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为进一步弘扬荷文化,金湖县人民政府联合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著名文学杂志《青春》承办的以荷为主题的全国散文大赛。征文要求:1、以“荷”为主题,观点鲜明,内容健康;2、文体为散文(随笔),1000字左右为宜;3、作品须为原创……。征文时间:2014年6月1日—7月20日。联系人:
详情
作为小说家首先要清醒,千万不要妄图引领这个时代,也不可能站在这个时代的前面。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文学信仰是一种终生的初恋
2014年8月19日 06:10



 

 

 

     “文学信仰是一种终生的初恋!”每当听到我说这句傻话,就引得一些痴爱文学的老友,苍颓的容颜,莞尔如花。

    人类的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互积累起来的。若说“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这是没准儿的事,关键在于运用“物质”力量去缔造何等“文明”?有句流行的说法:“金钱不是万能,没有金钱却万万不能”,似乎不无道理,其实是一种物化的鄙俗之见。要说“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目的”,这是文化人的崇高理想,但懂得这个理想的人不多,据以作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人更少。在当今社会“发展经济是硬道理”的时潮推动下,寻求“物质文明”是群众奔走的阳关道,寻求“精神文明”成为有心人踽踽而行的独木桥。

    从学术门类来看:文学,应该是建设人类精神文明的基本学问。可“应该”是一回事,“实践”是另一回事。

    世间和文学结缘的人,可以分成3种情况:“不得已而为”者,“有所为而为”者,“无所为而为”者。

    第一种人:“不得已而为”者,文学兴趣不高,文学才能有限,大多是在“求学”、“求职”的选项上,无奈落入文学领域,往往走在半路上,一有机会就跳槽;也可能在文学界厮混下去,不大可能创造什么精彩成绩。

    第二种人:“有所为而为”者,拥有一定的文学兴趣和才能,怀抱香港张氏女作家所说“成名要趁早”的大志,持久拼博,会成为作家或学者。不过作家、学者的热情参差不齐,不少人在现实浑水中浸泡久了,文学热情表皮一片片脱落。举目所见,当下据有一方山头,拉起一帮团伙的作家学者,聚焦了俗众崇仰的目光,攫取了社会庞大的资源,安享盛名厚利的,随处都有,正是奔走在阳关大道上的领头人物。第二种人当中,有些真情实意为文学奋斗者,却成为异数。

    第三种人:“无所为而为”者,大多是文学迷。事实上真正爱文学的人是天生的,从情感看,浓厚的文学爱往往胜过作家或学者;从才赋看,可能会是也不一定就是作家或学者。

    各行各业中的文学迷,不论干的是什么行业,始终对文学兴趣盎然,盎然到告别原来专业转身拥抱文学。学医的鲁迅,学工的郁达夫,那些大文学家的故事不必说了。上世纪的台湾,有一位文学大侠唐文标(1936~1985),他是香港的数学天才,30岁出头,拿到美国数学博士,拿到加州大学终身教授位子,也拿到金圆王国的公民国藉和旧金山湾区的高级别墅。他迷文学,他认为文学影响民族习性的能量特大,他深恶痛绝全面西化的台湾现代诗。1972年他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到台湾,发动猛烈的“现代诗批判”,揭开现代诗的虚无面目,给台湾形式主义的诗歌当头棒喝,震撼了主流诗坛的名流大师群。“现代诗批判”连续下去,发展成更大规模的“乡土文学论战”(1977~1978),改变了台湾文学全面西化的生态。可惜的是,被时人称为“文学大侠”的唐文标先生,为发展严肃文学废寝忘食的拼搏,积劳成疾,不幸英年遽逝。

    唐先生的故事,是文学“无所为而为”者,伟大奉献的一个显例。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文学迷,永远不会稀少。文学迷的族群,有一种人,迷得不可救药,把文学作为宗教般信仰。说起来一般人不大会相信,世间真的就有这样痴迷文学的憨子。

    一个人由文学迷,上升到文学信仰者,当然有其长路行进的过程。

    人生的初恋,不一定能发展成终生之爱。可文学信仰者,崇拜文学的美好,崇拜文学的神圣。火焰般文学的热情,永远存在于心灵深处;冷静的文学目光,永远凝注于人生的远方。是一种坚定的文学终生之爱。

    文学信仰者,心灵里有温柔!独自一人,也不会孤寂。天阔地远,走在茫茫世间,也会有遥远的心灵相互慰藉。

    文学信仰者,精神上有活力!冲风冒雨,敢于迎战无端而至的横逆,永远不会衰老。哪怕走到夕阳晚景,落山之际,也会烧起漫天的霞光。




选稿:丛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郭枫(台湾)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