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天堂里漾溢文学的芬芳
2014年9月30日 08:59


    贤亮先生走了。痛悼之情瞬间袭来。

  脑海中闪出的第一幕是与贤亮先生的最后一面。那是去年12月6日上午,在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百花堂(第1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论坛会址),参加张贤亮先生无偿授权小说《灵与肉》电视剧改编权签约仪式。那日的百花堂依旧典雅芬芳,100部电视机组成的电视墙依旧散发着无可抵挡的气场。时间还早,我和其他几位朋友熟门熟道地先在百花堂古雅博儒的会客厅候场,不一会儿贤亮先生陪同自治区有关领导谈笑风生地步入百花堂,我们快步迎上。贤亮先生依旧精神矍铄,见了我则乐呵呵地向周围的人们介绍,“哈哈…这是小哈,现在是文联的领导了,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小姑娘……”寒暄应答间春风拂面暖意融融。当贤亮先生陪同领导们坐下继续交谈时,不期然听到贤亮先生朗声笑言:“我已经得了癌症,今天的签约……”我顿时愣住,恰巧贤亮先生的助理马红英女士在旁,扭头忙问,“贤亮主席这是怎么说,拿自己开玩笑啊?!”“是真的,肺癌,已经确诊,而且是晚期有扩散……”随即举行的张贤亮先生与宁夏电影集团的签约仪式十分隆重,而我于百感交集中只能用相机留下当日当时凝固的瞬间……

  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引领,近来宁夏的文学活动中,总是不由地要讲到张贤亮、想到张贤亮。今年是宁夏文联《朔方》文学杂志创刊55周年,我们筹办了座谈会并启动了首届《朔方》文学奖评奖。我和编辑部的同仁们筹划,为表达对张贤亮先生的敬意,感谢他对《朔方》、对宁夏文学的引领与彰显,首届《朔方》文学奖将“特别贡献奖”授予张贤亮先生,并委托冯剑华老师(贤亮先生的夫人、《朔方》原主编)向贤亮先生敬禀。8月18日晚,首届《朔方》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镇北堡西部影城百花堂举行。正值中国作协“2014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在银川举行,颁奖典礼嘉宾云集。张贤亮获得的“特别贡献奖”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丹增颁发。遗憾的是,正在北京看病的贤亮先生没能在现场。但是,看着大屏幕上贤亮先生卓然的风采和享誉新时期文坛的一部部力作,所有的心都在为先生的健康祈福。

  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上台宣读了评奖委员会给予贤亮先生的授奖词。

  作为新时期宁夏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张贤亮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他的9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被译成30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尤其是他的 《灵与肉》(《朔方》1980年4期)发表后,反响强烈,随即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为电影《牧马人》,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的记忆。张贤亮出现,不仅是《朔方》的骄傲,也使宁夏文学从此具有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张贤亮作为“宁夏名片”和“文学大树”的深刻意义,以及他长期以来对《朔方》、对宁夏文学强有力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将会得到人们永远的珍重。

  也是在现场,我与搭档刘畅朗诵了《灵与肉》片断,那个时代的文学的经典所传达的凄美苍凉与人生的况味,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起难以平复的波澜……

  一夜难眠。眼前眼后尽是与贤亮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25年前,我还在宁夏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宁夏电大首届“文学创作专业作家班”开学典礼,请来了贤亮先生为学员们上第一课。6年前,时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工作,为编辑策划“鲁迅文学奖·张贤亮自选集”——《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那个早春之日,与宁夏作家郭文斌及出版社的一位女编辑一道去镇北堡西部影城拜会贤亮先生。那天,贤亮先生兴致极好,带我们漫步于他一手创办的西部影城,不时停下细加介绍,并戏言“今天由我这个董事长亲自为你们做讲解……”在先生古意幽然的府宅前合影,贤亮先生就那么笑盈盈地与我们站在一起。去年8月,西北塞上斑斓的季节,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第六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在银川举办。8月20日上午我们请贤亮先生与学员们对话,那日,位于银川近郊植物园附近的森淼培训中心教室气氛异常活跃。尽管,当日的贤亮先生也曾私下说这几日身体略感不适,但课堂上的他仍手衔香烟,神采飞扬,妙语连珠中散发着他独有的精神气质。

  “许多人说22年劳动改造是您的财富,因此成就了您的今天。”“这话荒谬至极。苦难只会磨灭人,毁灭人。没有22年,我照样可以创作出大作品,这就是作家的‘天赋’与‘禀赋’!”“请把文学作为一种终身的精神文化追求。每个作家均应有一份自己的坚守,才会汇成文学的多样性。心里可以有一份荒凉,但必是经历过繁华富贵之后的荒凉,那是一种大境界……”那日,他还忙里拾闲对我说:“看过我在《南方周末》7月26日的《雪夜孤灯读奇书》吗?去读读吧。”

  是的,我读了,怀揣着许多的感怀,想再见先生时与他交流,可是,没有“再见”了。在“贤亮先生病情稳定,治疗见好”的信息中我们始终心存期盼,但还是在9月27日下午听到了贤亮先生猝然仙逝的消息。随即,赶去殡仪馆与贤亮先生做最后的道别。先生戴着漂亮的裘皮帽,身着缀着白色手绢的黑西装,面容平静安详。我轻轻地对贤亮先生说:先生,您一路走好!天堂里会因您漾动起更多的文学的芬芳……




选稿:丛山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哈若蕙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