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大工作交流>>更多工作交流>>正文
贯彻“三贴近” 强和改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
9月3日 15:0
 

  一、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贴近”方针的初步探索。

  近年来,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既为加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资源,也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中央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继而对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提出了要求。为贯彻落实“三贴近”的要求,本市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结合人大实际,从制定计划、加强与各方的联系沟通、拓展报道形式、延伸报道内容等方面着手,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效。

  我们首次以办公厅文件形式,将《关于做好今年人大新闻报道工作的意见》向本市各新闻单位进行通报。《意见》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人大常委会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如常委会会议公开审议过程、代表参与信访工作、建立市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等“亮点”内容,作了重点介绍和报道提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把人大常委会深入社会实际,贴近群众生活的工作作重点介绍,以期在人大新闻宣传中,对这些内容作重点报道。

  为了更好地做到“三贴近”,充分反映基层人大工作成为今年我们的一项工作重点。从9月起,我们将各区县人大常委会的最新工作动态和有关情况,定期整理编辑成“区县人大工作新闻采访线索”刊发,及时分送给记者,为他们及时了解区县人大的创新工作,加强对区县人大工作的报道提供了便利。这一做法受到了新闻单位和记者的欢迎。三个多月来,已有三条线索被记者采用,以多种形式作了报道。我们还加强了一阶段的宣传报道策划。如11月上旬,借本市召开区县人大代表工作和乡镇人大工作经验交流会的契机,我们策划了各新闻单位对代表工作的集中报道。各新闻单位分别以综述、短评、专版专访等形式,对区县人大代表工作的亮点内容作了深度报道。新闻综合频道还到南汇惠南镇深入挖掘新闻素材,作了以“三个代表在基层”为题的专题报道。

  我们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协调和沟通,在人大新闻报道中推出了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对常委会会议进行录播等。在抗击“非典”期间,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连续两次分别对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市容环卫条例修正案情况、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的决定的情况在新闻综合频道晚上的黄金时段作了实况录播。录播的推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民群众对立法民主,对人大在管理地方国家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今年,继东方广播电台《人大之窗》专栏节目定期播出之后,常委会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以宣传人大代表为主要内容的《今日我议政》专题节目开播。节目播出五个多月来,通过人大代表与市民的直接对话与交流,扩大了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深入贯彻“三贴近”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给新闻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直接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必然引起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媒体不断进入。据报道,外国电视节目已占据中国内地阿三分之一的电视播出时间,一些外资传媒还明确表示,希望不久将来能被允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地。根据中国承诺的最惠国待遇等条件,国内外媒体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国外媒体早已在上海跃跃欲试,为抢滩中国做准备。外资网络媒体也是如此。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内外的知晓度有待不断提高。其次,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其跨时空、信息容量大、便捷高效等特点使受众的自主权和选择范围不断加大。再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媒体市场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中央主管部门明文指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既有一般行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下,2001年政府与机关报脱钩,有的传媒只靠行政命令发行、不顾及受众需求和市场规律的现象已被逐步改变.除党报党刊外,其他媒体都有可能面向市场。事实上, 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利益群体的多样化使信息需求的多样化日趋增强,争夺 “受众市场”的激烈竞争早已展开:社会新闻容量不断扩大,“都市板块”或反映都市报纸等的不断“做大”。这对人大等政治类信息和党报的空间造成一定影响。其三,依法治国必然对提高人大工作的透明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对人大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贯彻“三贴近”是应对挑战、提高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人大宣传在内容、形式和宣传技术手段上有待进一步拓展。内容上,程序化、公文化、严肃性的报道居多,形式上较为单一,技术手段上有待进一步开拓和占领网络媒体阵地。说到底,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化挑战为机遇,最根本的是靠深入贯彻“三贴近”,增强人大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才能把人大新闻打造成“优质产品”,才能不断扩大在媒体的阵地,才能提高党报党刊、国内媒体的竞争力,才能使人大制度的宣传深入人心。

  三、努力贯彻“三贴近”方针, 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

  1、正确认识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与提高人大常委会整体工作水平的关系,是贯彻“三贴近”方针的重要前提。

  人大宣传工作与提高人大工作整体水平密切相关。 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有利于提高人大工作透明度,更好地接受人民监督、提高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水平。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为人大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大宣传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可以增强人大监督的实效。在人大宣传领域贯彻“三贴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挥人大宣传工作的宣传、教育、监督等作用,为常委会行使职权服务,为人民当家作主服务,为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做出贡献。贴近人大工作的实际,就是要克服形式主义,力求实效,贴近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行使职权的实际,贴近人民当家作主的实际,体现上海人大工作的地方特色,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晓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和完善。贴近群众,就是不仅要在宣传形式、内容、技术手段上便于群众接受,也要吸纳群众有序参与人大宣传工作,以群众的评价作为人大宣传工作的根本标准。贴近生活,就是善于寻找人大工作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2、正确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为贯彻“三贴近”方针争取有力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支持。

  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是人大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各级人大作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依法行使职权的过程就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过程。宣传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事求是地宣传人大工作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同时,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也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重要原则。对人大宣传部门而言,在政治上要接受宣传部门领导,同时作为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又要在组织上接受人大常委会,努力宣传人大工作,突出人民性。所以,人大宣传部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的原则,体现在对宣传内容的把握上,就是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在组织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要处理好与市委宣传部的关系。当前,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人大监督工作新闻报道 “度”的把握。这是人大宣传部门应与市委宣传部门共同解决的问题。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要求,坚持人大工作的公开原则。即使在西方,美国《信息自由法》的第一原则为“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但是有关工作信息的公开宣传,必须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进行。同时,正如邓小平所说,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应该看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高速流动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随时传播、捕捉信息,如对人大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等采取消极报道的态度,反而让小道消息乘虚而入,对社会稳定不利,或造成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乃至整个社会承受能力的降低。对于人大监督中发现问题进行适度报道,则体现党、政府和人大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人们看到党的正确领导,看到人民主权得到尊重,看到依法治国的有效实施。所以,在党组和人大宣传部门要与市委宣传部保持顺畅的沟通,最重要的是要在贯彻重大原则问题上充分协调。同时,人大宣传部门要在市委组织部和党组的领导下,协调好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媒体的关系。

  3、正确处理宣传工作突出人大工作的实效性与体现人大代表、群众主体性和参与性的关系,为贯彻“三贴近”方针提供动力和压力。  

  在新闻宣传中突出人大工作的实效性和体现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人大工作的实效最终是通过在工作中体现代表和群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依法治市的进程来实现的。要全面落实《意见》和《办法》,采用人民群众的视角,从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成效,加大对代表的宣传,加大对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宣传。对领导者个人而言,要求把镜头多对准人大代表和群众,则反映了对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地位的一种认识和尊重。同时,代表包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负有宣传人大工作的责任。  

  探索群众对新闻的反馈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在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只有人大工作者关心人大新闻宣传。人大新闻成为一个几近封闭的圈,只在内部由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操纵着不断循环。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有大量的人大新闻宣传报道在各类媒体上刊播,但人大机关之外的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依然知之甚少,简言之,便是人大新闻宣传实效性较差。增强实效性可考虑从外部因素着手,即变一直以来我们所习惯的人大新闻的单向运作(新闻发布者→受众)为全新的新闻信息在新闻发布者与广大受众之间的双向流动。要完成这一转变,首要的是探索建立受众对人大新闻的反馈评价机制。漠不关心,自然就不存在反馈评价。因此这一机制的建立,原初便对人大新闻宣传的实效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当然,建立这项机制还要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创设反馈评价的平台(网络媒体可考虑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开办一些适宜开展反馈评价的形式(例如让群众参与人大好新闻的评选工作)等。通过群众对人大新闻的反馈评价,从外部来推动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提高报道质量,切实在群众中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积极探索代表和群众参与宣传工作的有效形式。 为了切实贯彻宣传工作中“三贴近”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扩大人大立法、监督的公开度和代表与人民群众参与宣传工作的力度,需要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加强常委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逐步完善人大代表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公民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使更多的代表和公民及时了解本市政治、经济以及人大行使职权等方面的情况。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立法项目和执法监督,常委会要适当增加立法听证和监督听证,及时掌握立法和监督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利用《人大之窗》和《今日我议政》宣传窗口,扩大人大工作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节目内容和方式要有所创新,节目话题重点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多宣传基层人大工作和代表履职情况,吸引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有关节目。加强人大公众网服务建设,在网上设立人大要闻、重大事项、立法动态、监督工作等栏目,经常性地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情况,并公开征求对法规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公民网上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完善代表信息网络,扩大常委会与代表联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人大代表参与信访接待制度,发挥信访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中的积极作用。

  3、正确处理发挥人大常委会在宣传工作中的主导性和调动媒体主动性的关系,为贯彻“三贴近”方针提供正确的方向、丰富的源泉和顺畅的渠道。

  人大宣传部门在人大宣传工作中的引导性。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99年就发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报道的意见》,指出民主法制和人大制度的宣传报道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之一。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宣传报道计划,加强组织协调,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各新闻单位切实加强对民主法制和人大制度宣传的组织领导,选派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的采编人员从事这方面工作。该《意见》对人大机关没有直接提出要求,但《意见》中提到的“建立与完善与人大机关的联系制度”、“了解地方人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点,认真听取地方人大关于民主法制和人大制度宣传报道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报道”等等,都与人大机关密切相关。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把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列入党的整个新闻宣传工作中,十分必要的条件是,人大宣传部门与党委宣传部门一起研究必要的工作联系沟通的方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联系沟通,让党委宣传部门对一阶段的人大工作和代表活动等重要内容能够了解把握,便于安排工作计划,进行统一部署,抓好落实工作,解决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是新闻单位和记者,在人大新闻宣传报道具体组织进行时,人大新闻宣传部门同样有责任大力支持新闻单位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通过加强联系沟通,使新闻单位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人大制度和人大各项工作的情况,这是新闻单位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组织人大新闻报道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大希望对一些活动或会议进行报道,但新闻单位视之为一般性活动或会议,缺乏新闻价值,根据中央有关精简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精神,对之仅作动态性一般报道,甚至不予报道;有时新闻单位根据各自的定位和选题,提出对一些社会现象或立法、监督内容进行采访报道,人大有关委员会或常委会有关部门感到报道时机不合适或内容过于敏感不宜报道,对采访要求表示回绝。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大机关与新闻单位的联系沟通还不够,新闻单位对人大工作情况尚不够了解,人大有关部门还没有能够把人大工作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明白地让新闻单位了解掌握。

  “引导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引导新闻单位记者按照人大各类活动和会议的特色和重点进行各有侧重的报道,其二,是把握舆论导向,使新闻报道对公众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其三,是与新闻单位共同策划,从组织和形式上把报道往“三贴近”的方向作好引导。

  人大工作有许多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关键是要及时有效地把它们挖掘出来,制作成精品力作。了解人大工作,并根据各项工作的特点作报道,则是真正把人大工作中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挖掘出来的首要条件。比如对立法工作的宣传报道,可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从中选出几部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规案作为重点,根据法规案起草、审议各阶段的特点,引导新闻单位和记者对其作全过程、全方位报道,如报道法规制定的社会背景、立法的目的和意义、法规案提请审议以及审议修改的过程,对常委会发扬立法民主的做法,有关专家学者和群众对法规案及其相关社会情况的意见等作多角度、多形式的报道,组织市民就有关问题在新闻专题节目中讨论,使宣传报道具有相当的深度,引起社会的关注,成为普法的过程,同时也为法规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又如对监督工作的宣传报道,可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着重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新闻单位和记者对常委会重点监督内容进行报道,如报道执法检查等监督活动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总体安排,特别注意反映监督活动中提出的意见以及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反映深层的、在全市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与将采取的措施,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启示,产生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此外,还要引导新闻单位和记者跟踪报道监督活动以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整改情况,使舆论监督更好地与人大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监督的实效。

  人大新闻宣传报道中,可选择的内容相当丰富,例如作立法报道时,为何选这部法规案而不选另一部法规案,作监督报道时,为何选这一典型事例而不选另一典型事例,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要在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好宣传报道的度,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人大新闻宣传部门有责任在人大新闻报道过程中作好引导工作,积极地处理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关系。新闻单位和记者有时对一些敏感话题比较感兴趣,要防止对这类话题形成炒作;同时又要从“三贴近”的原则出发,以读者为本,以观众为本,以听众为本,引导记者把人大活动和会议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以群众容易理解接受的形式进行报道,防止新闻报道成为“人大公报”。

  一个成功的人大新闻宣传报道必然经过精心的策划。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宣传部门要与新闻单位和记者一起,不仅对人大重大会议和活动进行策划,还要对一阶段中的人大工作进行主题策划,今年我们已作的对换届以来代表工作的创新做法的报道就属此类。今年我们不仅对市人大常委会的活动报道进行报道,还组织新闻单位和记者对区县人大常委会工作中的实践和探索以巡访的形式进行采访、报道,事前与新闻单位一起做好策划更加重要。

  为调动新闻媒体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一,由于人大本身的特点,人大新闻汇集了大量的政治、法律内容,这就要求报道人大新闻的记者必须是知晓、了解、谙熟相关学科常识,具备相关素质。要在人大新闻报道中不说外行话,透过一个新闻事实挖掘出其中可读可议的“新闻点”,从事这个专业领域报道的记者、编辑还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由于某些思维定势,人大新闻主动放弃了一些不该放弃的发言权。诸如一些深受市民关注的地方性法规,在法规制定阶段,媒体出现的发言人是政府,而不是作为立法机构的人大,长期的报道造成的宣传效果是:读者认为政府也是立法机构,政府在立法。建议尽快出台发言人制度,以便受众及时知晓人大在做什么,自己能参与什么,让人大的立法与监督更透明。充分运用人大的新闻资源。一项新的立法项目,从立项、调研、审议到最后通过,或不予通过,以及终止执行,都不妨进入新闻报道体系,避免人大作为立法机构而在某个环节的新闻报道中缺席,造成不利于人大立法权威的舆论影响。创造条件,便于人大新闻记者接触各专门委员会及工作委员会,加强沟通,发掘更多的新闻资源。建议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设置新闻宣传沟通人员。

  在人大新闻报道中,如何判断并把握好新闻本身的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不一定具有宣传价值,这在人大新闻报道中尤为突出。例如有些内容十分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多种原因,人大感到较为敏感或报道时机不成熟,因此就没有宣传价值。但是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众多记者从职业敏感出发,为了抢新闻往往只注重新闻价值而忽略了对宣传价值的判断。媒体提出采访,往往遭到人大的拒绝或在审稿中被删节。相反人大希望报道的会议或活动,有时记者会认为没有新闻价值,不予报道或报道过于简单。长此以往,媒体和人大之间就形成了分歧。

  出现这种原因,还是因为沟通不够。新闻单位和人大之间一定要加强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从电视新闻的特性来说,就更要研究报道的新办法和新途径,把程序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统一起来,以观众为本,增强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实人大是新闻的富矿,有许多内容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关键是要挖掘出来。

  从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和电视新闻的特性来说,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要精简。人大的许多会议、调研、视察本身就是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既不具有宣传价值,更没有新闻价值。这里必须澄清的是领导出席不是新闻,必须改变领导一出席就要有新闻报道的错误观念。另外,人大的许多工作都有一个过程,要贯穿常委会一年的工作。如对政府组成部门某位官员的述职评议,分为动员、调研、正式评议。这样的活动只需报道最后一次即可。如果三阶段每次发新闻,虽然数量多,但质量却不高,反而削弱了新闻的价值。如何把握好人大新闻报道在电视中的数量和质量值得探讨。总之,人大新闻同样要突出新闻价值,提高报道质量,注重报道实效。

  5、正确把握人大新闻宣传的严肃性、程序性与针对性、可读(视)性的关系,突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贴近”方针的特色和实效。

   纸制媒体人大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的功能在于传播,传播的目的是在于宣传,宣传的本质又是什么?传媒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宣传本质的各种定义归结到一点不外是:运用各种有效的语言手段、话语形式让某种价值观深入人心。可见,可读性是传媒实现价值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

  毋庸置疑,人大新闻是权威的。正因为人大新闻政治性强,程序性强,会议新闻多,一不小心,人大新闻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硬新闻”,如何让硬新闻“软着陆”,如何保障人大新闻的权威性在媒体的传播中得到体现,如何让读者对这一国家根本制度加深了解,就不能不深入思考其可读性。结合纸制媒体的特点,人大新闻的权威性与可读性如何在纸制媒体上得到体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增强人大新闻的可读性,纸制媒体就不能不面临两种选择。首先是新闻素材的选择。正如所有的新闻报道一样,人大新闻也要在“有闻必报”与“集中优势”之间做一选择。

  不少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人大会议新闻只是加上了领导姓名的几行字。如果把实际的宣传效果作为新闻选择的标准,这样的新闻不出也罢。因为,它非但不能加深读者对人大制度的了解,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人大新闻的权威性。而对真正具有新闻价值,体现人大权威,抓住读者眼球的报道则应做大、做足、做透。除了“两会”报道外,本届常委会组成以来的人大新闻报道的确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亮点,例如,上海抗非时对防止非典型性肺炎传播的立法报道,对新一届代表工作的报道,对公民首次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报道等等。这些报道的版面位置显著,甚至动用了整个版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报道均为关乎人大制度建设本身,有内涵、有形式,体现新闻价值的报道。其次是新闻体裁的选择。在传统的消息与后起的深度报道等新闻新品种之间,报纸的人大新闻报道应该何去何从?本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的全国评奖中,消息类一等奖是空缺。奖项空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透过这个空缺却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

  较之电视、网络媒体,纸制媒体的时效性优势在多数时候已是明日黄花,但涉及背景的深度报道却越发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本市各大报纸的新闻实践中,人大新闻的深度报道的确已出现了不少成功的尝试。例如,本市首次旁听公民出现在市人大常委会下午的会议上,电视网络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做了报道,面对时间上的天然劣势,本市各纸制媒体的深度报道可圈可点。新华网、人民网、上海人大新闻网都及时转载了新民晚报的《看到权力透明运作——公民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侧记》,上海人大新闻网转载了文汇报《为民用权为民立法——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迎来首批旁听公民》。这些深度报道透过公民旁听这一新现象,深入分析了它为人大制度建设本身带来的深远影响。

  改变人大代表“两会”时候才“说话”的局面,关注人大代表平时履职状况,多角度报道。在新一届人大代表中挖掘履职状况出色,或者在本职中追求卓越,充分体现城市精神的先锋人物,以便广大市民了解人大代表的时代风采。

  对于区县人大工作的宣传报道,要通过“人物”报道带动工作报道,即通过人大代表的履职状况挖掘各区县人大工作的特色,强化人大新闻的可读性。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并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与此同时,面对资讯手段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类新闻传媒都面临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而不得不让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须求新求变,因为新闻的可读性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拥有人大宣传制度保障的可读性,将让人大新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电视媒体的可视性。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相比,电视媒体以它特有的画面、声音见长。电视可以真实再现新闻现场的形、神、色、音。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最擅长展现的是活动、多变、色彩丰富、声情并茂的新闻现场。而会议新闻程式固定,场景单一,声音内容专题性强,是电视媒体的弱项。人大的日常活动多以领导人的开会、调研、视察为主,也就是说以会议新闻为主,这正是电视媒体表现手法的短处。然而,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他们的一些会议、调研、视察活动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很有必要通过宣传让人民群众知晓。同时,人大常委会承担了人代会闭会期间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地方性法规、监督“一府两院”工作、联系人大代表等工作都与老百姓有着密切关系,其中的许多内容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值得报道。那么如何使电视媒体扬长避短,既能够生动形象地宣传报道人大新闻,又能够避开会议的呆板画面呢?跳出会议报道会议是电视媒体报道会议新闻的一个较好手段。也就是说从人大的会议、调研、视察中提炼出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采访报道。从电视画面上来看,就避开了许多人排排坐开会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与新闻内容吻合贴切的镜头。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形神兼备的镜头来解读新闻内容,受众容易接受也愿意接受,消除了对会议新闻的厌恶、逆反心理,从而自觉接受新闻宣传。跳出会议报道会议固然是扬电视媒体之长,但会议是人大行使职权的基本方式,人大要通过会议的讨论、审议、表决来决定问题。因此会议报道市人大报道的重要内容。根据市委宣传部有关《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电视媒体在处理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时,采取了按照领导排序镜头递减的排版原则,人大一号领导的活动才能上黄金档新闻,并且领导的特写镜头在新闻中只能出现一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宣传工作“三贴近”思想在电视新闻中的具体体现。把镜头对准广大人大代表、广大群众,人大的新闻才更有亲和力、说服力。

      6、正确处理巩固人大宣传阵地和开拓宣传新领域的关系,为贯彻“三贴近”方针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双向互动的载体。

  进入信息时代,要牢牢掌握新闻宣传的主动权,除了继续在已有的宣传载体上,通过深入挖掘新闻素材,提高报道质量外,还要充分利用便捷高效的电子技术手段,创新人大宣传载体。目前从全国范围看,大部分地方都已注重提高人大新闻宣传的科技含量,纷纷建立起各自的人大网站。网络媒体正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发挥着与其他媒体相比特有的优势,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都采取了一些好的做法。以本市为例,开发了人代会网上直播、人代会场留言板等功能,在全国首创了常委会主任网上约见代表,部分区县还探索了代表网上接待选民、网上直播常委会任命政府组成人员等全新的做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同时应该看到,全国除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创办了“人大新闻网”,还很少有专门的人大新闻宣传的网站。至于在人代会闭会期间,通过网络媒体搭建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群众多方、多向的沟通交流平台,达成信息交互流通,则尚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一块空白之地。建议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与人民日报合办的中国人大新闻网站的支持、帮助下,加大投入,从增强人大工作透明度、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作用、加大信息流动量和利用率等角度着手,在上海市人大信息窗的基础上,建设专门的人大新闻网站,开辟人大工作论坛和人大新闻评价栏,进一步拓宽人大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增强人大新闻宣传的实效性。

  7、正确处理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为贯彻“三贴近”方针提供理论指导和制度支持。

  要搞好人大新闻宣传,一方面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开拓创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报道质量;另一方面,还必须及时从新鲜的宣传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人大新闻规律,进行理论探讨和对策研究,并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人大新闻宣传更快更好地发展。而现在从全国范围看,人大新闻宣传的理论研究与宣传实践相比,明显薄弱。要切实把人大新闻宣传的理论研究摆上工作日程。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人大新闻宣传理论研讨会,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交流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经验,同时对宣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人大网站、人大刊物和有关新闻媒体上的人大专栏可先行一步,开辟有关栏目,讨论和研究人大新闻宣传理论,推广成功经验等。

  目前,宣传报道的“最终产品”——新闻报道作品已经受到广大人大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本已为数不多的人大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基本都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加强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各项职权的报道,如何拓宽宣传领域、丰富宣传内容,如何做好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报道等方面。而对如何按照权责统一原则加强人大宣传部门建设,如何建立和完善人大新闻宣传有关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涉及很少。实际上,新闻报道作品的产生,涉及面相当广泛,与实现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策划,与各部门提供的材料丰富与否,与各部门新闻联络员作用的发挥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大宣传并不只是人大新闻宣传部门的任务,应形成领导重视,新闻宣传部门牵头,各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工作大格局。对此,除了研究各部门在实际运作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用有关的制度来规范,确保工作格局的形成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关闭窗口] [回到首页]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