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马逊中国独家发布了2013年度图书排行榜,其中“图书畅销排行榜”有包括《看见》等10部图书上榜。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上榜的图书中励志类图书占半壁江山,纪实类图书两部,考试用书一部,文学类有《谢谢你离开我》《百年孤独》两部。近年来,诸多媒体都会在岁末推出各种总结性质的排行榜,其权威性、科学性也未必全然可信。笔者以为,亚马逊的这份榜单对写作者以至整个文学界而言还是值得深思与反思的。
值得深思的是纯文学的坚守。文学是精神世界的活动,虽然文学作品最终会以现实的媒介展现出来,并且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文学的本质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价值更多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熏陶、激励或者引领。从这一点来讲,文学是“虚”的艺术,这“虚”不是指形式,而是指文学应该具有的状态与品质。我们常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是说文学作品是表现生活,但不照搬生活,应该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之所以说这一点,是源于这个榜单中文学书籍缺位引发的思考,为什么人们的阅读如此实用?以至于大量的纯文学作品被忽略甚至遗忘?笔者认为,面对这种现状,写作者要深思更要坚守,社会风气和阅读风气的变化不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唯一风向标。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标准,并且骄傲地坚守着这片高地。
当然,坚守不是固步自封。我们要在上榜的两部文学作品中看到希望,更要通过其余八部实用主义的书籍反思,我们的文学创作究竟要怎样逼近现实、干预生活、影响世界。这些实用的励志、纪实或者考试用的书籍之所以大卖,主要原因不外乎一个:它们解决了读者的实际问题。文学作品虽然是精神产品,它也要有解决问题的价值,这价值不是让人吃饱喝足,而要能够在精神上温暖读者,引领读者去认识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比现实的作用更为持久与深入。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当下很多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缺少这种价值,或者无故矫情,或者迷失云端,非但不能帮助读者解决问题,还无中生有地制造了很多问题与困惑,这样的作品只能被日益明智的读者拒之门外。
文学的虚与实的问题,说到底是作家对文学价值“怎么看”以及在创作中“怎么办”的问题,一个排行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想出大作品就没有小问题,对此,为文写作应该深思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