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为进一步弘扬荷文化,金湖县人民政府联合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著名文学杂志《青春》承办的以荷为主题的全国散文大赛。征文要求:1、以“荷”为主题,观点鲜明,内容健康;2、文体为散文(随笔),1000字左右为宜;3、作品须为原创……。征文时间:2014年6月1日—7月20日。联系人:
详情
爱是世上最大的稀缺品,我想尽力展现人性曲木上细密纠结的褶皱纹理。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文学原创
盛宁先生(散文)
2014年6月14日 14:00


    原标题:

    这个时代需要哪种知识分子?

    ——记盛宁先生

 

    那一年,我和女儿开学都上一年级。

    我博士,她小学。

    “老爸,你们老师开车上班?还是走路上班?”

    “骑车上班。”

    “老爸,你们老师每天都给你们改作业吗?贴小红花吗?”

    “嗯,批改,但没有小红花。”

    “老爸,你们老师每天都上课吗?迟到同学会罚站吗?”

     “不是每天,而是每个礼拜,迟到不罚站,人多站不开。”

    “哎呀,香香,你的老师是小学一级教师,他的老师是大学一级教授,这可不一样哦!”孩儿她妈赶紧提醒她。

    小家伙倒没觉得有啥大差别,她喜欢比较,毕竟一年级老师总归很新鲜。

 

    同样,盛宁先生给我的感觉,也很不同。

    他是太仓人,自称“天南海北”跑了个遍,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四地都曾工作、学习和战斗过。但我第一次见他是在济南,在这个冬天雾霾遮天蔽日,夏天烧烤遍地开花的城市里,他成了我的博士导师。见我第一句话就是:“你英语怎么样?”“还行吧。”我有点紧张。接着,他给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段话你译一下。”一边说,一边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韦勒克的《Theory of Literature》,打开第二页第二段……

    我喜欢吃,旧称饕餮,近称吃货,东西南北风味来者不拒,于是看书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远到古希腊,近到新儒家,厚如全唐诗,薄如茶花女,没有不喜欢的,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写文章有个坏毛病,一开始东拉西扯,到头来南辕北辙。第一次把一篇自认为很有创见的习作交给盛老师——我习惯这么称呼,他亦如此自称——第二天便给我打电话,让我到家中一坐,慢条斯理地说道:人文学科的学术讲究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能不能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还原到它的语境当中去,能不能让它在我们当前的语境当中生根发芽,这非常重要。

    我差点惊出一身热汗,激动、感动还是蠢蠢欲动……总之我为此事琢磨了好久。

 

    盛老师上课是出了名的康德时间表,每周一下午6:30,雷打不动,各种同学老师汇集一室,老的小的,旁听的看景的,满满当当。大家喜欢听他从诗歌讲到小说,从文学讲到美学,从哲学讲到神学。之前江湖上就有传言说:虽然盛宁先生在文学界尤其擅长理论思辨,但更“可怕”的是,他还是理论界里对作品拿捏最准的。不管这话可信度如何,我只记得,盛老师放学后走在校园马路上,经常拿来反问学生的例子是:你以为边沁只是一名经济学家或者法学家吗?你以为威尔逊只是理论家或者批评家吗?你以为休谟只是一名哲学家或者经济学家吗?……我是晕呢,还是不晕呢?

    现如今,我们津津乐道于所谓学科“跨界”,但盛老师时刻提醒我们:牛津剑桥的教授可以同时开好多门课,常会涉及很多领域,每个话题他们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每个领域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但他们是在“跨界”吗?界在哪里呢?

    因此,当我把伊格尔顿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一开始只觉得他是一位写文学教材像写畅销书似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如今才知道,事情决非这么简单。盛老师反复提醒说:你以为近些年来他真得转向神学了吗?你以为他只是在讲文学问题吗?你以为他没有美学体系吗?……你以为他讲的就是“这个话题”吗?你以为他只关注“这个话题”吗?

    所谓“这个话题”,对我来说,就是每次提交给他的读者报告中的主题。有时候看神学问题入迷了,我会突然站起来给自己额头猛击一掌;有时候看语言学问题陶醉了,又会放下书本翘起二郎腿得意一番……似乎每个问题都让我的MP(魔法值或经验值)翻一倍!于是赶紧拿起鼠标,操起键盘,劈哩叭啦狠敲一通,通常花费一个晚上,一篇“文章”带着电脑机箱的温度就“全新出炉”了!

    心急吃不着热烧饼——烫嘴。多吹吹,多晾晾,才好下口。

 

    MP值涨没涨不好确定;HP值(体力值)却比以前更加强大。在盛老师的指点下,我学会了学术研究中的“项目式”管理:几个问题、几个阶段、几个评价标准、几个时间点、几个关键问题……盛老师是典型的clean-desk man,他的电脑硬盘从来都是有条不紊,文件夹名称是1.××、2.××、3.××,办公桌面从来也都整整齐齐,书架一尘不染,花架错落有致,所以我感觉自己应该从这一系列“表象”当中学到点什么。

    假如MP值和HP值都有提高,下一步往哪儿走?盛老师的说法是:“三拳两脚把学生打到一片荒漠之地,因为在那里,一切是未知的,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学到生存的本领。”生存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我经常思考——在别人看来,思考的结果还不如不去思考,哲学不能当饭吃,思考赚不来钞票。但在我自己看来,思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如果没有思考,那还不如变成向日葵,天天晒太阳就好了,还可以打僵尸。

 

    盛老师的微博有上万个粉,虽然不是大V,可全是“钢钢的”真粉,原因恐怕是盛老师的话题实在广泛:从莴苣是不是莴芛,到糟油毛豆要不要剪角,从有机菜花好不好吃,到大煮干丝汤味如何……不过这些例子并不代表他加盟了“舌尖一派”,他也经常诚心诚意地向观众提问:在深夜里高唱着“one more bottle”的鸟是布谷鸟么?他偶尔还庆幸一下自己快递被拆包的遭遇,因为书在这个时代没人去偷!

    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热爱生活、喜欢思考、爱好读书便会被讥讽为不会赚钱、不懂社会的氛围当中,我们会对这种意识形态有所反思吗?我们是去质疑、嘲讽、还是逃离?

    所以盛老师有时也问我:你觉得“读书“仅仅是“读”到“书”吗?读美学著作仅仅是理解美学吗?读文学仅仅是欣赏文学吗?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清理自己的逻辑,当有学生问他:读这些高头讲章、鸿篇巨制有什么用?他回答很简单:对自己有用。这个自己既是提问者自己,也是回答者自己。通过读书可以学会反思,可以学会别人的长处,吸取教训,反思现状,思辨是一种愉悦,读书同样也是一种愉悦。由于太喜欢盛老师这段话,所谓明辨之不如笃行之,读博期间,我家的书架骤增8组,书费骤然翻番,好在有盛老师的倾力支持。

    反思不是矫情,更不是抬杠,反思是对现状的不满,是对既定的质疑,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做学问的方式,这是我这几年拼命读书的收获。盛老师在《外国文学评论》几十年的主编生涯让我逐渐了解到,只有不停地反思,不停地质疑,不停地重新校准自己的东西南北方位,才是智识上的精进,才是心灵上的圆融。所有学术问题都不能直接拿来,而是要像栽培植物那样,连根带土搬来。所有的概念、体系都是思想家、理论家、文学家们自己的界定,当你意识到每个大人物都是在运用自己的思维之时,你就学会了自己去思维。当你把别人的观点像家具一样摆设在自己屋里,你其实是把树根、树枝截断了,尽管拼凑成了你喜欢的东西,但那棵树却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所以要想真正地成为自己,必须学会观察那棵树,培养那盆花,而不是砍树、摘花。

    顺便说一句,盛老师喜欢在微博上“晒”花,那盆滴水观音偶尔也用点蛋白粉,长势十分喜人。

 

    盛老师爱看球赛,常常一边搓花生红衣,一边喝罐装啤酒,我自己吃的炒花生,往往受潮,盛老师却别出心裁把它们塞进茶叶铁盒;他还经常跑去看电影,《少年派》、《致青春》、《归来》无一漏网,不过,他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牵着韩老师的手一起进场。

    有知识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比比皆是,但既有品位、又有趣味的知识分子不多。

 

注:

    盛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一级教授,英美文学专业、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作者:阴志科 山东大学博士




选稿:芦村  来源:文学会馆  作者:阴志科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