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圆满收官

2020/12/30 16:45:38    来源: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受新冠疫情影响,本届大赛颁奖大会现场邀请了部分师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更多的师生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参与进来。颁奖大会现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副理事长王智勇、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刘海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科处副处长杨国浩、阿斯麦中国运营总经理刘明树、上海 科技馆基金管理处副处长陈筠、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曹晓清等领导出席了颁奖会,为一等奖获奖代表、“ASML专项奖”获得者、“未来工程师”称号 获得者颁发了奖杯奖牌,对优秀组织奖单位、“赛复”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者进行表彰。作为第一次举办的线上比赛,今年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收获了不少的优秀创 意,为此,组委会也特别精选其中的优秀作品,首次发布了《优秀作品集》,颁奖大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科处副处长杨国浩向学生代表赠送优秀作品集。

  颁奖会现场,优秀学生代表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作品。如,一个自重仅37g(相当于一颗小个头鸡蛋的重量)的桐木座椅,它可以承受高达 324.49kg力,学生们更是用实际行动验证了座椅的承压性能。现场还进行了精彩的“人机”舞狮表演。从事嫦娥三号月球车型号研制,参与探月二期玉兔号 月球车型号研制以及火星探测工程和载人登月论证规划工作的上海航天局高级工程师邱宝贵博士通过视频点评了学生的作品,称赞他们刷新了专家对这个年龄段孩子 关于航天技术的认知。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女士也通过视频寄语青少年。此外,场外的“优秀作品成果展区”也热闹非凡地展示着一件件优秀 学生作品,小工程师们热情地向观展来宾介绍他们的佳作,引得来宾们流连忘返。

  “云”科创 参与面翻倍

  大赛今年首次以线上形式开展,设计了结构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航天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等6个适合线上活动的项目。云端相聚的 “未来工程师”们更为热情,今年全市16个区共有60000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响应,参与人数倍增。经各区选拔,最终911个参赛队晋级市赛,其中近100 支参赛队参加复评。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线上精彩表现,体现着申城科创青少年的潜力和实力。

  赛促教 线上赛催生学习新形态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在线开展的科创活动也催生了学习新形态。赛前,组委会组织多场线上培训。例如,在“软件工程师”项目中,组委会邀请复旦大学专 家通过网络对参赛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从项目的定义、方案的规划和前期调查入手给予专项指导。比赛项目采用即时赛进行,学生组队在30个小时里合作创新, 完成线上赛题。一份份充满着个性思想的解决方案,体现着未来工程师们的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科学热情。

  再如,今年“结构工程师——轻量座椅”项目全部实现数字化,首次使用数字工具进行虚拟测试。组委会邀请青少年工程教育专家对衍生式设计的概念、轻量化设 计的方法、虚拟承重测试的技巧等在线开展多场专题辅导。竞赛项目的转化促使学生从经验型转变到更加理性的科学设计,使“衍生式设计”真正在项目实施中落 地,也开阔了学生的设计眼界,提升设计能力。上海市洛川学校杨依乐借鉴中国古典花几底部的圆拱,在保证骨架结构性能要求和美观的前提下,提高材料的利用 率、减少冗余的材料,作品“极简座椅”整个座椅结构简洁、轻盈又不失厚重,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之美。

  展情怀 优秀作品涌现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年更激发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登月着陆器”作品闪烁着学生们的独特思考,上海工商信息学校朱恒吉查找现有地外行星登陆方式后,设 计的“胶囊式登月着陆器”能有效提高运载空间,同时利用反推、气垫等方式增加软着陆安全性和稳定性。创意获得了曾在钱学森领导的581组工作,并参与过 星、箭、弹、船、器的研制工作或指挥工作的资深航天专家高度赞赏。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吴浩伦设计了“诺亚应急医疗站”,根据“平疫结合、灵活转换”的理念,结合仿生学,设计蜂巢式六边形临时病房,方便又节能。崇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俞柳好、严子诚同学设计软件“微爱WELOVE”,从科学和心理两个角度关爱新冠病人的心理健康。

  十七年来,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一直为培育通专平衡的拔尖创新“未来工程师”而锐意进取,正面回应社会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由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复杂性 与嵌入性,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为跨越因学科门类划分过细而带来的协同创新发展难点探寻新路径,形塑工程技术教育的新生态,助推跨界研究走向真正的交叉综合 发展,让创想落地、让理念开花、让梦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创新能力应置于交叉学科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中培养,大赛也体现了全员育人的理念。自第十四届起,活动得到ASML阿斯麦(中国)公司的鼎力支持,从赛事赞 助、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下,越来越多企业加入这项育人项目,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培养和储备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