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举行“中国文学发展与城市融合”研讨会
对于一个城市,特别是一个文化历史名城而言,对文学的期待是有焦虑感的。这种焦虑既来自过去辉煌的文学兴盛,也来自对当下的不确定性,需要文学视角从人文关怀的层面来提供思考。譬如上海,上世纪初依靠大量知名作家的笔墨,为一个都市史短暂的城市建立起丰厚的文学形象。近年来,上海邀请世界各地作家的“驻市”计划,更将建立城市文学形象的意义放在了跨文化国界的层面。“驻市作家”模式能否普及,或是拓展出其他的功能,这都需要作出探索。知名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便于近期举办“中国文学发展与城市融合”研讨会,提出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当下,文学应加强书写城市的能力。
在由成都市文联主办的研讨会上,主办方介绍了近几年来邀请国内名家采风、驻市创作这一系列举措。与会作家笑言,成都古有李白、杜甫这样的“驻市作家”,现代有李劼人、巴金、马识途、韩素音等作家,而当下不仅缺乏作家,更缺的是书写这个城市、关怀这个城市的笔触。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成都市文联已先后邀请舒婷、王跃文、杨照、赵丽宏、肖复兴等作家游览成都的新区老城,进行驻市采风创作活动,参与者涉及诗歌界、小说界、翻译界、评论界、媒体界及海外华语作家。
成都市作协主席梁平表示,广泛邀请这些文学名家并非是让他们“交作业”,而是希望他们能从不同视角来真正看一看当下城市的发展。谈到这个系列活动的初衷,梁平不无忧虑地表示:“如今城市已逐渐成为当代人的主要环境,但我们的大多数文学还是在书写乡村,甚至书写那些逝去的乡村形象,他们似乎一直在躲避进入城市,缺乏真正书写当下人生命状态的动力。”对此,作家高洪波回应说,在他的阅读经验里,的确深入书写城市的不多,“以前有巴金、茅盾等文学家在创作,但新时期以后,这样的作家就很少了”。在他看来,原因是“当代作家大多是具有丰富的乡村体验,能够更容易进入文学抒情之中”。诗人叶延滨进一步解释:“乡村叙事的价值判定以及审美体系是由特殊历史原因决定的,如今要让作家重建这个观念,肯定是很冒险的难事。”
虽然如此,与会者也大多认同书写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洪波谈起看成都新区建设的感受:“城市的每一次高速变化都体现在相关的群体身上,书写他们的生活变化,对思考他们的变化和文学责任,都是很有意义的。”叶延滨也指出,这个时代已由“农民帝国”转向“城市新盛”,“书写那些具体的人,特别是像农民工、新城市人这样的群体,就是切中了时代的动脉”。本报主编陈歆耕表示,从读者角度看,是乡村叙事,还是城市经验的文学呈现并不重要,读者需要的是好的文学。好的作品才具有永恒的魅力。成都有“杜甫草堂”,这是成都的骄傲。
许多时候,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什么需要书写、什么需要静待观察也是一个问题。《外国文学》主编、翻译家高兴反思说:“国际化的模式容易抹杀一个城市的个性,如何找到像成都这类城市的文化特性,特别是人和城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值得多探讨的。”瑞典诗人李笠也谈到,一个有魅力的城市,从个体的精神状态便可以看出,诗人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为城市指引一个自信有修养的未来形象。
与会者将书写城市的希望寄托于成长在城市中的年轻人身上,《青年文学》 执行主编张菁与《人民文学》编辑主任朱零在平时选稿中都注意到年轻作者对城市的熟悉,期待他们写出富有活力的作品。成都青年作家七堇年也表示,作为年轻人看到城市的众多变化,可以“像一个旅行者一样捕捉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对象去书写,实现文学原本价值所在”。这些看法让与会者有了更多信心,也希望研讨会能够为当下文坛的创作动态引发一个有价值的讨论和触动。徐忠志、娜夜、李迪、王志祥、杨然、龚学敏、王国平等参与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