海县城是在今天城隍庙附近的。而上海有城隍庙,是从宋朝开始的,那时上海还只是一个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建立。 当时,由于上海县城的规模并不大,因而县内并未修建自己的城隍庙,城内居民祭拜城隍神是到城郊的淡井庙(现位于上海市永嘉路十二号)去祭拜松江府城隍神。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随着上海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人数不断增加,出城祭拜城隍神多有不便。于是,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城内供奉金山神 主博陆侯霍光的金山神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供奉上海城隍秦裕伯。
今日城隍庙
“城”,指城池;“隍”,指干涸的护城河。所谓城隍神,就是城市的保护神,职能是保城护民、惩恶扬善、监察万民、祛除灾厄,等等。这位上海的“守护神”秦裕伯是宋代大词人秦观的后人,曾经三次被朱元璋征召入朝为官而不受,他死后朱元璋颇为忌惮,亲自敕封为上海城隍。
说起来,鼎盛时期,我的地域范围不单单指现在看到的这样几间庙宇殿堂,还包括四周围绕着的广大而繁盛的庙市,以及东园、西园(豫园)这样的园林。这里集中了上海自建立县治以来的种种历史遗存,成为上海古今对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上海中山故居
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肇兴,许多名人名士曾在这里生活和奋斗。
油画《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外景
我是香山路7号,上海中山故居,伟大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居住于此。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改造中国而四处奔走,很少有定居的时期。 1918年,中国正面临着日益加深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孙中山先生在重重逼迫下,辞去海陆军大元帅职务,从广州回到上海。旅居加拿大的侨 胞集资为他购买了这所房子作为寓所。1920年春,中山先生和夫人宋庆龄女士搬进了这所房子居住。1925年3月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女士继续在此居 住,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孙中山故居内部
中山先生在这里总结革命经验,探索革命新路,先后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在这所房子里,孙中山先生开始了和中国共产党的接触。在这里他会见了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越飞等,商谈国共合作。
如今,这里陈设如旧,所有家具还是简单整洁。中山先生一生刻苦自励,为了筹集革命经费,曾经两次将这所房子抵押出去。后人前来瞻仰,一花一木、一桌一椅,处处都能感受到先生的高风。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大家好!看了这么多带着厚重历史感和人文气息的文物点、保护区,我也来介绍一下自己。
我就是新晋网红、人气旅行目的地——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
我在上海原本是很低调的一处文物保护单位,自从今年10月31日,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 宁、赵乐际、韩正,来这里瞻仰会址、回顾建党历史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我便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旅游高峰。几乎每天都处在一个爆满的状态,游客量 比往年同期增长了157%,预约单已经排到了几个月之后。
回想近一个世纪前的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 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革命先辈们,是在一种何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第一次代表大会,甚至因为法租界 巡捕房的干扰而临时中断,被迫在8月初的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
当初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畅想过的和平、繁荣、富强的美好未来,我们今天是真真切切地生活其中了。感慨幸运、生逢盛世之余,也请不要忘记在黄浦这一方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延续历史文脉不单单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在感受城市发展、参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用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