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自冬至起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81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冬令进补,三春打虎。”岛城中医专家于则松提醒,冬至要注意进补。
静神少虑节欲
宋代医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载诗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于则松说,这首诗中告诫我们,只有进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绝情志疾病。
“冬至节气,宜把养生的重点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社会、家庭的重担,加上现在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等因素,使人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若不注意保养自己,必然影响身心健康。”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于则松说,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早就提出,劳而勿过的养生观点,即“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养性延命录》也提出:“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于则松说,由此不难看出节欲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
“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冬令进补应选在什么时间最好呢?于则松说,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于则松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于则松建议,冬至进补宜恪守三种功能:
一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
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一些边根带皮的蔬菜。这类蔬生长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营养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