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上海市作家协会第九次会员大会9月23日在沪举行,选举产生了上海作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和新一届上海作协主席团成员。著名作家王安忆连任上海作协主席。上海市作协此次共选举王晓明、叶辛、孙颙、孙甘露、杨扬、汪澜、陈村、陈思和、赵丽宏、秦文君等10人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增添编剧王丽萍、评论家郜元宝等7人为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
详情
我对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不满意,想要写的却没有写出来,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9月2日“2013上海写作计划”启动,今年的主题为“呼吸”。
写作不只写在纸上 还写在读者意识里 驻市作家在爱尔兰驻沪总领事官邸朗诵文学作品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3
【逝者】冀汸 “七月派”华侨诗人
2013年12月20日 09:29


每年去风景秀美的杭州,总会去西湖上的苏堤白堤散散步,也必定会到坐落湖畔的浙江医院,去探望“七月派”老诗人冀汸先生,与他随意闲聊。 

    “七月派”华侨诗人,2013年12月17日在杭州去世,95岁

 

冀汸(1918.12.8-2013.12.17),生于印尼 韦泱摄于2009年春

1947年夏,冀汸在武昌黄鹤楼遗址。
 

 

    每年去风景秀美的杭州,总会去西湖上的苏堤白堤散散步,也必定会到坐落湖畔的浙江医院,去探望“七月派”老诗人冀汸先生,与他随意闲聊。“七月派”以胡风主编的刊物《七月》得名,围绕着这份杂志写作的一批诗人被称为“七月派”诗人。12月17日,冀老在杭州去世,享年95岁。

  今年11月2日下午,我随《上海文学》社长、诗人赵丽宏一起,去杭州浙江医院看望冀老,浙江诗人奕林作陪,并介绍了老人的近况。

  冀老住此,将近15个年头了。我每次去,总听他说想早点回家。其实,人入老境,免不了与医院多打交道。医院的护理及医疗条件等,自然方便优越。我照例如此安慰老人几句,自知未必有效,却是期望他的心绪能得稍安。

  闲谈中,自然会聊些过去的文事。新中国成立后,冀老虽然长住杭州,但早年对上海却并不陌生。1918年,冀汸出生于印尼爪哇岛。后随祖父母回国,在重庆读完中学,考入抗战中内迁的复旦大学历史系。1946年抗战胜利后,又随复旦大学回迁上海。毕业后,即在上海居住,本想找一个固定工作,正巧有朋友找他,便应邀去南京一所小学教书。冀汸的专著,大都在上海印行出版。最早的诗集《跃动的夜》,在桂林初版后,1947年1月由上海希望社再版印梓。他的第二本诗集《有翅膀的》,由上海泥土社于1950年出版。诗集《喜日》,由上海华东新华书店出版于1951年,诗集《桥与墙》,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于1952年。第一部长篇小说《走夜路的人们》,1950年由上海作家书屋出版。另一部长篇小说《这里没有冬天》,1954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如此说来,上海慷慨地接纳了他的创作。也可以说,冀汸与上海有缘,并对上海留有许多美好的印象。

  继1940年在重庆第一次见到胡风,1946年冀汸刚到上海,第一个去看望的,是住在雷米路(今永康路)文安坊的胡风。在上海,冀汸一面继续在复旦大学读西洋中古史、心理卫生最后两门课程,一面写作长篇小说《走夜路的人们》,同时编成了第二部诗集《有翅膀的》,交胡风准备列入《七月诗丛》第二集出版。

  这就说到了他的诗歌创作。1937年,还是中学生的冀汸,已成为胡风在上海创办的《七月》杂志热心读者。之后,《七月》迁往武汉。而他已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开始有了创作欲,第一个瞄准的投稿目标,就是《七月》。他尝试着一次次投稿。一天,收到编辑部寄来的大信封,内附一信,称他这位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为“先生”,说“诗都读过,选不出可发表的,如有新作,可再寄来”,署名“编者”。这是退稿信,却更多地给了他信心,说明《七月》没有拒绝他,等待他的“新作”。他把退回的诗稿全烧了,欲重整旗鼓。只是把仅有几句话的那封短信留了下来。

  1939年11月,冀汸将刚写完的一首三百行长诗《跃动的夜》,寄给《七月》。很快,有了回信,信中说“可以发表,作了一些增删”,信末署名“胡风”。冀汸一看乐了,这笔迹,与上次署名“编者”是一样的,说明他的作品胡风都认真看过。果然,此诗在1940年1月号的《七月》杂志刊出。经胡风增删后,整首诗明朗、乐观的情调更和谐统一了。诗作首次发表后,冀汸感觉甚好,以为找到了诗歌写作成功的捷径。他按此写下去,一首更长的四百多行的诗歌《两岸》又一挥而就,他自以为比《跃动的夜》写得更好,迫不及待地立马寄给胡风。接着是难熬的等待或者说期盼。然而,他盼来的却是一盆“冷水”。胡风回信说,此诗“是反现实主义的失败之作”。冀汸后又几经修改,仍无济于事。只有一个章节觉得尚显完整,便将其单独抽出,改诗题为《渡》,刊于《诗垦地》第三辑。这次自我模仿的失败,对冀汸来说,不啻是一帖清醒剂。他认识到诗歌的生命在于创新,重复别人或自己都是一条死胡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胡风从香港回到桂林。在桂林的青年诗人朱谷忠、米军、彭燕郊等正在筹办一家出版社,得到了胡风的支持,定名为南天出版社。胡风应邀为他们挂帅主编的第一种出版物,即《七月诗丛》第一集,共十一种。胡风写信给诗人邹荻帆,让他找绿原和冀汸,各编一本诗集列入这套诗丛出版。冀汸就把手头的四首诗《跃动的夜》《渡》《旷野》《夏日》,整理成薄薄的一叠诗稿寄给胡风。胡风看后回信说“为什么不多收几首,让诗集厚一些”,同时指出《夏日》一诗有小资情绪,他打算改一改。这样,冀汸的第一本诗集《跃动的夜》,于1942年11月由南天出版社初版,作为《七月诗丛》第一集的一种,印了三千册。这套诗丛还有艾青的《向大地》,胡风的《为祖国而歌》,孙钿的《旗》,田间的《给战斗者》等。那日,冀汸看我取出他的旧版诗集《跃动的夜》请他签名时,精神瞬间焕发,话语多了起来。一册旧著,勾起了他对往昔的追忆。

  当年,胡风在《跃动的夜》出版之际,称冀汸的诗“是纯洁的乐观、开朗的心怀以及醉酒一样的战斗气魄。在诗人的面前,一切都现出友爱的笑容,一切都发出亲密的声音,罪恶和污秽都销声匿迹了”。这是胡风第一次对冀汸的处女诗集作出热情而中肯的评价。上世纪50年代初,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瑶先生,在大学课堂首次开设现代文学专业,讲课中首次评说《跃动的夜》,说此诗“歌颂劳动和收获的愉快,写出中国在抗战中健壮的生命。诗中有‘听/鸡声四野/已经唱出了黎明’,对中国的明天寄予了热望。他的诗艺是声音响亮,句子有力,摄取题材的范围比较广”。这些评论,是权威给出的,也是十分贴切的。

  每次给冀老拍照时,我心中就想,冀汸生于印尼,其脸型也有点像东南亚人的模样。另一位“七月派”诗人阿垅早期描述得更为准确、形象——“隆凸的额和深陷的眼睛,突然会射出明亮的光束”。尽管冀汸现在老了,年逾九旬,饱经岁月的风霜。然而,他给我的印象,仍不失诗人的“单纯与勇壮”。我又想到,我曾看到过几帧冀汸与友人合影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旧照。年轻的冀汸,胸前挎着一架相机,风华正茂,真是帅气。那时,即使在年轻知识分子中,玩相机的也寥寥无几,可见冀汸是个兴趣爱好甚为广泛的活跃分子。

  所幸的是,到了暮年,冀汸仍葆有对新事物的兴趣。在病房的一角,搁一张小小的写字桌,桌上置一部手提式电脑,他说近十年来,每遇有所思有所感,就在电脑上写写小文,不求功利,聊以解闷。西湖边,有柳浪闻莺,有平湖秋色,而住在湖边灵隐路上的冀汸老人,每日敲打字句,那一串串“嘀哒”之声,洒向静静的湖中。冀老映在窗棂上的身影,莫不是西湖边上一道新的风景。

  如今,诗人已去。这一切,莫不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响。

  (作者系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

 

 

冀汸第一本诗集《跃动的夜》,1942年11月由桂林南天出版社出版。

冀汸第二本诗集《有翅膀的》,1950年由上海泥土社出版。

冀汸第一部长篇小说《走夜路的人们》,1950年由上海作家书屋出版

 

 

    冀汸诗歌选读

  不要冬天

  没有下霜

  也没有落雪

  有些阴郁

  也有些肃杀

  冬天不像冬天

  难道秋天赖着不走

  乳汁干涸的池沼

  钓鱼爱好者将她遗弃了

  忧伤地睁大深陷的眼睛

  凝视偶然飘过的云团

  唯愿快些变成多情的雨点

  高大的林子

  西风吹过 北风吹过

  枯叶依然占据头顶

  迟迟不肯凋零

  而嫩芽萌发

  终会一片一片

  悄悄将它们挤落

  不要冬天,不要

  收获了果实

  接着开花

  春天 秋天

  直接握手 拥抱

    南雁荡山

  在洼地上泼一瓢清水

  围绕着它

  插上半圈奇形怪状的石片

  贴几块苔藓,栽几丛竹篁

  种几棵小树

  让梅花倒挂于峭壁

  让青藤和枯枝赛跑

  一同登上峰顶

  然后在岩洞和石缝里

  嵌进书院,庙宇,道观……

  这是放大的盆景哩,

  我也能建造一座!

  不过稍稍有点遗憾——

  我不是神话里硕大无朋的巨人

  也缺少如来佛似的一双手掌

    哨

  一块大礁石

  渔民的家

  渔船的避风港

  水手的航标……

  不,不仅仅是这些

  它还是大地的眼睛:

  日日夜夜望着大海,

  有没有奔来汹涌的风暴?

  我站在最高的巉岩上

  我就成了大地的眼睛:

  夜里,凝视着大海,

  守到它点亮满天星斗;

  早晨,凝视着大海,

  等来它抛出燃烧的太阳。




选稿:丛山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韦泱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