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他努力做的就是恢复常识,纠正偏见”
2014年10月21日 06:09


上海纪实频道《大师》栏目最新制作的纪录片《大师朱维铮》(上、下集)将于10月19日、10月26日分别播出。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骨灰安葬仪式举行

两集纪录片《大师朱维铮》昨开播

 

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2012年3月病逝,于2014年3月18日在沪落葬。 早报资料 高剑平

 

 

 

    上海纪实频道《大师》栏目最新制作的纪录片《大师朱维铮》(上、下集)将于10月19日、10月26日分别播出。自2006年起,朱维铮受聘任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栏目学术顾问。他一再提醒编导要注意开明书店,因为开明书店的编辑们都是从“五四”走来的学者,他们编教科书、编杂志、写书、写文章都浸透着“五四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10月18日上午,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骨灰安葬仪式以及纪录片《大师朱维铮》的首播活动在滨海古园举行,朱维铮的亲属及其生前友人、学生代表100多人参加,共同为这位在学术领域不懈钻研、对独立思想执着追求的著名学者送行。朱维铮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事中国经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乾嘉的旧学功底和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深厚西方学养让他赢得西方汉学界的尊敬,称他为东西方罕见的学者。朱维铮于2012年3月病逝,享年76岁。

  对历史的兴趣,从《中学生》开始

  1936年7月14日,朱维铮出生于江苏镇江。解放战争中,朱维铮举家迁到老家无锡安镇。在家乡,他接触了《中学生》,十分喜欢,要求父亲为他订这本杂志。于是,这本由夏丏尊、叶圣陶主编,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成了他的课外读物。当时,邮递员按时从城里骑自行车到乡村专为一个孩子递送杂志,街坊邻居都很惊讶。朱维铮没料到,《中学生》一个名叫周予同的作者,日后成了他的大学老师,并开启了他毕生的志业,接续了一门堪称绝学的“中国经学史”。朱维铮说:“我记得很清楚,周予同先生老是在《中学生》里讲经学史。我从那时候开始知道,哦,原来经学史是这个样子,原来经学有它自己变化的一个过程的。”

  解放后,朱维铮考入了全苏南最好的中学——私立无锡中学,成了解放后第一批中学生。初中毕业后,朱维铮又继续在私立无锡中学读高中,高中毕业后求学复旦,当了“白专”(编注:“文革”词汇,指只知道埋头钻研业务不重视政治学习的人);后进入写作组,起草了《上海人民公社宣言》;再后因莫须有的“五一六分子”罪名,又被关押。

  上海外白渡桥边有幢著名建筑,是当年上海造反派“文攻武卫”指挥部。朱维铮当时就被关押于此。没有桌椅,没有床铺,没有阳光,只有一盏刺眼的灯从早到晚亮着。他也没有书报可读,没有人可以交谈,只有一本《毛主席语录》。

  一天,朱维铮问看守,“今天几号?”不料那天竟是自己的35岁生日——1971年7月14日。那天朱维铮在40多平方米的囚室里不吃不喝走了一天。回忆当时的情形,朱维铮说:“我一直在思考,我一直想,自己怎么总是跟不上?在35岁生日这一天,我想通了。我之所以总觉得跟不上,因为缺少了自己的头脑。总是跟着别人走,没有自己的头脑!”这天,是朱维铮一生的重要转折。

  “先生一直讲,当时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几亿人只有一个脑袋,所以整个国家才会这样死气沉沉。”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是朱维铮的学生,在师从朱维铮的很多年里常常能听到老师这样的话,“一定要有自己的脑袋。”姜鹏强调,“就是这句话,一定要有一颗属于自己的脑袋,脑袋要长在自己肩膀上。这是朱先生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觉悟”。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主任李天纲教授说:“朱老师卷入得深,靠得紧,但是同时也觉悟得早,朱老师比别人觉悟得早。”

  受中学语文教师的影响,朱维铮的第一志愿为北京大学东语系。只因家庭出身的拖累,才改为学历史。朱维铮后来回忆:“我选了历史,别人都很奇怪。你读历史要饿死的,你怎么去读?我想来想去,我对它的兴趣,就是从读《中学生》那个时候开始的。我想,像我这样子的一种人,大概就是受益于叶圣陶、周予同他们这些人。”

  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复旦,拥有一批从“五四”走来的老师,如陈望道、王造时、朱东润、郭绍虞、陈守实、周谷城、周予同等。他们将闪烁着“五四”精神的文脉汇聚在复旦的讲台上、书桌边。朱维铮曾说:“这群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可以说有些是幻想,比如说教育救国。但是坚持教育要独立,我想这没有错;坚持教育要给一些学生真的知识,我想这个也没有错;坚持教科书要编得好,要编得人家能够接受,这个我想也没有错。”

  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1960年,朱维铮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被分到边陲省份去做中学教师,而是留在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任教。这一年,他24岁,做了90个学生的班主任。1978年,朱维铮被平反。这一年,他42岁,已是“饱经沧桑的中年学人”。从教19年,他还是助教。曲折的经历以及学问和思想的穿透力使他成了“著名”的老助教。带着反思和觉悟,朱维铮重登讲台即开“中国史学史”。

  姜鹏说:“总结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有一句话,叫做落后就要挨打。朱先生就在课堂上反问,一个强盗会去抢一户贫穷落后的人家吗?对于这样的授课,你想不记住、不去思考都难。”

  朱维铮的学生、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说:“朱先生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马克思的历史的真实是通过历史矛盾的陈述当中清理出来的。这句话历届学生都听过,而且听过很多遍。”

  他在讲台上清理被概念、逻辑装扮的历史。他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最好解释历史的一种方法。我很赞成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信里谈历史研究时讲的两句话,一句是:‘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一句是:‘历史的事实是由矛盾的陈述中间清理出来的。’”

  他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翻来翻去,我仍然以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最有助于我看清历史是怎么回事。”

  他努力做的就是恢复常识,纠正偏见。

  2011年,朱维铮从教已52年。12月15日下午,他第一次拄着拐杖出现在校园里,为复旦学生讲课。这是他开设的《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最后一讲,他靠着吗啡止痛,上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课。

 

《走出中世纪》书封

《音调未定的传统》书封

 

    (东方早报 2014-10-20)




选稿:丛山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黄小河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