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2014年11月号新人场特辑“文坛陌生人”
2014年第11期《上海文学》已印行。
刊发特稿《“义务编辑”萧珊》,纪念本刊创始人巴金先生诞辰110周年。作者彭新琪在文中深情追怀了曾在本刊当“义务编辑”的巴金先生夫人萧珊女士。
本期“新人场特辑”主题为:“文坛陌生人”,同以往较为熟悉的青年作者相比,这批“80后”、“90后”作者,是更为年轻的文学力量,他们的小说、非虚构作品以及诗歌等,显示了不拘一格的才华与活力。
小说部分刊发沈遇《屋顶上的狂欢》,一次青年人的狂欢勾起混杂着悸动、孤独、叛逆的青春记忆,肆意挥霍青春的背后隐含着苦楚和茫然。
谭人轻《千禧年及缠绵书》是一个关于欲望与救赎的故事。同一情节的反复中暗藏着不同,直至结尾处质变的出现,虚实交错。
刘汀《有关一部著名小说的几个谜团》,围绕谁是一部著名小说的真正作者、译者和编辑展开,讽喻性较强。
丁东亚《风行无址》探讨了关于青春、生命、性爱、父母、死亡等命题,灵性的文字兼具着思想深度。
蒋在《叔叔在印度》,另类角度透视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
杨木《迷路》讲述了一个迷失在成长途中的女孩的故事,富有现实寓意。
李明蓝《不见芳踪》描绘了青春期男孩的特殊心理,细腻真实。
三三《长夜》观照了中年女人的情感危机与生存困境。
“90后”诗歌选,刊发李琬《七月》、苏画天《家庭教师》、吴盐《午间土豆》、蔌弦《道中作》、李海鹏《Dreaming Sixty Eight-For J》、陈汐《另一个夜晚》、砂丁《早上》、王静怡《伞骨》、秦三澍《雾变得蓬松》。
“非虚构”刊发孙仲伯《铁路意象》,以火车票为记忆载体记叙了主人公人生转折时期的几次旅程,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描写和认知颇具特色。
“王蒙说”本期《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生态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新疆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题。
梁鸿专栏“云下吴镇”本期《圣徒德泉》,塑造了吴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德泉”。
陈文芬专栏“斯德哥尔摩笔记”本期《夏日海边的小教堂》,充满异域风情的小海港艾利德和艾利德教堂,文化底蕴深厚。
“理论与批评”刊发徐妍《文学生产机制视角下解读青年写作现象的新格局》,选取多个青年写作的个案,多层面探究“80后”、“90后”的文学写作现状,观点鲜明,掷地有声。
|