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为进一步弘扬荷文化,金湖县人民政府联合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著名文学杂志《青春》承办的以荷为主题的全国散文大赛。征文要求:1、以“荷”为主题,观点鲜明,内容健康;2、文体为散文(随笔),1000字左右为宜;3、作品须为原创……。征文时间:2014年6月1日—7月20日。联系人:
详情
其实,诗写得让人难以理解,是审美的接受障碍。周啸天的诗非常好懂……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更多经典,无声浸润学子心灵
2014年9月10日 06:15


    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 上海教育不懈探索创新

    小学语文教材收入112首古诗,一年级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开展诵读体味古诗文音韵之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几天前,本市“教师博雅”微信号上线,几下点击,便可见到两鬓染霜的于漪老师饱含深情的吟诵。作为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开展的“师言诗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品读活动的一部分,几十位教学名师每人分享一首经典诗文,中华美德,家国情怀,在学生和年轻教师心头,无声浸润。

  如何让学子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好地汲取力量,提升人文素养,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代代传承?近年来,上海教育发展始终坚持探索,不断破题。

  课堂,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中秋节,月儿圆,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中秋节前,上海不少小学课堂里响起了甜甜的童声。
  一本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教材 《歌谣》,前年起走进中小学拓展课课堂。“歌谣容易传唱,节日习俗放在其中介绍,孩子们一念便知。”教材编写者之一、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教师张菊介绍,《歌谣》收录了部分关于清明、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唐诗、民谣。小学版中包含47首歌谣,初中版有23首歌谣,并配有光盘。最受欢迎的是沪剧选段《明月照我心》、儿童歌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等经典,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民歌和童谣也收录其中。如粤语童谣《月光光》、江苏民歌《杨柳青》、云南民歌《猜调》、东北民歌《小拜年》、浙江民歌《对鸟》等。

  2005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纲要》明确提出:在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内容;在中小学阶段,要着重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教育;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

  据悉,上海小学语文一到五年级教材共有112首古诗。从今年秋季开始,新版的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专门设古诗诵读,并开发了相关的音像资源,把古诗从文字移到磁带中,从原来的注重识字教学到现在的注重吟诵和体会诗词意境的教学,教师在两分钟预备铃时间、语文拓展课等时段带领学生开展学习,通过听录音、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结合低龄孩子学习特点,帮助其在听听诵诵中充分体味古诗文的音韵之美,感悟古代先贤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和传统文化魅力。本市部分中小学校还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发了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校园,传承民族文化血脉

  不久前,长宁区泉口路上的适存小学举办读书日活动,每个孩子都可以打扮成自己最喜欢的书中人物来上学,小“孙悟空”、小“七仙女”们成了最受欢迎的角色。2006年起,学校开始建设“书香校园”,通过引导孩子读经典培养阅读习惯,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念念《弟子规》、《三字经》,稍微大点的,在老师的领读下一起看《西游记》、《水浒传》,有的男生对其中的各种古代兵器着了迷,深入钻研,成了小小“古代兵器通”。

  根据《纲要精神》,2005年制定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推出了以“鉴赏艺术,学习技能,传承文化,弘扬精神”为宗旨的“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在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进程中,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创设艺术活动平台,构建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新古北中学,入校之初的预备班学生要学习《京昆艺术欣赏入门》一课。这本教材如此阐述:“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学校开展京剧、昆曲教育十余年,编制了一整套融合多学科内容的教材试行本,如《京剧与文史知识》、《初中美术、劳技与戏剧》、《初中音乐与京昆艺术》等,语文课学习京剧唱段中的历史知识,劳技课学画京剧脸谱。

  对学生们来说,除了广播体操,还有一套请京剧团老师编的京韵操,将云手、山膀、顺风旗、海底捞月、鹞子翻身等动作一一操练。在办学者看来,京剧的许多剧目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精神,是人文教育的绝好载体。

  社会,成就传统文化大课堂

  黑陶艺术、打莲湘、农民画、锣鼓书、上海滩簧、皮影、滚灯、剪纸……这些上海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本市推进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年轻学子学习鉴赏这些书写着上海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篇章,更加深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据悉,国家文物局与市教委联手共建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实践基地,一年中接待学生3万余人。

  传统文化教育的更大课堂在社会。从2006年起,本市整合社会各界资源,编制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版图》 下发至学校和学生,每年更新“节目单”,引导广大学生走进场馆,在实践中领略历史积淀和人文气息。

  同时,本市开展了“京剧走向青年”、“民乐会知音”等系列活动。高校中开设了交响乐、民乐、舞蹈、影视、戏曲等14个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数十万学生受益。实践基地还走向社会参与重大文化活动,在外滩新世纪广场、淮海路巴黎春天广场、徐家汇东方商厦广场、新客站不夜城广场等,处处留下学生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学生为主角搭台演戏的“广场艺苑”已举办近百场,成为上海引人瞩目的文化风景线。




选稿:丛山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彭薇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