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数千年方块汉字究竟从何而来
2014年10月13日 05:47


数千年方块汉字究竟从何而来 罗君惕《说文解字探源》:40年著230万字,40年后终付梓

  “这本煌煌巨著的成书、保存、出版,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前贤宝籍,亟待整理;老辈遗稿,更须护惜。”昨天,“庆贺罗君惕先生《说文解字探源》出版暨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召开。沪上高校、研究机构的语言专家、文字研究学者等近30人出席。《说文解字探源》一书共230万字,分为十大册,罗君惕花了40年写就,书稿问世后,几经波折,终于得以在书稿完成40年之后,由中华书局于去年影印出版。

  全面勘误首部字典《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但是许慎写作时尚未见过甲骨文,对汉字的起源认识难免偏差。罗君惕倾其毕生精力研究汉字音、形、义的训诂,包括古音如何读、字形怎么构成、字义怎样发展等,用甲骨文梳理了《说文解字》的源头。

  “他对《说文解字》进行了全面勘误,纠正了书中不少错误的解释。对方块汉字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一一回答,学术价值相当高。”考古文化研究学者钱汉东介绍。

  与会学者达成共识: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方块汉字究竟从何而来,到底要表达怎样的理念,罗君惕先生在书中给出了详尽的答案。

  甘坐几十年“冷板凳”令人敬佩

  完稿后,罗君惕一直为此书的出版奔走呼吁。1984年春,罗先生带着遗憾离世。研讨会上,罗君惕的长孙罗允和追忆道:“曾听祖父说起出版书稿的难处——当年出版社技术有限,能够刻古字、生僻字的老师傅不超过10名,即便把这仅有的几位召集到一起,10年也刻不完。”这点从罗君惕1980年的自传中也能窥出一二:“1978年6月彼社覆函,稿中死字、僻字过多,甲骨文、金文更难描摹,从目前印刷条件来讲,难以解决。”除了出版技术,资金缺乏也是一大原因,出版社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来支撑。

  即便如此,“我去罗先生家拜访时,看到了这本书的珍贵手稿,是用蝇头小楷在毛边纸上写成的,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在这座小山中,埋藏着怎样的艰辛?”钱汉东感慨,罗先生坐了四十几年冷板凳,依然不减学术热忱,同时还要为教学工作操心,这样的精神令人敬佩。




选稿:丛山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