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毛晋在崇祯年间编刊的《六十种曲》是中国戏曲史规模最大的戏曲总集,由于是从“词山海曲”中披沙拣金,所择作品大都是精品。

《后六十种曲》
明人毛晋在崇祯年间编刊的《六十种曲》是中国戏曲史规模最大的戏曲总集,由于是从“词山海曲”中披沙拣金,所择作品大都是精品。所以,四百年中不断再版,成为流传最广的一部戏曲传奇的总集。时隔400年后,复旦大学出版社日前出版了《后六十种曲》(共十卷册),收录明末以来各类戏曲本子60种,并附录了20部剧本。
筛选出60部剧作并附录20部
毛晋版《六十种曲》收录了元末南戏和明代传奇59种,以及北杂剧《西厢记》1种,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昆剧剧本。这部《六十种曲》也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出版物之一。但自明末后,很少有出版人再像毛晋那样,对戏曲作品进行精选,以致鱼目混珠沙金同存,一般读者和戏曲爱好者,很难辨明其中的经典作品。“于是,我们仿照毛晋的做法,通过学术的、历史的、舞台的、观众的视角,从上万剧作中,筛选出60部剧作,并附录20部。” 《后六十种曲》主编朱恒夫说。朱恒夫同时是上海大学中国戏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该书所选录的剧本既有传奇的经典之作,如《桃花扇》、《长生殿》、《雷峰塔》等;又有曾经在戏曲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如京剧的《玉堂春》、《霸王别姬》,秦腔的《一滴血》,湘剧的《鹦鹉记》等;更有当代的戏曲杰作,如《团圆之后》、《连升三级》、《易胆大》、《金龙与蜉蝣》等。
尽可能收录原创作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认为,明末的《六十种曲》是有学术水准的通行本,几百年来可以供普通读者阅读之用,“当时的戏曲本子不仅用于表演还可供阅读”。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这个《后六十种曲》继承了这一传统,也是有一定学术水准的通行版本。
朱恒夫说,在编选这部《后六十种曲》时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所选本子起始时间为明末,截至2008年,“有一些剧本,虽然问世于毛晋生活的年代,可能由于刻版与毛晋甄选标准的原因,没有收录到《六十种曲》。但经过四百年时间的考验,确实是质量较高的本子,可以收录。”其次,所选剧目尽可能收录原创或首次根据民间传说、小说等改编的本子,基本不收从别的剧种中移植改编过来的本子,除非移植改编的剧目在演出后远远超过了原作的影响。“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的本子,除了考量它们的文学性以外,还要考量是否为该剧种的代表作,是否为著名演员的代表作,是否为某个流派的代表作,是否经受住了相当长时间的考验。”而对于现当代戏曲作品,朱恒夫认为需以历史的、审美的眼光来遴选能够代表当代戏曲最高水平并反映戏曲未来走向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