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上海文学》11月号 新人场特辑
2014年10月22日 14:53


    《上海文学》2014年11月号新人场特辑“文坛陌生人” 

    2014年第11期《上海文学》已印行。

    刊发特稿《“义务编辑”萧珊》,纪念本刊创始人巴金先生诞辰110周年。作者彭新琪在文中深情追怀了曾在本刊当“义务编辑”的巴金先生夫人萧珊女士。

    本期“新人场特辑”主题为:“文坛陌生人”,同以往较为熟悉的青年作者相比,这批“80后”、“90后”作者,是更为年轻的文学力量,他们的小说、非虚构作品以及诗歌等,显示了不拘一格的才华与活力。

    小说部分刊发沈遇《屋顶上的狂欢》,一次青年人的狂欢勾起混杂着悸动、孤独、叛逆的青春记忆,肆意挥霍青春的背后隐含着苦楚和茫然。

    谭人轻《千禧年及缠绵书》是一个关于欲望与救赎的故事。同一情节的反复中暗藏着不同,直至结尾处质变的出现,虚实交错。

    刘汀《有关一部著名小说的几个谜团》,围绕谁是一部著名小说的真正作者、译者和编辑展开,讽喻性较强。

    丁东亚《风行无址》探讨了关于青春、生命、性爱、父母、死亡等命题,灵性的文字兼具着思想深度。

    蒋在《叔叔在印度》,另类角度透视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

    杨木《迷路》讲述了一个迷失在成长途中的女孩的故事,富有现实寓意。

    李明蓝《不见芳踪》描绘了青春期男孩的特殊心理,细腻真实。

    三三《长夜》观照了中年女人的情感危机与生存困境。

    “90后”诗歌选,刊发李琬《七月》、苏画天《家庭教师》、吴盐《午间土豆》、蔌弦《道中作》、李海鹏《Dreaming Sixty Eight-For J》、陈汐《另一个夜晚》、砂丁《早上》、王静怡《伞骨》、秦三澍《雾变得蓬松》。

    “非虚构”刊发孙仲伯《铁路意象》,以火车票为记忆载体记叙了主人公人生转折时期的几次旅程,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描写和认知颇具特色。

    “王蒙说”本期《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生态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新疆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题。

    梁鸿专栏“云下吴镇”本期《圣徒德泉》,塑造了吴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德泉”。

    陈文芬专栏“斯德哥尔摩笔记”本期《夏日海边的小教堂》,充满异域风情的小海港艾利德和艾利德教堂,文化底蕴深厚。

    “理论与批评”刊发徐妍《文学生产机制视角下解读青年写作现象的新格局》,选取多个青年写作的个案,多层面探究“80后”、“90后”的文学写作现状,观点鲜明,掷地有声。




选稿:丛山  来源:《上海文学》杂志社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