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上海作协将于2014年9月13日(星期六)14:00在巨鹿路675号作协大厅举行2014上海写作计划首场中外作家交流会,2014上海写作计划的主题是“时时刻刻”(The Hours)。交流会由陈丹燕主持。届时,三位驻市作家和走走,将和读者一起畅谈文学的“时时刻刻”。欢迎广大会员和文学爱好者踊跃参加……
详情
其实,诗写得让人难以理解,是审美的接受障碍。周啸天的诗非常好懂……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雷达:长篇小说“向内转”之后
2014年9月12日 06:20


    就文学体裁而言,这十几年来,长篇小说无疑是时代文学的中心与主角。经过十几年的平稳发展,中国长篇小说艺术涌现了许多新的特质,收获了一大批可与世界文学对话的优秀作品,百川汇海,景象繁荣。但文学界对它的研究相对滞后,单个作品、单个现象的评论不少,整体性、规律性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晏杰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作家出版社)的出版切合了当前的需要。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专题性、学理性研究的专著,作者在掌握了大量学术资料和第一手阅读的基础上,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归纳出文体发展的历史脉络、总体趋势、美学规律、微观表现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作者把“文体的本质是人造物”确立为本书的理论出发点,体现了他的理论直觉。通过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十几种定义和考察“文体”的词源,作者提出一个新界定:“文体作为文学作品中人造物的一部分,规定作品的艺术特质,与作家的认知方式和现实世界存在一种间接的、隐性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文体具有直接的人为性、间接的社会性。这个界定基本上是科学的。过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建立在反映论上的,形式是对社会历史意识的被动反映,被视为“容器”。这是违反艺术规律的。每个作家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一样,他所创造的文体就不一样。归根究底,文体是作家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从文体的新界定出发,作者离析出叙述、结构和话语三个基本范畴,明确了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的对象。

  其次,作者提出“长篇小说文体向内转”的核心观点,体现了文学史意识和对文学发展动向的直觉。所谓“向内转”,指文体开始向小说的精神内核靠拢,形式和内容建立了一种声息相通的默契和对应关系。作者把新世纪长篇小说置于近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发展进程之中,透视长篇小说文体在3个10年的不同形态,如上世纪80年代是萌发期,90年代是扬厉期,新世纪是沉淀期,从而在文体演进的历史脉络中揭示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美学转向。他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由绚烂归于平淡,开始“向内转”,越来越内在化,文体的美表现为“有意味的形式”和不事张扬的自然美。据我的观察,近年来一部分长篇小说确实经历了一个内化过程,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体化,不再分开。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只有谈怎么写才是先锋的、新潮的,才是讲文学性的,谈写什么立即就被视为落伍。而现在作家对文体问题体会已经很深了,文体在悄悄地前进。

  再次,作者采取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结合的办法,致力于发现文学自身规律,体现了较好的艺术直觉。确立了“向内转”的观点之后,所有分论点和文本分析都围绕这个中心观点,在一些细部的论述论证当中,不时闪现着火花和创见。如揭示长篇小说和市场经济的血缘关系,认为它实际上是为市场而生、与新时代同时发生的一种文体,具有和新时代一样的青春活力与勃勃生机,在不久的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个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这是对长篇小说未来走向的大胆预言,似乎正为近年来的创作所应验。

  这本批评专著是当前文体研究的一个新探索,但我仍感到有一些不足,如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整体上有“拔高”倾向,多少有点以热情代替冷静的求证。须知,新世纪长篇小说也是分层次的,不可一概而论。更何况,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是否一定已经超越了现当代的所有时期,还须时间检验。




选稿:丛山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雷达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