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他的《德语课》影响了莫言余华
2014年10月9日 09:09


 

10月7日,小说《德语课》的作者、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在德国汉堡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在德国汉堡因病去世,享年88岁

 

 

 

 

 

西格弗里德·伦茨

1926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现波兰境内)

2014年10月7日病逝于德国汉堡,享年88岁

 

 

 

 

    10月7日,小说《德语课》的作者、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在德国汉堡因病去世,享年88岁。凭借1968年出版的《德语课》等作品,西格弗里德·伦茨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马丁·瓦尔泽等一起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

  

因担任编辑开始写作

  1926年3月17日,西格弗里德·伦茨生于东普鲁士的吕克——现位于波兰境内的马祖里亚,父亲早逝后,6岁大的伦茨在祖母的抚养下长大。和君特·格拉斯一样,二战期间伦茨曾加入过希特勒的青年团,那时他才13岁。1943年,17岁的伦茨加入德国海军,战争结束前开小差逃离了军队,被英军俘获后送到德国的石荷州。战后,伦茨在汉堡攻读文学和哲学,1950年,24岁的伦茨出任德国《世界报》副刊编辑,他的工作就是改稿——修改别人的连载小说。因为这份工作,他自己也开始尝试写作,并于1951年完成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有苍鹰》并开始在《世界报》连载。伦茨的首次写作并没有写自己熟悉的二战,而是将时间放在了一战结束前的芬兰内战,小说主人公施滕卡是民族分裂的受害者——一名遭到新政府迫害的教师,他越狱逃到俄芬边境的佩科村投奔朋友,最终却戏剧性地落在了追踪者的手里。这本书于1952年被授予雷妮·希克勒奖,德新社则评价这位年轻的作家“像一只苍鹰闯进德语文学界”。

  伦茨早期最受欢迎的作品是1955年出版的《我的小村如此多情》,这是伦茨当时为他的新婚妻子写下的温柔情书,一共写了二十个关于自己故乡的故事。在这本乡土小说集中,他用简单、活泼的语言写自己年少时生活的村庄,故事的场景围绕在牲畜、谷仓、农家与小村酒馆,主角尽是居住于此的平凡人物。这部小说当时在德国发行了160多万册。

  开始写作的最初10年是伦茨创作的高峰期,他陆续出版了《与影子决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面包与运动》(1958),这三部作品均已翻译成中文出版。1963年,伦茨发表了《满城风雨》,这位经历过二战的年轻作家提出了战争的罪责问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而他关于战争反思最成功的作品就是1968年出版的《德语课》。

  

《德语课》使他走向世界

  1968年,随着《德语课》的问世,伦茨成为世界知名作家,小说以纳粹德国时期的北弗里西亚地区为背景,少年教养犯西吉·耶普森被关进单人囚室,罚写作文《尽职的快乐》。他回忆自己在北德乡村当警察的父亲如何恪守职责、一丝不苟地执行纳粹当局的命令,监视当地的一位画家,不让他作画,还没收他的作品。而富有正义感的画家原是警察一家的老朋友,还曾经救过警察的命。小西吉出于同情,帮助画家藏匿起来。战后,冥顽不化的乡村警察继续搜寻并烧毁画家的藏画。小说里这位画家的原型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著名画家诺尔德(Emil Nolde),纳粹曾禁止他的画作。《德语课》这本小说仅在德国就销售了140万册,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德语课》也成为德国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伦茨写作的主题是后辈该如何对待父辈在二战中的“罪行”。有意思的是,战后德国最重要的几部反思文学作品——《德语课》以及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马丁·瓦尔泽的《喷涌的流泉》都是以儿童视角来看待战争。

  《德语课》也在全世界受到欢迎,共销售了2500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中文版《德语课》早在1980年代初就曾在国内出版,多位国内作家都曾表达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莫言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称它极大地影响了自己。莫言曾对马丁·瓦尔泽说,“当作家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历史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重合时,我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余华曾说,阅读《德语课》的经验是一段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当时他在鲁迅文学院,“当时这部书震撼了我。在一个孩子天真的叙述里,我的阅读经历着惊心动魄。这是一本读过以后不愿意失去它的小说。我一直将它留在身边,直到毕业必须将所借图书归还时,我选择了三倍罚款,我说书丢了。我将它带回了浙江,后来我定居北京时,又把它带回到了北京。”

  

也是政治活动家

  在《德语课》出版的那个时期,伦茨也是一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在1960-1970年代,他活跃于社民党的政治活动,并于1970年陪同勃兰特总理出访华沙签署德波协定。伦茨与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也关系密切,他们几十年的友谊记述在他的最新作品《施密特-伦茨》里。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这样评价他多年老友的作品:“(它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民族缩影。谁想要了解德国,就应该读他的书。”

  伦茨那一代战后作家中,君特·格拉斯和海因里希·伯尔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伦茨一生也获得了诸多文学奖,如托马斯·曼奖(1984)、德国书业和平奖(1988)。今年6月,伦茨创办了旨在对其作品进行科学研究的基金会,而以他名字命名的西格弗里德·伦茨奖将首次于今年11月颁发,获奖者是以色列作家阿摩斯·奥茨(Amos Oz)。伦茨的散文集《惊诧之机》也即将出版。

  2006年,与伦茨相守了57年之久的夫人、画家丽沙洛特(Liselotte Lenz)与世长辞。丽沙洛特在半个世纪里都是伦茨作品的第一位读者,伦茨的所有手稿均由她打字誊写。夫人去世后不久,2010年,伦茨和他的邻居乌拉结婚,之后他们一半的时间生活在汉堡,另一半在丹麦位于波罗的海的一个小岛上。伦茨曾说,写完作品后,“由于担心描写得不够确切,我每次都问乌拉,‘你不仅能听到,还能看得到么?你能看到那个人物、他的脸以及他脸上变换的表情吗?’如果她说,‘是的,我感觉他就在我面前’,我就会很满意。” 伦茨一生嗜爱两样东西,钓鱼和烟,他痴迷于钓鱼,最喜欢钓鳟鱼。

  伦茨一生写了60多本书,他说自己的成功源自于他自始至终的坚持和耐心。对于写作,他说,“我认为,我所有同行的共同努力写作,也许不足以描述现在世界形势下纷繁的现状,但我们会致力于修正,让人们睁开眼睛、看到现实。”对于死亡,伦茨处之淡然。在他住院期间有一位医生来探访,并表示:“伦茨先生,能够为您治病是我莫大的荣幸!”伦茨答道:“我想,假如死神来到这里,它会说类似的话。”  




选稿:丛山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石剑峰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