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上海市作家协会第九次会员大会9月23日在沪举行,选举产生了上海作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和新一届上海作协主席团成员。著名作家王安忆连任上海作协主席。上海市作协此次共选举王晓明、叶辛、孙颙、孙甘露、杨扬、汪澜、陈村、陈思和、赵丽宏、秦文君等10人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增添编剧王丽萍、评论家郜元宝等7人为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
详情
即便是在文学最被冷落的时候,总是有人在坚守,人性不灭,文学就不会被消灭……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9月2日“2013上海写作计划”启动,今年的主题为“呼吸”。
写作不只写在纸上 还写在读者意识里 驻市作家在爱尔兰驻沪总领事官邸朗诵文学作品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3
《大清相国》的现代启示
2013年12月25日 09:27


早报记者昨天从小说出版方湖南文艺出版社得知,新版《大清相国》已紧急加印中,即将重新上市。《大清相国》的作者王跃文昨天向早报记者表示,同名电视连续剧正在筹拍中。 .. 

    经王岐山推荐成公务员读物,各大书店一书难求,作者透露将被改编为电视剧

 

 

作为一个清官的陈廷敬为人所知,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大学者和书法家,《康熙字典》就是他主编的。图为山东省博物馆藏陈廷敬书法。

 

  在众多历史小说及影视剧中,陈廷敬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物。他入仕53年,官至相位。《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评价他:“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12月6日,《凤凰周刊》一篇《王岐山脸谱》的报道让小说《大清相国》卖脱销,各网络书店始终处于无货状态。早报记者昨天从小说出版方湖南文艺出版社得知,新版《大清相国》已紧急加印中,即将重新上市。《大清相国》的作者王跃文昨天向早报记者表示,同名电视连续剧正在筹拍中。

  《王岐山脸谱》一文中提到,2007年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即将上调中央,在向同僚们告别之时,他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之一便是在当年出版的历史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去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的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也成为当年畅销书,各界乐此不疲地解读高层推荐该书的用意。

  但对于《大清相国》的作者王跃文和出版商湖南文艺出版社来说,这篇报道成了最好的广告,出版社数次加印,读者依然很难买到。《大清相国》以清代名臣陈廷敬为主角,写他为官50余年的历史,并巧妙刻画了顺治、康熙两朝的历史和官场。他入仕53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大清相国》的作者王跃文这样评价《大清相国》中的主人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漫长的历史肯定会遮蔽掉很多人,在众多历史小说及影视剧中,陈廷敬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物,实际上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王跃文看到,除了秉承中国正统儒家文化,为官讲究忠义、仁爱、清廉,同时才能卓越之外,在陈廷敬身上,还有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实干而低调。

  出版于2007年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小说以陈廷敬卷入科考弊案开始,在50余年的为官生涯中,他微服私访,办案明察秋毫,与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等同僚明争暗斗几十年,要服侍皇上也要心怀百姓,在天子脚下如履薄冰,但一一化险为夷,其间得贵人和红颜知己相助,年逾七旬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几尽完人”。

  王跃文以陈廷敬在京城和地方断案的故事串起小说的主体,在阅读中难免会联想到《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等这样的影视作品。王跃文承认这么写也是为了让小说好看,“我写小说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问题,天天让他在户部或吏部衙门里坐着,天天替皇帝看折子,未免太没有意思了。所以,我派陈廷敬出差。陈廷敬虽没有到地方上任职,出差的事是常有的。”但这些断案故事,王跃文说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有些是陈廷敬直接办理的,有些未必是陈廷敬亲自处理的。”

  《大清相国》现在几乎成了公务员读物,但小说里的大小官员,除了陈廷敬外少有全身而退之人,即便如索额图这样的皇亲国戚也人头落地,明珠这样的老臣也会被借着反贪的名义拉下马。昨天还是宠臣的高士奇,也会跟死对头陈廷敬一起被参告老还乡。小说既是写陈廷敬一生的沉浮官宦生涯,也记录了一个个官员如何被拖下水进入贪官的行列。即便是康熙这样的皇帝,对官员的贪腐无可奈何,陈廷敬也无力整肃官场。

  《大清相国》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其实是王跃文描写的清代官场荒谬行径,那个时候有官员组织背诵“圣谕十六条”,也有地方官员的GDP冲动,地方官员为考评也会浮夸,地方官要想见到京官得打点门房,想升官得送钱等等。但王跃文却对早报记者说:“我没有考虑当下,更无影射的意思,所有素材都是从史料中来的。”

  

◎ 文摘

陈廷敬的“为官五字诀”

 

《大清相国》出版于2007年,曾数次加印。

 

  论官员贪腐奢靡之风

  陈廷敬见刘相年在密奏上写道:“臣察访两淮浮费甚多,其名目开列于后。一、院费,盐差衙门旧例有寿礼、灯节、代笔、后司、家人等各项浮费,共八万六千一百两。二、省费,为江苏督抚司道各衙门规礼,共三万四千五百两。三、司费,为运道衙门陋规,共二万四千六百两。四、杂费,为两淮杂用交际,除别敬、过往士夫两款外,尚有六万二千五百两。以上四款,皆派到众商头上,每每朝廷正项钱粮没有完成,上述浮费先入私囊。臣以为应革除浮费,整肃吏治。”

  陈廷敬看完密奏,道:“皇上,刘相年这个按察使实在是用对人了。”说罢就把密奏奉给皇上。

  岂料皇上看了,摇头叹道:“刘相年这般行事,长久不得。”

  陈廷敬道:“相年确实太耿直了,但他所奏之事如不警醒,贪墨之风煞不住啊。”

  皇上不再说话,提起朱笔批道:“知道了。所列四款浮费,第二款去不得,银钱不多,何苦为此得罪督抚,反而积害!治理地方以安静为要,不必遇事就大动手脚。嘱你改改脾气,定要切记。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陈廷敬听不进月媛劝告,他想要么朝廷应厉行俭朴之风,禁止官员奢靡;要么增加官员俸禄,不使官员再起贪心。一日在乾清宫早朝,陈廷敬奏道:“臣以为,国朝官员俸禄实在太薄,很多官员亏空库银,收受贿赂,实有不得已处。朝廷应增加俸银,断其贪念。”

  皇上听着奇怪,道:“陈廷敬,朕觉着你说话越来越不着调了。你从来都是清廉自守,今儿为何替贪官说起话来了?”

  陈廷敬奏道:“臣只是想,听凭官员暗中贪污,不如明着增加他们的俸禄。”

  皇上道:“做我清朝的官就得清苦。朕早说过,想发财,就不要做官;做官,就不许发财。前明覆灭,百官奢靡是其重要祸源。”皇上说着,拿起御案上一个折子,“朕曾命人查察明代宫廷费用,同现在比较。账查清楚了,富伦你念给大家听听。”

  富伦这会儿已进京行走,着任户部尚书。他接过张善德递过来的折子,念道:“明代宫内每年用银九十六万九千四百多万两,国朝还不及其十分之一,节省下来的银子都充作军饷了;明代每年光禄寺送给宫内各项银二十四万多两,现在不过三万两;明代每年宫里用柴火二千六百八十六万多斤,现如今宫内只用六七百万斤;明代宫里每年用红螺炭等一千二百多万斤,现在只用百多万斤;明代各宫用床帐、舆轿、花毯等,每年共用银二万八千二百多两,现在各宫都不用;明代宫殿楼亭门数共七百八十六座,现在不及其十分之一;乾清宫妃嫔以下洒扫老妪、宫女等仅一百三十四人,不及明代三分之一。”

  皇上等富伦念完,说道:“朕可以清苦节俭,你们为什么做不到?”

  陈廷敬奏道:“皇上节俭盛德,胜过了千古帝王!但皇上是节俭了,下头不一定都节俭了,账面上的东西不一定就靠得住。”

  皇上听着更是生气,道:“陈廷敬,你如此说就太放肆了!”

  陈廷敬连声请罪,却又道:“臣的老家产枣,臣小时候吃枣,专爱挑红得漂亮的吃,哪知越是红得漂亮的,里头却已烂了。原来早有虫子钻到里头,把肉都吃光了。臣便明白一个道理,越是里头烂掉了的枣子,外头越是红得光鲜!”

  陈廷敬这话说了,一时殿内嗡声四起。那些平日暗自恨着他的人,便说他自命相国,倚老卖老,全不把皇上放在眼里,这话分明是变着法儿咒骂朝廷,倘若不治陈廷敬的罪,难服天下人。只有张鹏翮说陈廷敬这话都是一片忠心,请皇上明鉴。

  陈廷敬并不顾别人在说什么,仍是上奏:“皇上,如今一个知县,年俸四十五两银子。天下有谁相信,知县是靠这四十五两银子过活的?皇上不能光图面子上好看,那是没有用的。若等到天下官员都烂透了再来整治,就来不及了!皇上,咱们不能自欺欺人!”

  论为官之道

  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迟早要赴明珠和索额图的后尘。等、忍、稳、狠、隐这五个字,只有那狠字说不出口,就让他烂在肚子里算了,另外那四个字他会告诉壮履的。

  (摘自《大清相国》)




选稿:丛山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