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的审美开辟叙事诗的形式 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研讨会举行
日前,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俄罗斯联邦驻沪总领事安德烈·斯莫罗金,冯春、郑体武等翻译家与研究者参加纪念会,共同探讨莱蒙托夫作品的特色、在中国的译介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今年是俄罗斯著名民族诗人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该纪念活动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办。会上,今年刚刚获颁俄罗斯作家协会“莱蒙托夫奖章”的翻译家顾蕴璞在书面发言中表示,莱蒙托夫以诗的审美方式开辟了叙事诗的形式,作为俄国近代文学奠基人之一。莱蒙托夫作品中文译本的主要译者之一、翻译家王智量则认为莱蒙托夫是“世界上少有”的作家,因为他在短暂的20多年生命中留下了如此丰富而出色的作品,而在今天,我们依然在纪念他。莱蒙托夫生于1814年,通过《诗人之死》的发表确立了他在俄罗斯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普希金的继承人,他与普希金的比较是研讨会上被频频提及的话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伟民表示,相比普希金的“外向”,莱蒙托夫是“内向”的,但他的作品展现出了内心和灵魂的深度。翻译家夏仲翼表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在时代、风格上有很多的相似性,而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地位、影响乃至水平似乎都难分伯仲。当天,还举行了莱蒙托夫作品朗诵会,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朗诵了莱蒙托夫的《帆》、《当代英雄》等作品的选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