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上海市作家协会第九次会员大会9月23日在沪举行,选举产生了上海作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和新一届上海作协主席团成员。著名作家王安忆连任上海作协主席。上海市作协此次共选举王晓明、叶辛、孙颙、孙甘露、杨扬、汪澜、陈村、陈思和、赵丽宏、秦文君等10人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增添编剧王丽萍、评论家郜元宝等7人为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
详情
即便是在文学最被冷落的时候,总是有人在坚守,人性不灭,文学就不会被消灭……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9月2日“2013上海写作计划”启动,今年的主题为“呼吸”。
写作不只写在纸上 还写在读者意识里 驻市作家在爱尔兰驻沪总领事官邸朗诵文学作品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3
《上海文学》举行创刊60周年庆典
2013年12月26日 05:49


    日前,《上海文学》 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了创刊60周年庆典。六十年风雨兼程,这本杂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也见证了文学从辉煌而渐衰,如今又在挣扎中绽放着微光。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深情地说:“在文学最被冷落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悲观过,我觉得文学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总是会有人坚守,有人读、有人写的,只要人性不灭,文学就不会被消灭,没有理由被消灭。”

  《上海文学》是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杂志之一,由巴金创刊于1953年,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953年1月至1959年9月,刊名为 《文艺月报》。1959年10月至1963年12月为《上海文学》。1964年1月至1966年5月,与《收获》杂志合并,刊名为《收获》。“文革”期间停刊,1977年10月复刊,改刊名为《上海文艺》。1979年恢复使用《上海文学》刊名至今。

  《上海文学》历年以来推出的大量优秀作品,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中的名著名篇,从《上海文学》走出的一代代作家,如王蒙、王安忆、阿成、韩少功、贾平凹、王朔、张炜、苏童、池莉等,成为了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

  “《上海文学》最辉煌的时候有四五十万销量,现在这是不可能的了。文学现在就这么一块蛋糕了,我们要扩大,就要分掉别人的市场了,所以我们不会花很大力气去宣传扩张,而是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品质。我们现在平均有一万多实实在在的订户,一本书如果有一万册的销量,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而且我们的订户都是忠实的铁杆读者,很稳定。”赵丽宏感慨,同时,他也透露,《上海文学》如今已然试水了好几期新人专辑,有些人是第一次发表作品,现在每隔一期都有一个《新人场》专栏,专门发表一些三十岁以下的作者的作品,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

  除了纸质刊物的电子版之外,《上海文学》也想另外做电子刊物、文学网站,同样发表作品,也有稿费,“纸质的容量、空间是有限的,我们想另外创一番天地,说不定将来会超过纸质版的发展前景。挑选作品的标准可能会更年轻,但要求仍然是很高的。”赵丽宏说,纸质版的内容上网之后,他并不担心会影响纸质版本身的发行,“因为刊物订户一般并不上网,而网民本身也不会订阅纸质版。”(新闻晚报 2013-12-25)




选稿:丛山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谢正宜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