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张爱玲如何写张学良
2014年10月5日 10:35


    他像一般二世主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东北易帜,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业,而且独力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甚至于传人——蒋夫妇极力敷衍笼络他,他也就当真。” 同为世家子弟,张爱玲对张学良如是评价。

 

图像

 

    真正的最后一部

  祖师奶奶张爱玲又出新作了!这次的英文历史小说《少帅》,是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展开的。

  这次《少帅》的宣传语——“传闻已久,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首度曝光!”——再次引起争议。

  十年前,《同学少年都不贱》出版时,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两年后,小说《郁金香》面世,换了个说法,叫“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到了2009年,自传小说《小团圆》面世,打出的旗号是“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类似的说法用得多了,难免不让人起疑:到底还有多少“最后一部”?

  但这次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明确表示:这次真的是最后一部!因为就他掌握的资料,今后再也没有其他重大作品可以出土了。

  1997年,宋以朗的母亲邝文美曾将一批张爱玲遗稿的复印本捐给南加州大学的东方图书馆,包括《少帅》的打字稿复印本。“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见到任何学者的研究,将来很可能还是会无人问津,所以我决定把它出版。”宋以朗说。

  少帅那五年的人生故事

  《少帅》是一部未完成的半成品小说,原计划写十章,结果只写了七章,现存打字稿81页,约两万三千英文字。经过两年的考据、翻译,9月1日,繁体字版《少帅》由台湾皇冠出版社正式出版。简体字版将由新经典公司出版,但时间未定。

  张学良的一生可谓连绵起伏波澜壮阔,不过《少帅》只截取了其中五年的时间。故事开始于1925年军阀割据时期的北京,最后以1930年少帅抵达南京作结。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与政治顾问端纳来到南京,受到国民政府的热烈欢迎。同时,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也接受了赵四。宋以朗认为这完全可以视为一个结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小说涉及到众多历史人物,不过张爱玲给所有人物都用了化名,比如将张学良改名陈叔覃,将赵四小姐改姓周,将冯玉祥改名为冯以祥。

  不曾得见的遗憾

  张爱玲对张学良的兴趣由来已久。1956年,她便想写张学良。1961年10月上旬,张爱玲暂别结婚五年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只身从旧金山出发,先访台湾,再赴香港。她去台湾很大一个原因是要收集张学良的资料,她还托人希望能见上少帅一面,但她没有告诉自己的老朋友,时任美国驻台北领事馆的文化专员理查德·麦卡锡,而是另找关系。“如果通过麦卡锡,这事就变成了政治事件了。”宋以朗解释说。

  可惜张爱玲没有如愿,很快丈夫赖雅中风的消息传来,她心急如焚,只好匆匆离去。但她并没有放弃这一写作计划。

  1963年左右,张爱玲开始动笔写《少帅》。最初的写作是快乐的,原本有望一口气写到西安事变。因为爱情是张爱玲所擅长的,相遇、试探、纠葛写起来都得心应手。但这个爱情背后牵扯太多的历史事件。为了更加准确,张爱玲写作的速度不得不放慢下来。而且张爱玲的野心也绝不满足于写一个爱情故事,她还想解读背后的国运民生。

  为什么没写完?累觉不爱

  宋以朗的父亲宋淇对于这个题材十分看好,从1960年代起,隔几年他就会鼓励张爱玲把这部小说写完。1991年,张学良获释,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岁月,随后与赵四小姐一起赴美定居。宋淇又写信给张爱玲,希望她能为此写点东西。张爱玲对此却明确表示了拒绝,因为此时她对张学良早就没有兴趣了,她回信说:“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讨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

  对所写的男主角失去了感觉,甚至还觉得讨厌,这小说是真没法写了。于是直到张爱玲去世,《少帅》都停留在半成品的状态。

  张爱玲评张学良:幼稚的二世主

  同为世家子弟,对于张学良,张爱玲有自己的理解:“他像一般二世主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东北易帜,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业,而且独力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甚至于传人——蒋夫妇极力敷衍笼络他,他也就当真。”

  她认为张学良是个爱国者,但在政治上又很幼稚。“兵谏在古代可能行得通,因为世袭的君主地位稳固,不像现代的强人的image(形象)经不起重大打击。蒋被胁迫抗日?造成张的民族英雄形象?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绝对不行。当然张是自恃亲同叔侄的特殊关系……最后还是出了事,同是错估了自己的特权。”

  她还分析张学良受民初翻云覆雨的美国人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影响:“端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从coach(训练)他(本想捧他为国际舞台明星)升为蒋夫人的coach。张终于对蒋政府感到幻灭,憧憬延安。

  张爱玲评张赵恋: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

  张爱玲1966年曾在书信中说,《少帅》的要点在于“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她认为像张学良这样的花花公子,无论他当时和赵四小姐多要好,但迟早会变心的,但正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所以就只能跟她终身厮守了。唐德刚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也记载赵四曾对张学良说:“不是西安事变啊,咱俩也早完了。”

  在第七章,张爱玲还忍不住跳出来评论道:“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童话往往是少年得志的故事,因此这种结局自有几分道理。在那最敏感的年龄得到的,始终与你同在。只有这段时间,才可以让任何人经营出超凡的事物,而它们也将以其独有的方式跟生命一样持久。十七岁她便实现了不可能的事,她曾经想要的全都有了。”

  专家解读:《少帅》就是升级版的《倾城之恋》

  赵四就是现实里的白流苏,成全她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陷落,而是牵涉整个中国的兴亡。张爱玲研究专家冯睎乾猜想,《少帅》若能写完,那它应该是一部规模更大也更具雄心的《倾城之恋》,也许依然隐括着同一个启示:“现实是不可理喻的,没有人知道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全世界的历史被改写,就只为了让一个女人守住风流的丈夫。”

  冯睎乾还在《少帅》中看到了张爱玲自己的影子,认为这是一部暗藏着张爱玲情史的历史小说。作为一部短短的历史小说,却多次细致地描写性爱。“书中描写陈、周床笫之事,任何看过《小团圆》或《今生今世》的人都会立即发现,张爱玲写的只是自己和胡兰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感谢宋以朗和冯睎亁提供的史料支持。本文编辑:谢飞君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海观察 佳音)




选稿:丛山  来源:解放网海观察  作者:佳音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