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出书粉丝做主 文学变成“粉丝经济”牺牲品?
买书,买的书之深邃,还是偶像签售时的那一抹微笑?浸染在“粉丝经济”中的读者们,恐怕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粉丝经济”最近在图书业日盛。在作者名字比图书更好卖的情况下,图书的质量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此类图书泛滥,最终必将伤及图书业的声誉。
粉丝经济:
看中新书,还是“巴菲特午餐”?
上个月,某互联网名人就自己的新书向读者开展众筹。结果一个月内就筹集了161万元巨资,刷新了出版众筹的纪录。之所以能如此日进万金,应该与这位名人开出的众筹回报有很大关系。但凡投资出书者,不仅可以获得这位名人的一本新书,还可以获得新书分享会的门票——这位名人和一些嘉宾都悉数出席,这样就有了“见真人”的机会。更具诱惑力的是,这位名人仿效“巴菲特午餐”,声称会挑选参与众筹的13名创业者共进午餐,并现场点评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
几天前,这顿午餐已经吃过了。许多未被邀请者纷纷投去艳羡的目光。更有人点评参加新书分享会时所见到的这位名人的观感,“没想象中的帅,但口才比预想中的好。”讨论甚为热烈,但据记者观察,人们的热议之中更多的是关于名人本身,至于那本他们投资了钱的新书写得怎么样,哪里精彩,哪里存在疏漏,似乎关心的人并不多。俨然,名人比新书更有看点。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书展上。某80后青春写手的签售会上,很多一买就是五六本书,记者问他们,这书究竟哪里吸引了他们,得到的回答多半是“还没读过”,“只要是他写的,我都喜欢”。后来有知情人对记者说,按照这位写手的人气,哪怕是他写一本无字书,只在封面上印上自己的名字,照样大卖。作者名字比书更好卖。
粉丝图书:
图书沦为名人自我兜售的躯壳
如前文所述,在“粉丝经济”中,图书质量不再是关键,关键的是这书是谁写的。对于那些追逐偶像的拥趸来说,偶像的一切文字都是最优秀的文字,非偶像的优秀文字,他们都不会有太大兴趣。
“分辨‘粉丝经济’的最重要一点是,围绕着新书的营销是基于作者,而不是图书内容。”出版人章秦川对青年报记者说,有的名人出书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宣传自己,只要能吸引眼球,他们可以使用各种手段,“粉丝经济”也就这样被点燃了。至于外界如何评价新书,他们其实并不关心,也不想去关心。
种种迹象表明:在“粉丝经济”之中,图书沦为了名人自我兜售的躯壳。在章秦川看来,问题就出在“躯壳”上——对于想自我营销的名人来说,出书,和做一款限量版的时装包,乃至秀一幅书法,从本质上说都是让自己更有名的手段。他们不断变换花样,推陈出新,但不太可能精于每一种艺术样式,因为他们认定拥趸购买并非出于对艺术本身的喜爱。
也因此,人们只能祈祷这类“粉丝经济”的图书不要太多,因为整个图书业的声誉实在是伤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