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冰书挑战”正在迅速成为“冰桶挑战”之后一项全民游戏而在网上蔓延。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这种类似于荐书的玩法,因为很难植入具体的公益项目,而面临传播的困境。此外,已经有人瞄准“冰书挑战”推销自家图书,借文化之名,行商业炒作之实。“冰书挑战”究竟寿命几何,无人知晓。
缘起:“冰书挑战”方兴未艾
据青年报记者了解,“冰书挑战”源于外国社交网站“脸书”(Facebook)。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即仿照“冰桶挑战”,只是将冰水变成了图书而已——被挑战者微博上列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10本书,然后再以点名的方式向10人发起挑战,要求他们也列出10本图书,以此类推。
此游戏在国外一经火爆,赶时髦的中国读书人也即刻乐此不疲。也有不少写作名家参与其中。包括作家马伯庸、李西闽,诗人廖伟棠、春树,编辑史航等。
李西闽是9月8日接受诗人华秋的“冰书挑战”,开列了自己的书单的。其中包括《基督山伯爵》、《追忆似水年华》、《金瓶梅》和《三言两拍》等10部作品。不过李西闽似乎还没有完全习惯“冰书挑战”的玩法,因为在列出书单之后,他忘记了向10人发出挑战。这种读书人对于“挑战”的不适应,正是书评人止庵拒绝参加“冰书挑战”的原因。他在9月9日明确表示,“读书而已,挑什么战啊,有点像煞有介事。”
不论赞扬还是不屑,“冰书挑战”在中国文人圈中的确已经“煞有介事”地弥漫开来。不过似乎有一个问题很棘手:此前“冰桶挑战”之所以能够火爆,是因为这游戏中含了公益的成分。但是人们发现,“冰书挑战”却似乎很难注入公益。
背后: 面临传播困境
按照“冰桶挑战”的公益逻辑,当一个健康人将冰水倒在自己身上,全身立刻散布僵硬之感,这便感受到了渐冻人的痛苦,于是产生同情之心,于是决定捐款救助。而“冰书挑战”显然缺乏这样的逻辑:当一个挑战者列出了10本影响自己最大的图书,应战者即便再感同身受,也很难被激发公益之心,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没有人需要帮助。也因为难以植入具体公益项目,“冰书挑战”被认为难以长久。
不过对此李西闽有自己的看法。李西闽对青年报记者表示,公益未必就一定要捐款。大家都在网上晒自己的书单,可以形成一种很好的阅读氛围,形成读书的风气,让那些平时不读书的人也深受感染,跃跃欲试。“如果‘冰书挑战’能够唤起人们的读书热情,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公益吗?”
尽管如此,“冰书挑战”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荐书平台。既为荐书,那就难免会像这个时代其他“好书榜”那样被商业炒作利用。已经出现了这样端倪。有一个参与游戏的书商,在列了10本书之后,向另一个书商发起挑战,于是被挑战的书商也列了10本书。结果这20本书中有不少就出自两位书商之手。“冰书挑战”一时间成了自吹自擂或相互吹捧的新手段。
“任何游戏都难免被利用。”李西闽对青年报说,“如果‘冰书挑战’能促进阅读,那被利用一下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推荐好书。如果把自家的烂书也拿出来晒。未免会被人嗤之以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