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为进一步弘扬荷文化,金湖县人民政府联合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著名文学杂志《青春》承办的以荷为主题的全国散文大赛。征文要求:1、以“荷”为主题,观点鲜明,内容健康;2、文体为散文(随笔),1000字左右为宜;3、作品须为原创……。征文时间:2014年6月1日—7月20日。联系人:
详情
作为小说家首先要清醒,千万不要妄图引领这个时代,也不可能站在这个时代的前面。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在阅读中发现价值
2014年8月22日 08:38


——2014“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第67届文化讲坛实录

 

8月13日,解放日报第67届文化讲坛走进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与嘉宾们共同感悟“在阅读中发现价值”。 

 

    对话篇

  嘉宾主持郎永淳(央视新闻主播):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郎永淳,也是读书类自媒体“郎读”的创办者。今天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相聚在上海书展。

  今天的这个讲坛是2014“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同时也是解放日报坚持办了9年的文化讲坛。

  人生总会面临各种抉择,它们最终会决定我们人生的模样。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做抉择?我读过一本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人生中,我们有时会面临地狱一般的情景,有时会面临天堂一般的情景。但每一层地狱中都有可能住着一位天使,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发现它,有没有机缘遇到它;当然,每一层天堂里也住着一个魔鬼,就看你有没有能力躲过它。

  如何才能遇到人生中的天使、躲开人生中的魔鬼?我个人的体会是,阅读,可以带领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
  今天的文化讲坛邀请了四位嘉宾,他们将通过自己的经历与思考,与大家分享怎样“在阅读中发现价值”这一主题。

  (嘉宾演讲结束后,进入对话环节)

  《怎样阅读文艺作品》是我阅读历程中的第一个重要阶梯

  郎永淳:我的第一个问题想请四位嘉宾分别回答。今天在场的朋友们应该跟我一样,特别想知道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对你们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本书是什么?

  沈昌文:我年轻时读的第一本改变人生的书,是当时的生活书店出的“青年自学丛书”里的那本《怎样阅读文艺作品》,作者是沈起予。这本书我一直保存到现在。这是我的阅读历程中,从一个年轻工人成长为一个出版工作者的第一个阶梯,当然,以后的阶梯很多,但这个阶梯我毕生难忘。

  罗援:回想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书,我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这是我年轻时进入军事科学院从事军事研究时最早接触到的书。后来,在学术大家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下,我又参与编写了这两本书。这也是我第一次参与编写著作,从中我得到了许多智慧和感悟。这两本书对我一生影响非常大,我也把它们推荐给大家。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书,其中有不少是野史,哗众取宠。从我的读书经验来看,真正有学术价值的,还是这两本书。它们是从海量的原始资料中提炼出来的,权威、客观。

  读书要像拌制混凝土一样,要有水泥、石子、黄沙,三样东西拌在一起才行

  郎永淳:韩老师,您刚才在演讲中讲到,您用了很长时间钻研专业书籍,读了4000多种,几乎将这个领域的书穷尽,这其中对您最重要的一本书是什么?

  韩天衡:回顾我的读书历程,我感受最强烈的不是这4000多种专业书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类书,而不是一本书。

  一类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书。我19岁的时候,社会上强调读书要读毛泽东的,所以我用了95%的时间来读毛泽东的书。后来又提倡要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我又读了很多相关的书。当时读了这些书以后,对我影响很大,也很受用。

  另外一方面,我比较愿意读历代诗评、文评和词评。当我读古书读到弄不清楚或者不能进行归纳的时候,就会想看看评论家是怎么说的,那些评论大家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地就把某本书、某个人最本质的东西抓住了。

  我感觉,读书要成功,就像拌制混凝土一样,要有水泥、石子、黄沙,三样东西拌在一起才行。所以,尽管我读得最多的是专业书籍,但更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书籍和历代诗评、词评。用我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要有“诗心文胆”。

  刘醒龙:刚才韩先生讲的我比较赞同,我们这种读书比较多、天天跟书打交道的人,要具体讲哪一本书对自己影响最大,很难衡量。但是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套书,它使我一生热爱阅读。

  我回想起来,上小学的时候,每当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纷纷跑到学校图书室去抢着看一套书。我现在不记得它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了,但我记得书名叫《可爱的中国》。这套书就是由一本本小册子组成的一个系列,讲北大荒,讲塔里木河,讲南沙群岛等等。我当时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祖国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很想去看看,但又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于是,我就想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自己的阅历变得更丰富。那套书给我的印象至今还非常深刻。

  在这套书之前,我肯定也看过别的书,但都记不得了,而这套书却一直记得。因为,它引导或者说启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使我在未来的人生中感受到,阅读确实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让生命变得更加强大。

  希望以后能多谈谈新的阅读方式,这样,年轻人才能有更多的阅读兴趣

  郎永淳:接下来,我想根据每位嘉宾从事的职业来提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提给沈老。您刚才讲到,出版社除了要出书,还要出刊物,您还特别提到了《三联生活周刊》,觉得它的影响力可能已经超过一家实体书店了。虽然书店里卖的书很多,但是为什么这么一本薄薄的刊物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而且现在还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手机”。在您看来,未来的阅读趋势会是怎样的?

  沈昌文:这也是我感到困惑的问题,现在阅读的趋势确实在改变,连我自己也在改变,我现在每天花最大精力做的事情就是上网。

  可是,我也很难完全改变阅读方式。我在网上看到的东西如果要精读,我就会这样:先下载,下载后还要改格式,正文排“五宋”,标题排“四黑”,按语排“五仿”,弄好了以后,第二天到三联书店去打印,打印完了我才仔细看。

  其实,网上看到的东西不过是给了我一个提醒,而不能认真地反复阅读。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我有些过时了,年轻人都不是这样。我也曾经有一个手机,现在不用了。为什么不用了呢?我听力不好,在公共汽车上,我的手机响了,我却听不见。旁边的人都听见了,告诉我说你的手机响了,我才发现,所以我不用手机。可见我确实有些过时了,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方式,但我相信年轻人一定是可以用新的方式来阅读的。

  我很希望以后能多谈谈新的阅读方式,这样,年轻人才能有更多的阅读兴趣、更多的阅读内容、更好的阅读手段,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看了很多书,是不是就能达到理想境界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要跟自己比

  郎永淳:技术的进步是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阻挡的。在进步的过程中,传播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改变不了的是它负载的重要信息,不管是纸质印刷品还是电子传媒,不变的是传递信息。载体的变化不影响阅读带给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和改变。

  罗援将军,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想听听您的看法。您刚才提到了反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过很多战争,但是给我们以反思的战争不多。还有像邓世昌这样的爱国将领,这样英勇无畏的人牺牲了,留下来的,很可能是那些不那么勇敢的。阅读这样的历史,心中不禁有悲愤感和困惑感。读书让我们了解过去,我们又该如何依靠读书来厘清思路、寻找方向?

  罗援: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很敏感的问题,在我的理解中也就是怎样对待中华文化的问题。中华民族中,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的爱国人士有千千万万,这些为理想、为信念、为祖国繁荣富强献身的人,虽死犹荣,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这些人的付出撑起了中华民族。但不可否认,中华文化中也有糟粕,比如在抗日战争中,伪军有210万人,而1945年日军向中国投降的时候,日军一共才有290万人。我们的卖国贼都快达到敌军的数量了。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某种劣根性。怎么办?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必须要有上进的精神。

  刚才提到为什么要读书,我曾送给年轻人三段寄语。今天,也想献给我们的读者,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第一,读书要有目标和理想。周恩来年轻的时候就写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读书目的很明确。读书要有信念、有抱负、有追求。

  第二,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刚刚看刘醒龙先生的新书,书名第二个字我就不认识,还是文化结构上有些不足,这需要靠什么解决呢?就是靠勤奋。韩天衡先生看了这么多书,也只有从这当中才可以领略到知识、文化,并提升思想境界。

  第三,功到自然成。你努力了,看了很多书,是不是就能达到理想境界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要跟自己比。只要我的知识文化层次提高了,可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更多的贡献,我觉得这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
  (下转第16版)  (上接第13版)
  
  书真正读进去以后,你就越来越知道自己的渺小,它是让你骄傲不起来的一把标尺

  郎永淳:韩先生研习了这么多年的书法、篆刻、诗歌、评论等等,包括一直以来坚持辩证法的学习。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韩先生是一个特别谦逊的人,但在很多人眼中您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一览众山小”是通过阅读形成的。有些书对您这样一位谦逊的读者而言,是营养、是好书;但是可能对于有些站在泰山之巅会飘飘然的、不谦逊的人,那些书可能就会变成毒药。人生当中要如何找寻那种让我们站在泰山之巅但永远不会飘飘然的好书?

  韩天衡:书真正读进去以后,你就越来越知道自己的渺小,它是让你骄傲不起来的一把标尺。我读了60多年书,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可能是自己专业领域里书读得最多的,但是,就像这次解放日报邀请我来文化讲坛演讲,我推敲了一下题目,叫《书山勤耕三分地》。那么大一个书山,实际上我只是在勤耕我那小小的三分地,这不值得让你骄傲,因为三分地之外的山大得不得了,你仅仅是了解了九牛一毛而已。

  古人经常讲豪言壮语,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早的孟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当很多艺术家在发表自己豪言壮语的时候,我就在想:当你登到泰山顶上,天下小了,你大了吗?其实你更小了。我在50岁的时候,给自己刻过一方印:“登山小己”。天下小了,你自己大了,这就是自大,很危险。一个人要吸收一点学问、一点知识,首先要像海绵一样,要有这个容量。你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很大了,就说明你没有容量了,就不能吸收新的知识了,就算你有一点成绩,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我不是一个不想骄傲的人,而是一个不敢骄傲的人,因为天下太大,自己太小。

  那种传授职场、官场伎俩的书,上午读了,下午就能对付老板、对付领导,在我看来是肮脏的书

  郎永淳:非常感谢韩先生刚才的分享。除了登山可以小己以外,我想通过阅读也可以让我们保持一个谦逊的反思态度。

  刚才刘醒龙先生在演讲中提到了伟大的作品、伟大的读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今天来到上海书展的读者很多,比起我们小时候能够接触到的书籍,现在的书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有时候就面临着选择的难题。书多了,但是好书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伟大的作品是多了还是少了?伟大的读者是多了还是少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醒龙: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把它留给时光、留给历史去回答最好。

  这样说吧,2011年寒假,南京大学一位教授在苏南地区做一个村庄的阅读调查。一天,他把阅读问卷都收上来,看了以后感到特别地恐惧,半夜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太可怕了,这个村庄的人只读一本杂志,是一本很庸俗的杂志。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我们民族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刚才罗援将军讲了《甲午殇思》,我跟他也聊过,说严重点,如果我们的阅读、我们的文化按照这样的进程走下去,人家不需要派军舰过来,不需要派飞机过来,我们自己就已在远离自己的文化了。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当下我们更需要伟大的读者。

  读书,一定不是上午读了下午就可以用的。年轻时候读的书,到老年、中年还有启迪,觉得“哎呀,这个书太好了”,这才是经典,它会影响你一辈子。那种关于职场、官场伎俩的书,上午读了,下午就能对付老板、对付领导,在我看来是肮脏的书。所以,读书一定要读你真心想读或者是能拿到家里全家一起读的书,你自己能读,你的夫人或先生可以读,儿子、女儿都可以读,希望你能读这样的书。

  郎永淳:我们的阅读,要远离成功学、养生学、心灵鸡汤等等,在真正的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反思。因为只有我们每个个体有了这样的反思,未来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才可能少一些罗援将军提到的那些“殇”。希望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仅体现在我们作家的作品里,我们每个个体也可以从好读书、读好书开始,做出自己的改变,并且从书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为未来个体的改变,乃至民族、国家的改变贡献出一份力量。

  无论作家还是读者,都要有价值的判断和价值的选择

  听众提问:请问刘醒龙先生,我很好奇,您为什么选用“蟠虺”这两个字作为书名?刚才您在演讲中也提到了,这两个字很多人念不出来,您不担心因此影响销量吗?

  刘醒龙:其实我这几年出的书,书名在文学界、出版界都有些说法,甚至有人强烈要求我改书名,但我强烈不愿意。比如我2005年出版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本来叫“天门口”,我说前面应该加一个神圣的“圣”。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天行者》,也有很多人问我“天行者”是什么意思,你可以用更通俗的方式来表达。包括这次《蟠虺》也是,确实有不同的看法。

  而我想坚持的是,无论作家还是读者,都要有价值的判断和价值的选择。“圣”,有价值的选择,是圣洁、神圣,是向上的。“天行者”,不是普通的在地面上行走的人,而是有一种精神高度的。那么“蟠虺”呢,重要的是“虺”字,它和“圣”、“天”一样。有句话叫“虺五百年为蛟,蛟一千年为龙”,其实这就是一种价值选择,你可以做一条毒蛇,也可以慢慢修炼成蛟,或者进一步修炼成龙……我们还可以思考下去,设定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境界。

  郎永淳:刚才这个问题是很多读者共同的好奇。从小说的名称中,我们看到刘先生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传播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传播学中有四层传播规律:首先要引起好奇心,形成围观心态;围观以后,人们会觉得这事儿与自己相关并形成一系列思考;产生思考以后就会跟别人进行交流,发生思想的碰撞;再接下来,对个体而言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思想上的转变。这就是看客围观、与己相关、引发思考、形成改变的一个传播的整体链条。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家、创作者能够像刘先生一样,在书名的选择上给我们提出更多挑战和思考的空间,并让我们在思考和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

  记得今年4月央视拍摄“读书日”公益广告时,台里让我想一句台词,说一说阅读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我说,阅读让我内心强大,能够勇敢地去面对所有未知的选择和挑战。我也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与四位嘉宾的碰撞,通过身体力行的阅读,通过各自的思考,发现人生的价值,找对人生的路径,实现有益的改变。

  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今天现场的所有朋友!我宣布,2014“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第67届文化讲坛圆满结束!




选稿:丛山  来源:解放日报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