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香港文坛教父”刘以鬯
2014年10月21日 06:28


刘以鬯先生

张昌华摄

 

 

九十五岁的刘以鬯先生身体健朗,思维敏捷,谈锋甚健,记忆力惊人。鉴于他对香港文学的卓越贡献,特区政府授予他香港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香港文坛尊称他为“香港文坛的教父”。

  

  在香港东瑞先生作东的一次酒会上,我们有幸结识德高望重的刘以鬯先生。

  刘以鬯,内地读者或许陌生,一提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年轻人大多熟悉。这两部由王家卫执导的风靡华人界的影片,其蓝本的灵感均取自刘以鬯的名篇《对倒》和《酒徒》。刘老听说我们来自故土江浙,显得异常亲切。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提问,他不假思索即席应答,谈笑十分随意。九十五岁的刘以鬯先生身体健朗,与老伴两人坐地铁、搭轮渡由港岛太古城到九龙赴宴。他思维敏捷,谈锋甚健,记忆力惊人。鉴于他对香港文学的卓越贡献,特区政府授予他香港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香港文坛尊称他为“香港文坛的教父”。当我们提及这一殊荣时,刘老摆摆手说,“对于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我认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走过了一条长长的崎岖的路,我还得往前走。我在上海、香港和南洋编过报,还办过出版社。”又自谦说“我是个写字匠”,说罢自己也笑了。接着,他断断续续向我们讲述他的往事:我是1948年由上海到香港游历的,后因社会局势发生巨大变化,钱也用完了,回不去了,全靠一支笔在香港谋生、立足。既编报纸,又是作者。每天至少要写七八千字,多达一万二千字。高峰时同时为十一家报刊写专栏。每天傍晚有的报馆来人取稿,有的是我雇人送稿,太太帮我打理这些琐事,我们忙得很。说到编辑报纸时,他说香港报纸副刊版面是固定的,约稿、编辑、审稿、发排,直到看大样划版面,一人全包。在言及选稿标准时,他一脸严肃,“我是认稿不认人”,惟稿为是,当年有个女作家叫十三妹,言论大胆,文风泼辣,别人看不上,我就喜欢,请她写专栏。

  我问听说你有两个外号叫“汇丰作家”和“严肃作家”?刘老点点头,说我是汇丰作家,讲我作品多,一生写了大概有六七千万字。说我是严肃作家,是我出的书不多,许多文字被我当“垃圾”淘汰掉了。我写了一生,只出版两个长篇《酒徒》和《陶瓷》,四个中短篇集子和三部评论集、翻译作品。在侧的东瑞先生补充说,刘老的创作态度太严肃了,《对倒》本是长篇,后删成中篇出版,《珍品》本是中篇,结果删成短篇收入集子。最具代表性的是《岛与半岛》,原作六十多万字,出书时删去五十万字,仅留六分之一。我们听罢,不禁咋舌。刘以鬯谈自己的创作理念时说,他写小说主张“探求内在和真实”,不要过时的写实主义,主张在手法上要创新(他的《对倒》有人称为中国最早的意识流小说,极短篇《打错了》分两大段,文字基本重复,仅几百个字不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尾)。当我请教他对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看法时,他说:“平等的,没有尊贵高低之分,纯粹是个人所爱不同,”他以自己的创作为例:“我写小说分两大类,一类是娱乐他人,一是娱乐自己。娱人的作品,是为稻粱谋,求生存,不避俗;写娱己的,要有新追求,有创造性。”刘老还告诫我们说“不要写了就要出书,出书不能滥”。难怪有人曾评论他,在香港这方流金淌银的土地上,刘以鬯坚守一方净土,“一辈子耕耘他那一亩纯文学的地”。

  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刘以鬯谈论最多的是上海,流露出浓得化不开的“上海情结”。他说:“我祖籍浙江宁波,但是上海人,土生土长。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哲学系。我不仅能文,还会武,我武是会打篮球,是校队的后卫,拿过冠军,不过也付出代价。”刘老幽默,说时伸出因打球而致残的无名指、小拇指给我看,“至今不能伸直”。上海给他留下太多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他说上海是他文学之路“发迹”的地方,十六岁读高二时,他发表的小说处女作《流浪的安娜·芙洛斯基》,写的是上海霞飞路妓女的故事,“为我配图的是大同中学高我二届的大师兄华君武,那是我俩唯一的一次合作,刊在《人生画报》上。”1946年,他在大西路(今延安路)家中,创办怀正出版社,出版了徐訏的《风萧萧》,还为施蛰存、戴望舒出过书。他说他最怀念的是提携过、奖掖过他的柯灵先生。柯灵那时在办杂志,欣赏他,常采用他的作品。有一次,柯灵还亲自送稿费到他胶州路的家中,令他感动得不得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恢复通信,刘以鬯在他的纯文学出版社为柯灵出了“选集”。刘以鬯还特别提到“陆大姐”(陆晶清),说他们是抗战时《扫荡报》的同事,对他帮助很多,当时他想组名家的稿子不得门,陆晶清把孙伏园、焦菊隐介绍给他;后来陆晶清赴英,她又向社长推荐让他接班主编《扫荡报》副刊……刘以鬯亦不无自豪地说,“我曾帮助过姚雪垠。”刘老说,四十年代中期某一天,生活困窘的姚雪垠带着书稿向他求教,刘以鬯见他写得不错,接纳了。又问他在上海住哪儿,生活如何。姚说他住在一亭子间,穷得有时饿肚皮。刘以鬯把他请到自己的出版社库房住,让他在库房里安心写作,跟出版社同人一块吃饭……言语中看得出,暮年的刘以鬯是位情感丰富、怀旧念旧的人。

  岁月无情。刘以鬯说,当年上海作家扎根香港的老朋友有叶灵风、曹聚仁、马国亮、徐訏等,一个个都走了,现在只有他一人了。说到此,感慨颇深。我问他的生活现状。他说不错,有太太精心照顾,身体好,基本上已经不写了。旧作都由太太在整理。他说很想写一部题为《香港电车》的作品,我们期待刘老的新作早日面世。




选稿:丛山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张昌华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