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上海市作家协会第九次会员大会9月23日在沪举行,选举产生了上海作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和新一届上海作协主席团成员。著名作家王安忆连任上海作协主席。上海市作协此次共选举王晓明、叶辛、孙颙、孙甘露、杨扬、汪澜、陈村、陈思和、赵丽宏、秦文君等10人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增添编剧王丽萍、评论家郜元宝等7人为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
详情
我对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不满意,想要写的却没有写出来,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9月2日“2013上海写作计划”启动,今年的主题为“呼吸”。
写作不只写在纸上 还写在读者意识里 驻市作家在爱尔兰驻沪总领事官邸朗诵文学作品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3
“方寸插图,让文字有了新生命”
2013年12月18日 16:08


 
邀请名画家为名作家作品配插图,这是《上海文学》十年来的传统,在《上海文学》社长赵丽宏看来,这些小幅插图是“以绘画的魅力,展示了文学之美”。
 

《上海文学》办插图展庆祝创刊六十年

 

 

作家张辛欣为自己的作品《谁在守望〈守望者〉》(刊于《上海文学》2009年第6期)所绘插图。

作家刘心武为自己的作品《相忆于江湖》(刊于《上海文学》2011年第4期)所绘插图。

画家施大畏为严歌苓中篇小说《白麻雀》(刊于《上海文学》2004年第1期)所绘插图。

家万芾为缪克构短篇小说《暗器》(刊于《上海文学》2009年第1期)所绘插图。

画家马小娟为王安忆中篇小说《后窗》(刊于《上海文学》2005年第10期)所绘插图。

画家夏葆元为迟子建短篇小说《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刊于《上海文学》2011年第1期)所绘插图。

 

 

  《上海文学》杂志创刊六十年了。杂志社没有做大的庆典活动,而是以“文学之美·《上海文学》插图展”为自己庆生。邀请名画家为名作家作品配插图,这是《上海文学》十年来的传统,在《上海文学》社长赵丽宏看来,这些小幅插图是“以绘画的魅力,展示了文学之美”。展览结束后,一部分画作将被拍卖,所得作为慈善基金,一部分则继续留存在杂志社。

  

几代作家在《上海文学》上登场

  巴金先生于1953年创办了《上海文学》,最初刊名是《文艺月报》。创刊以来,她几乎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曲折路程,一路走来。《上海文学》创刊之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当时引人注目的作家,都在这里发表过新作,而不少年轻作家也在这里发表其成名作。“文革”结束后,一度停刊的《上海文学》重新开张,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重镇,老中青三代作家在杂志上亮相,展示他们曾被压抑了的才华。新一代的年轻作家又从此起步。在赵丽宏看来,“《上海文学》犹如一个舞台,六十年来,中国的几代作家在这个舞台上纷纷登场,他们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作品,在新中国的文学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作家赵丽宏担任《上海文学》社长一职到今年正好十年,邀请画家为文学作品配插图也持续了十年。这十年来,《上海文学》每一期都约请画家画插图。国内的很多美术名家加入到文学插图的阵营中来,其中有国画家、油画家,也有水彩画家。为庆祝刊物六十岁生日,除了本周五开幕的“文学之美·《上海文学》插图展”,《上海文学》编辑部还将这些插图编选成册出版。据赵丽宏介绍,画家们的大部分画作原稿都在杂志社,在展览结束后,一部分将被拍卖,拍卖所得将作为慈善基金,一部分则继续留存在杂志社。

  那些方寸文学插画的作者不少都是知名画家,比如施大畏、夏葆元、万芾等十多位,还有几位作家刘心武、张承志、张辛欣,他们亲自为自己的文字画插图。夏葆元已经为《上海文学》持续贡献了三年插图,每期为两篇作品做插图,“至于还能画几年,我也不知道,希望还能继续画下去。”夏葆元昨天对早报记者说,“其实以前就画过不少文学作品的插图,也有生活积累。我画这些插图不是完全地去图解,(而是)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在里面。”在他看来,作家是用文字来诠释世界,“我们来做插图,用形象去诠释世界, 其实是平行的角度。”夏葆元接触这类文学插图已经有几十年,“也许只有我们这些画家能做这些事情了,现在的80、90后画家,他们对这些东西没有直接感情,很难为文学来做插图,我觉得他们不行。”

  

画家对文字的诠释让作家惊喜

  能邀请到名画家为《上海文学》做插图,这和赵丽宏与画家的密切交往有关,“这些年来我跟画家的交往很多,所以我希望他们能为这本杂志画插图,他们都很愿意。”赵丽宏对早报记者说,“他们这一代画家,毕竟对文字和文学有憧憬,图片能配在作家的文学作品里,他们也很开心。而画家根据文学作品进行的创作,使作家的文字有了新的生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里,经常会配上名画家的插图,赵丽宏说:“我们这一代从连环画到文学名著插图,对这些刻画作品人物和情节的插画都非常有感情。”

  “为文学作品画插图,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画家们事先必须仔细阅读文字,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然后再以自己的风格创作插图,虽只是小幅作品,却都是精心构思,将文学作品描绘的情境生动展现在画面之中。文学家的文字、文学作品描述的形象和意境,能激发画家的创作灵感。”赵丽宏说,画家们用画笔描绘文字中的形象,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美术家向文学的致敬。他们的画,不时让编辑产生惊喜。这种惊喜,有时是由于不谋而合,画家们的创作,画出了编辑心目中的人物,有时则是因为出乎意料,画家的插图颠覆了编辑和预想,让人在惊愕后称绝。画家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诠释,也常常让作家们产生惊喜。”在赵丽宏看来,这些小幅插图是以绘画的魅力,展示了文学之美。文学和绘画的结合,成为《上海文学》的一种风格。

  

展讯

文学之美·《上海文学》插图展

  时间:12月20日-25日

  地点:巨鹿路681号海上艺术会馆(上海作协旁)

 




选稿:丛山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