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区动态

|

热点新闻

|

相关视频

|

法宣在线

|

科普专栏

|

实话石说

|

权威发布

|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退烧药,选用剂型有诀窍
2019年10月14日 11:50

  退烧药作为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以非甾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最为常用,其中安全性较高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荐使用。退烧药的常见剂型为口服固体制剂、口服液体制剂及外用栓剂。退烧药虽多为OTC类药品,但由于缺乏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人们在面对不同剂型的退烧药时,选择和使用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其实,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一般体温低于38.5℃时不需服用退烧药,可采用物理降温疗法如温毛巾擦拭、酒精擦拭、冰敷降温等,同时适量的多饮水,以加速排泄帮助退热。只有当体温高于38.5℃或体温低于38.5℃但精神状况较差、身体明显感觉不适时,才可选用适当剂型的退烧药物。


  口服退烧固体制剂作为退烧药的常用剂型服用最为方便,一般适用于吞咽能力正常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但孕妇除外。在服用时,应尊医嘱或按说明书推荐剂量服用,不可擅自的增加用药剂量或短时间内重复用药,以免产生胃肠道副作用或累及肝脏。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用药常常需要根据体重进行剂量调整,与液体制剂相比,片剂不易根据体重进行剂量的准确调整。


  口服液体退烧制剂一般有溶液剂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泰诺林)和混悬剂如布洛芬混悬剂(美林),为儿童常用,其剂量易调整。服用混悬剂时,应预先摇匀,以防止药物分布不均,造成剂量不准。在使用退烧滴剂尤其是混悬滴剂后,应及时将滴管清洗干净,以防止滴管内残留的滴剂堵塞滴管或造成下次取药时剂量不准。另外,液体制剂在服用了以后,如需下次再用应拧紧瓶盖并放冰箱冷藏(2℃-8℃),但保存超过半年因药效降低也应及时更换。
 

  外用退烧栓剂有对乙酰氨基酚栓、布洛芬栓、吲哚美辛栓、阿司匹林栓等,儿童退热时应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或布洛芬栓。选用栓剂时,应注意塞药的深浅,如塞药较深(距肛门口约6厘米)药物会先达肝脏而大部分被灭活。而塞入较浅(距肛门约2 cm)时,则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到达作用部位起效,但之后还是要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而被代谢灭活。在这一阶段,口服药和栓剂走的是相同的代谢途径,也就是说,通过栓剂吸收的药物最终也需要肝脏代谢解毒,过量使用同样会伤肝,因此“栓剂的副作用比口服小,不伤肝”的说法不正确,只有严格按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才是王道,超剂量使用都会伤及肝脏。栓剂的优点在于,对于服药后易呕吐、吞咽困难、昏迷的患者、哭闹不愿服药的儿童,仍可给药;可降低药物对胃部的刺激性等;缺点在于,其剂量不易调整;给药不方便;多次用药可刺激肛门;易引起腹泻等。


  在使用退烧药时,应尽量选用一种退烧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用药间隔为6-8小时,最短时间间隔不低于4个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若短时间内重复多次服用退烧药或单次大剂量用药,往往会引起大量出汗导致脱水、虚脱,同时也可能会加大退烧药的毒副作用。感冒时,服用的复方制剂中大多含有退烧药成分,此时若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可能会由于重复给药而加大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退烧药仅可治标,并不能根除引起发热的病因,连续服药3天后如仍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
 

  作者:石浩强  编辑:陆娇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