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调查泛滥,数据“打架”严重
怎能只见时髦,而没有严谨?
时尚总是千变万化,最近的时尚是做阅读调查。随着阅读成为热门话题,阅读调查也几乎到了“无处不做”的地步,各地纷纷发布调查报告,以显示自己浓郁的文化气息。但是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有不少阅读调查数据相左,甚至于相反,一时间让人云里雾里,莫衷一是。阅读调查的信誉度就此大打折扣。业内专家认为,现在阅读调查过滥,应由专业机构统一进行才合适。
现象:各色阅读调查泛滥成灾
不久前,某知名图书销售网站发布了一份“中国最爱阅读城市榜”。一线城市全部没有上榜,排第一的竟然是一座浙江的二线城市宁波。北京、上海、广州商业化过浓,不少人无心读书,倒也罢了,深圳竟也不在“最爱阅读”之列,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毕竟,深圳是众所周知的“图书馆之城”,2013年10月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一时间,对这个阅读调查排行榜表达抗议的深圳人不在少数。
近来,各地兴起一股阅读调查之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的就是秀一份文化榜单。记者粗略地作了统计,近1年内,就有黑龙江、湖北、江苏、苏州、杭州等10余个省市发布了阅读调查报告。可是这些调查报告经常闹出数据相左之事,让人备感蹊跷。
比如今年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是4.77本,但4月发布的江苏首次居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中,2013年江苏成年居民人均图书阅读量只有4.29本。江苏是著名的文化大省,作者云集,读者甚众,全国数据竟高于江苏数据实在匪夷所思。
而作为江苏城市,苏州发布的《苏州市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摘要)》却显示,2013年苏州市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58本,苏州人爱读书不假,但比全省平均水准高出这么多,似乎又有一点夸张。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2013年12月发布的《黑龙江省全民阅读状况研究报告》显示,黑龙江省城市居民和农民平均每天的纸质书阅读时间有59分钟(如果按24小时看完一本书,那黑龙江居民每年要看15本书)。竟然是全国平均水准的3倍还多!
看来各色调查不仅滥,而且烂。调查报告原本是给人们一个对于现实的清晰呈现,现在来看,不呈现倒也罢了,呈现了反而越来越乱,数据和数据“打架”,让人一头雾水,无法再相信。
背后:调查自说自话,难以取信
青年报记者就此展开的调查中发现,造成阅读调查数据“打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调查方式的不一致。比如那家网站的“中国最爱阅读城市榜”,所依据的只是各城市读者在该网站上购买图书的数量。显然,宁波市民很喜欢在这家网站上购书。但问题是,该榜单充其量也只能被称为“最爱网购图书城市榜”,现在不仅变成了“最爱阅读”,还被冠以“中国”之名,难怪落榜者要强烈抗议了。
即便是抽样调查,样本的选择标准也不一致。由权威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进行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多达40600个。江苏省的居民阅读调查有样本19610个。而黑龙江的全民阅读研究只有样本3500个。抽样数量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记者还曾听说,有的地方可能只随机访问几百个人,就能出炉“某市阅读状况调查”这样的大型报告,实在让人无言以对。
当然,除了操作上的不一致等客观因素外,也不排除有人主观往脸上“贴金”。用业内人士林绍的话说,如果阅读调查显示国民读书量太少,毕竟有损文明古国的形象。而被指不读书没文化,也是极不光彩的。所以既然其他的数据都可以注入水分,那在数据上让居民每年多“读”几本书,也不是没法办到的。
总之,阅读调查越来越多,阅读调查的数据却越来越不可信。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统一调查机构。比如隶属于新闻广电总局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事实上,很多省份已经委托该研究院展开阅读调查。这样做自然可以统一操作流程,使数据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一个更重要的考量是,请一家独立机构来进行调查,则可以避免“人情数字”和“面子数字”的出现,使得调查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现实,真正取信于民。而不再是自说自话,自讨没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