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为进一步弘扬荷文化,金湖县人民政府联合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著名文学杂志《青春》承办的以荷为主题的全国散文大赛。征文要求:1、以“荷”为主题,观点鲜明,内容健康;2、文体为散文(随笔),1000字左右为宜;3、作品须为原创……。征文时间:2014年6月1日—7月20日。联系人:
详情
作为小说家首先要清醒,千万不要妄图引领这个时代,也不可能站在这个时代的前面。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最后一部”何其多 书商吃老本还能吃几回?
2014年9月2日 08:49


 

    书业中的“压轴把戏”可以歇歇了!昨天张爱玲未竟的译作《少帅》被整理出版。但读者仍被激怒:因为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被曾刊行的小说遗作”的《少帅》,已是第4部被冠以“最后一部”之名的张爱玲作品了。现在书商惯用此类“压轴把戏”来刺激读者的消费欲,这折射出书商技穷的焦虑。

    “压轴把戏”:

    “最后一部”之后还有3部

    青年报去年曾以《张迷:给偶像留点面子》为题,报道了张爱玲不满意的未竟之作,以及不愿公开示人的私信,如今被她的版权继承人不断整理出版,以至于张爱玲晚年窘迫毕现,“张迷”不忍的现实。昨天先出了繁体版的《少帅》走的又是这样的路子——这部作品张爱玲根本就没写下去,却被人翻出来出版,张爱玲写作的短板又一次被拿出来消费了。

    但令一些“张迷”更为纳闷的是,这《少帅》竟然也号称“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作”。这已经不是第一部张爱玲的“最后一部”作品了。2004年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被翻出来出版时,就被冠以“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2006年《郁金香》出版时也叫“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2009年《小团圆》名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竟有4部“最后一部”!难怪“张迷”要问:究竟哪部才是最后一部?

    只要学过一点逻辑就会发现,《同学少年都不贱》时的“最后一部遗作”,已将所有“最后一部”一网打尽了。而《郁金香》的“最后一部小说”已将所有“小说遗作”囊括其中。而从目前公布的材料来看,这些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全由她的版权继承人整理而出,由同样的出版机构出版。也就是说,当他们推出张爱玲第一部“最后一部”作品时,他们心里就清楚这其实不是“最后一部”。

    把戏背后:

    书商黔驴技穷很焦虑

    在出版人洪辉眼里,“压轴把戏”自然可以撩拨读者的消费欲,“其一,‘压轴’即意味着告别,和一个作者的告别,读者会因为离别的怅惘而购买新书。其二,‘压轴’也暗示着水准最高,这也会激发读者的购买欲。”

    如果这招用得恰当,那就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是,这套“压轴把戏”经常渗透着欺骗——不仅“压轴”之后还有“压轴”,而且作品水准也差强人意,说“压轴”只是为了多卖掉几本书而已。“这将严重影响出版商的信誉。时间一久,估计没有人会相信出版商对于新书的那点推荐。”洪辉对青年报记者表示。

    学者乔新生有一个说法,他认为这反映了出版界“整体的焦虑”——因为推出不了新人新作,只能不断翻炒老作家,通过制造“压轴”概念,来引起关注。洪辉也对青年报说,“‘最后一部’是往后看的,是在回顾。很多出版人缺少向前看的开拓精神,一味吃老本,结果越吃越穷,黔驴技穷。” 




选稿:丛山  来源:青年报  作者:郦亮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