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为进一步弘扬荷文化,金湖县人民政府联合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著名文学杂志《青春》承办的以荷为主题的全国散文大赛。征文要求:1、以“荷”为主题,观点鲜明,内容健康;2、文体为散文(随笔),1000字左右为宜;3、作品须为原创……。征文时间:2014年6月1日—7月20日。联系人:
详情
作为小说家首先要清醒,千万不要妄图引领这个时代,也不可能站在这个时代的前面。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文学变成“粉丝经济”牺牲品?
2014年8月27日 06:14


    名人出书粉丝做主 文学变成“粉丝经济”牺牲品?

 

    买书,买的书之深邃,还是偶像签售时的那一抹微笑?浸染在“粉丝经济”中的读者们,恐怕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粉丝经济”最近在图书业日盛。在作者名字比图书更好卖的情况下,图书的质量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此类图书泛滥,最终必将伤及图书业的声誉。

       粉丝经济:

    看中新书,还是“巴菲特午餐”?

    上个月,某互联网名人就自己的新书向读者开展众筹。结果一个月内就筹集了161万元巨资,刷新了出版众筹的纪录。之所以能如此日进万金,应该与这位名人开出的众筹回报有很大关系。但凡投资出书者,不仅可以获得这位名人的一本新书,还可以获得新书分享会的门票——这位名人和一些嘉宾都悉数出席,这样就有了“见真人”的机会。更具诱惑力的是,这位名人仿效“巴菲特午餐”,声称会挑选参与众筹的13名创业者共进午餐,并现场点评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

    几天前,这顿午餐已经吃过了。许多未被邀请者纷纷投去艳羡的目光。更有人点评参加新书分享会时所见到的这位名人的观感,“没想象中的帅,但口才比预想中的好。”讨论甚为热烈,但据记者观察,人们的热议之中更多的是关于名人本身,至于那本他们投资了钱的新书写得怎么样,哪里精彩,哪里存在疏漏,似乎关心的人并不多。俨然,名人比新书更有看点。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书展上。某80后青春写手的签售会上,很多一买就是五六本书,记者问他们,这书究竟哪里吸引了他们,得到的回答多半是“还没读过”,“只要是他写的,我都喜欢”。后来有知情人对记者说,按照这位写手的人气,哪怕是他写一本无字书,只在封面上印上自己的名字,照样大卖。作者名字比书更好卖。

    粉丝图书:

    图书沦为名人自我兜售的躯壳

    如前文所述,在“粉丝经济”中,图书质量不再是关键,关键的是这书是谁写的。对于那些追逐偶像的拥趸来说,偶像的一切文字都是最优秀的文字,非偶像的优秀文字,他们都不会有太大兴趣。

    “分辨‘粉丝经济’的最重要一点是,围绕着新书的营销是基于作者,而不是图书内容。”出版人章秦川对青年报记者说,有的名人出书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宣传自己,只要能吸引眼球,他们可以使用各种手段,“粉丝经济”也就这样被点燃了。至于外界如何评价新书,他们其实并不关心,也不想去关心。

    种种迹象表明:在“粉丝经济”之中,图书沦为了名人自我兜售的躯壳。在章秦川看来,问题就出在“躯壳”上——对于想自我营销的名人来说,出书,和做一款限量版的时装包,乃至秀一幅书法,从本质上说都是让自己更有名的手段。他们不断变换花样,推陈出新,但不太可能精于每一种艺术样式,因为他们认定拥趸购买并非出于对艺术本身的喜爱。

    也因此,人们只能祈祷这类“粉丝经济”的图书不要太多,因为整个图书业的声誉实在是伤不起。




选稿:丛山  来源:青年报  作者:郦亮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