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诗丛”汇集了当代诗人的诗歌精选 以思想的光芒照亮道路

《塔可夫斯基的树:王家新集1990-2013》
《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1983-2012》
《我述说你所见:于坚集1982-2012》作家出版社
编者语
冬天,当严寒和风雪让周围的景色变得更加简练的时候,阅读诗歌,可以让自己的思绪和诗情重新轻盈地飞舞。作家出版社推出的“标准诗丛”,汇集了当代诗人王家新、西川、多多、欧阳江河、于坚的诗歌精选,让读者看见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多种的面向,丰富的层次。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2013香港诗歌之夜媒体见面会的发言中指出,“诗歌应该超越现实,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诗歌像爱情一样,可以表达最深刻的本质。诗歌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代名词。”
的确,诗歌以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抵抗着日常的有限,以思想的光芒照亮道路的苍茫,在有限的现实世界中开拓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白话文运动以来,中国文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代汉语诗歌在传统诗歌之外,另立标杆,开拓空间,对现代汉语的表达可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批卓越的诗人的作品,代表中国现代诗歌的崛起,他们创作出了能与世界诗歌对话的优秀诗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样的诗作是优秀的诗作?什么样的诗人才能称得上伟大的诗人?我们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浮上心头。
阿多尼斯说,第一,他在语言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创新,你一看到他的诗歌,就会觉得这样的诗我没有读过;第二,无论是在思想上,在文化观念上,还是在价值观等方面都开拓了新的方向,让你思考原来不曾思考的问题;第三,是诗歌的意义,你每次去读他的诗,都会有新的启发,诗的意义不是一下子就被穷尽的,他的诗永远是在提问,而不是给你现成的答案。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伟大诗人的要素。
《塔可夫斯基的树:王家新集1990-2013》为“标准诗丛”第一辑之一种。由王家新精选其不同时期代表诗作,包括90年代具有广泛影响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尤金,雪》、《帕斯捷尔纳克》、《反向》、《回答》等诗,2000年至2009年的代表诗作《一九七六》、《田园诗》、《少年》、《悼亡友—给余虹》、《和儿子一起喝酒》等,2010年至2013年的最新佳作 《塔可夫斯基的树》、《有感》、《在黑暗中躺下》、《在那些俄国电影中》等,共一百余首。
诗论随笔是很多诗人创作的另一羽翼,在这些文字里,诗人的见识、学养、情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自然流淌,让读者攥住诗人精神世界的内核,也让读者抵达诗人的诗学本质。本书同时收录王家新具有广泛影响的诗论随笔《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诗人和他的时代》、《“喉头爆破音”—对策兰的翻译》等。而《我的八十年代》一文,不仅仅是一位诗人的个人回忆,更是当代诗歌史一个弥足珍贵的片断。
《我和我:西川集1985-2012》为“标准诗丛”第一辑之一种。由西川精选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抒情诗 《死豹》、《在哈尔盖呀》、《夕光中的蝙蝠》、《十二只天鹅》等,组诗 《雨季》、《挽歌》、《造访》、《哀歌》、《远游》等,寻找诗歌体积感,实践文体间交融的 《致敬》、《鹰的话语》、《近景与远景》《小老儿》等,在现实与历史两种场域自由游走,把古典之物的精神立在当下的《曹植佩玉》、《题范宽巨障山水〈溪山行旅图〉》等。
作为当代诗坛视野、胸襟、抱负都屈指可数的诗人之一,西川创作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文化随笔,本书收录了《乌托邦札记》、《〈神曲〉续篇:归来》、《米沃什的另一个欧洲》等,《汉语作为有邻语言》、《文化记忆和虚假的文化记忆》、《传统在此时此刻》等直视诗学问题的随笔让读者领略诗人对创作的思考深度,《天上的学校》、《生命的故事》、《十八个瞬间》等感性的对生平往事的记录,则让读者在一个诗人的往事记述中,看到一个敏锐多思的心灵如何在时代中生长成巨大的容器。
《我述说你所见:于坚集1982-2012》为“标准诗丛”第一辑之一种。由于坚精选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偏重口语、减少隐喻与象征、通过语言本身抵达叙事与抒情之核的 《尚义街六号》、“事件系列”、《嘴巴疯狂的跳舞》、《下午一位在阴影中走过的同事》等诗;包括寻求对世界的象征的洞察表达,以意象、事物间的关联来抵达世界之思的 《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我一向不知道乌鸦在天空干些什么》、《金鱼》、《对一只乌鸦的命名》、《正午的玫瑰》、《被暗示的玫瑰》等诗;包括以词语的陈列,以词语相互间的碰撞,来磕开世界坚硬的外壳,裸露其本质的 《拉拉》、《0档案》、《在一部纪录片中看贾科梅蒂工作》等诗。所有的诗歌大体按照创作时间,由近及远编排,读下来,有一种从葳蕤枝叶抵达挺拔树干,再至错节根须之感。
书中还收录于坚三篇性质不同的代表性长篇文章,一场戏剧的诗学记录《戏剧作为动词,与艾滋有关》、诗学散论《诗言体》、电影随笔《棕皮手记:故乡费里尼》。有了这三篇文章,诗人于坚之外,散文家于坚的形象,无比鲜明、坚实。
《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1983-2012》为“标准诗丛”第一辑之一种。欧阳江河精选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作为诗人,欧阳江河的诗歌写作强调思辨上的奇崛复杂及语言上的异质混成,强调个人经验与公共现实的深度联系。本书收入其诗作包括:短诗《手枪》、《肖斯塔柯维奇:等待枪杀》、《傍晚穿过广场》、《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天人无泪》等,组诗《玻璃工厂》、《最后的幻象》、《关于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我们的睡眠,我们的饥饿》等,以及新近完成、引起文学界关注与反响的长诗《凤凰》。
作为诗学批评家,欧阳江河在当代中国诗歌的整体理论及文本细读这两个方面均有独特建树。本书收录其堪称里程碑性的诗学文章 《当代诗的升华及其限度》、《19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另收录有着广泛影响的《纸手铐:一部没有拍摄的影片和它的43个变奏》等随笔散文。
多多在创作上有着苦行至严酷的自我要求,对于诗歌,他坚持锤炼、锤炼再锤炼,而对于诗歌之外,他则保持沉默,坚持“让作品说话”。因此,本书是“标准诗丛”第一辑唯一只收录诗的集子。
此诗集,由多多精选其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很多已经成为当代诗歌史上的经典,被众多读者与诗人阅读。包括70年代的《回忆与思考》、《蜜周》、《梦》、《诗人之死》、《手艺》、《致太阳》、《玛格丽和我的旅行》等,80年代的 《被俘的野蛮的心永远向着太阳》、《北方闲置的田野有一张犁让我疼痛》、《一个故事中有他全部的过去》、《语言的制作来自厨房》、《告别》、《北方的声音》、《北方的夜》,《居民》等,90年代的 《冬日》、《他们》、《我读着》、《我始终欣喜有一道光在黑夜里》、《那些岛屿》、《小麦的光芒》 等,2000年以来的 《诺言》、《维米尔的光》、《我在沉默者面前喝水》、《一路接说》、《词如谷粒,睡在福音里》等,共两百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